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安娜‧卡列妮娜》的評論與討論中,最常被討論到的議題是:安娜一定要死得那麼悲慘嗎?托爾斯泰是否有譴責安娜的意思?
蘇聯學者 Ivanov- Razumnik 認為:安娜的過錯不在於愛上佛倫斯基,而在於對她丈夫的痛苦缺乏同情心,以及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1] 但是,這樣的一種態度過份單一,比較像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會有的態度: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寫作態度比較像是在宣揚個人的信念(但不會讓讀者覺得在傳教而無聊),托爾斯泰的寫作態度更像是在呈現人性的各種可能,而不會讓作者的個人取捨限制住小說中人性的可能發展。
從《安娜‧卡列妮娜》,我們無法推測出托爾斯泰的態度。他曾藉著安娜的口說出:「我可不願意拿石頭去砸她。」[2] 托爾斯泰不像是一個會給他人定罪的人──他曾在撰寫《安娜‧卡列妮娜》之前給Strakhov的私函(未寄出)中為娼妓的存在辯護,也曾在1882年參與莫斯科社會調查時為娼妓說話而贏得娼妓的好奇與好感。托爾斯泰不願意在小說中表白自己對信仰的態度,因此把列文跟神父的對話改寫四次,以便讓讀者無從判斷他對列文和神父的真正態度:「我發現,當讀者無法判斷作者的主觀價值判斷時,故事留給人的印象會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