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Forza Gesù 歌詞新譯

        總覺得這歌詞很美,用孩童天真純潔的心,去演繹耶穌對世人的愛與憂心,以及孩子懇切的真情。
        底下是我的業餘翻譯,有幾句翻譯不太有把握,不敢奢想「信雅達」,只是用以抒發自己在該歌曲中的感受。

Forza Gesù  耶穌別難過
原詞與原曲作者:Rosalba (Rosa) Martirano
歌詞中譯:彭明輝 [註一]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PISA 650,抵不上純真的歌聲和眼神

         歌詞雖然感人,但是得要再加上主唱 Francesca Z. 這個四歲小女生純潔而真摯的眼情,才會具有十足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我們相信,只有孩子的祈禱可以讓耶穌振作起來,讓地上有小小一塊天堂。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遙遠,才叫夢想

        沮喪時會想:「夢想,總是在太遙遠的地方!」情緒高亢的時候會說:「遙遠,才叫夢想!」——要不然,難道可以把垂手可得的東西叫「夢想」或「理想」嗎?
        米蘭•昆德拉曾寫過一本書,英文譯名頗貼切的「Life is elsewhere」——想望中的人生總是在遙遠的地方,而不在此時、此地;然而,那也就意味著想望中的人生總是太遙遠而不可能實現。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中國建設迅速,不是只因威權統治

        曾經在國家地理頻道看過一個節目(好像是 Mega Project),報導搭建青藏鐵路時所必須克服的各種工程難題,許多都是讓國際工程界瞠目結舌的重大發明和突破。
        華人數理天分高,不會因為共產黨統治而變笨;雖然華人諾貝爾獎得主還少(或許跟文化、制度有關),但是工程上面的創意已經屢有驚人的表現。據說,英國空軍所使用的引擎,設計的依據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劍橋念博士時的論文,而他則是華人之中第一個在劍橋以兩年時間經特許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一人(第二位是陳之藩,不過陳之藩在劍橋念博士時已經拿過美國電機博士,且升等為 Associate Professor)。
        底下這一部影片告訴你,中國建設迅速,絕對不只是因為威權統治。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PISA 排名到底有多重要?

        近年來中國與印度的經濟成長嚴重地仰賴出口導向的戰略,尤其是貨物貿易的順差極為可觀,大量侵蝕歐美國家製造業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貧富差距的擴大與中產階級的消失使得全球有效需求難以增長,而自動化則使得全球所需要的勞動力難以隨著GDP的成長而增長。結果,全球貿易變成是「全球勞工爭有限就業機會」的競爭——得利的是全球資方,勞方則活在工作貧窮化、非典就業與科技性失業的恐慌裡。
        英國脫歐、川普當選,很大程度反應著中產階級(或90%受薪階級)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滿。另一方面,全球勞工競爭有限工作機會的結果,醞釀出歐美勞工對(非法)移民的不滿,也引發各國對於「國際競爭力」的高度關注、焦慮與恐慌。
        在這背景下,每一次 OECD 發布 PISA 排名,都引起各國(尤其是歐美國家)不小的騷動。然而,PISA 的排名可靠嗎?值得為它而或喜或憂嗎?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只知道 YouTube 有很多好東西,卻不知道要如何從一堆乏味的片子裡挑出好東西。隨意做了些搜尋,巧遇這一部大陸1998年的電影,值得推薦。
        據說這是改編自大陸作家彭見明(1953年出生於湖南農村)的同名短篇小說。有點意外地發現,博客來可以買到收有這篇小說的短篇小說選輯,書名也是「那山、那人、那狗」。據說原著小說「充滿詩般語言」,真想去買一本來讀讀看。
        電影的敘事技巧有些地方不夠自然,但是我很喜歡電影的畫面和想要呈現的情感:質樸、簡單,卻醇厚。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願景書院系列)

        台灣人喜歡一窩蜂,而不喜歡深究,所以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以一廂情願的想像去推動某些看似「先進」的制度或作法,而全然不去考慮可能的流弊。結果,很多教改或號稱「改革」(e.g. 年金改革)都配套不足或流弊無窮。
        其實,台灣想推動的很多事情都是抄襲或源自國外,如果能夠在推動之前、之時參考含金量較高的國外文獻,結果將會較少流弊而正面的結果也更彰著。
        牛頓曾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他之前的兩大巨人就是伽利略和刻卜勒,前者的鐘擺實驗和自由落體實驗揭露了地球上的運動定律,後者的行星軌道觀察和理論總結了天體的運動定律,而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則是統合兩者的理論——如果沒有伽利略和刻卜勒的理論當前導,牛頓恐怕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完成其曠世巨作。
        連牛頓這樣的天才都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人更加如此。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網路時代的階級與競爭力

