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糧食與經濟的鬼扯

有一個粗通經濟學導論的年輕人,大言不慚地批評 Paul Krugman 犯了多少經濟學基本觀念的錯誤!傻眼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市場教」教徒。

這樣的人當然不會相信這世界上有可能發生「糧食危機」――根據他們的理論,當糧食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價格一旦漲到中國跟印度的窮人買不起時,他們的需求就會再度下降,於是市場機制就救了全世界

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2008年春天發生的事實是價格一旦漲到中國跟印度的窮人買不起時,中國政府就率先宣布「限制出口,擴大進口」,印度也馬上跟進作相同的宣布。這兩個國家人口加起來佔全球三分之一,這一宣布等於加速緊縮全球糧食貿易的供應量,於是糧價向上飆漲。這下子俄羅斯、烏克蘭和阿根廷也都擔心糧價高到他們國內的窮人買不起,於是相繼宣布限制出口或禁止出口。很快地,各國政府相繼採取類似措施,全球的糧食貿易實質上徹底崩潰,只剩下泰國稻米在硬撐

你且試想:假如中國有20%的窮人吃不起糧食,會發生什麼事?大規模暴動或者革命!中南海會讓這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台灣人因為務農所得低而不肯務農,俄羅斯和阿根廷這些糧食出口國的農民所得有多低?遠低於台灣所得最低的5%。你以為俄羅斯和阿根廷政府會放任市場機制去搶奪國內窮人的糧食?當然不會!!!

2008年春天的教訓是:當全球糧食價格是中國和印度窮人勉強買得起的時候,全球糧食交易主要是依照市場機制在運作(有政府補貼);當全球糧食價格是中國和印度窮人很難買得起的時候,政治會介入,迫使全球糧食貿易中斷



很抱歉,經濟不是統治這世界唯一的機制,也不是最有力的機制。是政治在決定什麼時候放任市場機制,什麼時候終止市場機制

農作物粗分有兩種:一種叫做「糧食作物」,一種叫做「經濟作物」,這兩者的定義愈來愈模糊了。先講狹義的定義,比較不會搞糊塗:「糧食作物」是指種來當作糧食果腹的作物,「經濟作物」是指種來當作工業原料或換取現金的作物。

更根本的意涵是:「糧食作物」是窮人跟富人都必須要吃的,它的價格會受政治管制,以確保窮人吃得起;「經濟作物」是窮人可以不吃(或吃很少)的,所以政治很少去干預它的價格,而會盡量讓市場機制去自由運作。這兩種作物的運作機制絕對不可以混淆!

那麼,玉米、蔗糖和大豆算是「糧食作物」(當作糧食果腹)?還是「經濟作物」(當作工業原料)。這問題可以考倒所有真正全球頂尖的農業經濟學家!因為沒有人真的知道!――玉米、蔗糖和大豆原本是「糧食作物」,但是通過「生質燃料」這管道,它們卻變成是燃料的原材料(經濟作物)。

未來當石油價格飆漲時,糧食價格會不會有相同的漲幅?當然不會(政治會管制糧食價格)。那麼,如果一公斤大豆當糧食賣只能賣30元,而當生質柴油的材料可以賣50元時,糧食出口國是會把有餘的大豆當大豆賣?還是當生質柴油賣?

當然,聰明而有錢缺糧的國家(日本)可以用高價把大豆買回來(出高價跟生質柴油搶),然後在國內低價出售。很抱歉!這一條路走不通!WTO禁止!!!

要不然,高價買回大豆後,高價在市場拋售,但是通過食物券補貼窮人去買大豆。對不起!Peak oil 之後政府稅收會下降,無法編列這麼高的社福支出(何況還有國債問題掐著喉頭)………… 後面還有很長的連鎖反應。這篇文章說不完,我會寫一本書來談。

所以,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不是經濟學的教科書裡),有沒有機會發生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