        "digital divide" 是美國在1998年出現的新詞彙,意思是:城鄉網路與電腦普及率差距太大,不但造成學習資源的嚴重不公平,而且將會嚴重影響城鄉學童未來的發展機會。
        對於強調機會均等的美國人而言,網路與電腦的有與無("have" & "have not")成為社會各種不公平的最大元兇,甚至是在製造新的世襲階級,斯可忍而孰不可?於是美國開始積極建設「高速公路」,戮力改善電腦與網路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差距。
        然而,硬體的普及率改善之後,網路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與階級差異不但沒有縮小,還反而持續擴大。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丹麥人輸了(嗎?)

        「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 9.Z mod Kina」的第三集裡,丹麥人自以為穩營的兩個強項(團隊合作能力、創意表現)裡,丹麥全輸了;只有第四集裡的英語測試(口語和閱讀),丹麥贏了。
        表面上看起來,丹麥以1:4 慘敗。但是,丹麥輸了嗎?   
        根據 IMF 2015年的數據,丹麥人均名目收入52,139美元(中國是 8,141美元),折算購買力所得後是45,723美元(中國是 14,340美元),都是中國的三倍以上。假如中國人的競爭力真的遠比丹麥強,為何她的人均所得(約略正比於生產力)會遠低於丹麥?
        此外,丹麥教師工會主席說,許多能力都是 PISA 等測驗測不出來的,而丹麥學生出國去當交換學生時從來沒人說自己不如其他國家的學生。
        所以,丹麥的真的輸了嗎?我們如何去理解看起來似乎矛盾的證據(或表象)?
        是的!真正的事實在表象之後,你必須要洞穿表象才會看到事實!別讓表面上的數據欺騙了你!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國人來了!(願景書院教育篇)

        中國的崛起讓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失業,「中國人來了!」變成很多歐美人士的噩夢。西班牙人抱怨他們必須縮短午休而放棄午休時間「做最愛做的事」的習慣,義大利人抱怨他們必須繃緊神經跟中國企業競爭,而無法享受傳統的悠閒生活步調,德國人抱怨中國企業用仿冒等不公平競爭逼得德國的隱形冠軍一一破產、讓售,.....,etc。
        上海市在 2009 和 2012 年連續奪得全球 PISA 測試總冠軍,進一步引起許多歐美國家即將失去未來的恐慌,英國和丹麥都相繼錄製電視專輯探討「中國式教育」的優缺點。
         丹麥的四集「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 9.Z mod Kina」很值得看,因為它們相當客觀而深刻地報導、分析丹麥教育體系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併同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對中國式教育的省思(〈點評中國:上海教育第一的真相〉 )一起看,更能引發我們對於「教育」這個問題深層的省思。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務實的社會願景(1):願景不能跟現實脫節

        21世紀的社會太複雜,因果的鏈結盤根錯節,初看很進步的倡議,有時候會變成無數後代揮之不去的禍根(譬如廣設大學)。因此,願景必須根植於現實條件,必須超越一廂情願的 wishful thinking,必須在事先從各種可能的角度進行跨領域的分析、診斷與預測,了解其各種可能的利與弊,竭力避免「立意良善,禍害無窮」的後果。
        瑞士進行「無條件基本薪資」的公投前,很多台灣人熱切盼望它會在台灣實現,卻很少人站在台灣的現實條件裡認真思索:在一個連最基本的所得保障與稅負正義都推不動的社會裡,真的可以直接推動難度遠高上好幾倍的「無條件基本薪資」嗎?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願景會社」(4):白色力量的集結、獨立與傳承

        幾位經營過跨國(中小)企業的朋友告訴我,台灣人的資質是亞洲最棒的,因此他們無法理解台灣社會何以會沈淪到今日這種不堪的境遇。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白色力量總是沒有能力集結、獨立與傳承,所以或者倚附著藍綠兩黨而成兩黨的附庸或外圍組織,其他孤立的少數則應驗了運動圈內悲傷的順口溜「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因此政治淪為沒有人監督的騙局,而日益沈淪。
        如果白色力量可以形成集結、獨立與傳承的機制,就可以從一再的失敗中持續地自我改善與茁壯,而逐漸擴大其監督政黨與影響社會的力量。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監督政黨,深化民主,開始向上提升。
        孤獨的個體總有無以為繼的一天,一再的挫折後認命地說「算了吧」,從此放棄努力與希望。只有集結起來,才能像大隊接力一樣地輪班,累的人去休息,休息夠的人來接班,讓白色燈塔的燈火持續地照亮著黑夜,甚至一再地茁壯,直到黎明的到來。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願景會社」(3):放眼天下,小處著手

        「台灣社會願景」是個很大的話題,沒有足夠的人才與人力是不可能涵蓋它所有的面向的,因此要有階段性的目標和取捨。尤其是起步階段必須踏實,才能以一步又一步的成功經驗鼓勵成員的向心與信心。
        所以,起步階段我們大概必須是從小事做起。然而,即便是做小事,也必須要有能力放眼天下,從先進國家取法。
        眼界要寬,立足踏實,而腳步要小而穩定。這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耐心——很多 NGO 團體一開始就畫大餅吸引一堆不務實且沒耐心的熱血青年,而排擠掉踏實的人,結果只有空話而難以成事;有些企業則反是,小處著眼,吸引一堆小氣而近利的人,到了成長階段就不足以支撐出較大的格局,因而陷入困境或倒閉。
        一個社群的組織、制度、文化與營運內容要與時俱遷,隨著組織規模的變化和成員的特質而適切地改變,真的不容易。

「願景會社」(2):組織、運作與文化

        說它是書院,是希望它可以發揮書院傳統去承擔社會發展的任務,以天下蒼生為念,以利益眾生為念;卻不希望它變成一言堂、宣教處,而要能夠「集思廣益,人盡其才」。因此,它至少要像個歐陸現代化的學術社群那樣地人盡其才地發揮,但是不能像台灣的大學教授那樣地各行其事,各謀其利而鮮少集思廣益、謀思公共福祉。
        說它是會社,希望它具有澀澤榮一的儒商精神,和松下幸之助以利益眾生為念的實業家精神;而不要像學生社團或無效率的 NGO 團體那樣地難以成事。但是,社會願景必須兼顧各種不同社會階層、族群、社會發展目標與問題面向(dimension, aspect),不能像營利企業那樣地唯利是問,而至少要向社會企業那樣地以創造社會福祉為首要目標。
        如果它能成熟地運作,當然希望它能將較成熟的心得公諸於世,影響社會,甚至引導社會的長遠發展與階段性目標。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願景會社」說帖與徵人(1)

        有朋友說要籌措有限資源,協助我在台北成立一個「願景書院」,地點很可能是在仁愛路四段(富邦慈善基金會附近)的大樓裡,宗旨是要為台灣思索可行的社會發展願景(有點像台灣民間智庫),以及協助年輕人尋找(發展)可行的人生理想與志業——前提是「超越統獨藍綠,務實地立足台灣;跨越專業領域的狹隘視野,群策群力地建構開放社群」。
        至於確切的活動方式,我希望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朋友們提供具體建議,甚至自薦協助規劃與組織活動、宣傳、或擔任內部小組的聯絡人。
        從這一篇文章開始,我會寫一系列的文章陳述我的動機與粗略的原始構想,以便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建議、構想與參與者。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是趙薇事件?或戴立忍事件?

        如果Google「趙薇事件」,搜尋到的幾乎都是大陸的報導和貼文,討論的重點是「趙薇是不是為所欲為的權貴資本」,而製造事端的「共青團官媒」還很快地被真正的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打臉,罵共青團「以抵制外敵入侵的名義,抵制同胞」,所謂「資本操縱輿論」純屬無稽之談。而戴立忍的台獨立場,在這場戲裡根本沒什麼份量,連跑龍套都不算。
        不過,如果Google「戴立忍事件」,搜尋到的絕大部分是台灣的報導和貼文,戴立忍在整個事件中的份量被放大到遮住舞台的全景,而且「共青團官媒」還被解讀成代表中南海。
        台灣人愛怎麼解讀「戴立忍╱趙薇事件」是一回子事,台灣人知不知道大陸人如何看待這事件,有沒有看到這事件的大陸版全貌——如果不知道全貌,我們的氣憤會不會有些根本就是台灣媒體自己加工出來的?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血淚交織的韓國奇蹟:序《憤怒的數字》

        韓國熱開始退燒之後,鄉民慢慢地覺察到韓國社會的極端化與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除非你翻閱過《憤怒的數字》這本剛上市的書,恐怕還是很難真切地體會韓國人常說的一句話:「進了三星上天堂,不進三星下地獄。」
        三星亮麗的業績背後,是 99% 韓國人的血淚。對於那些不惜代價地要培植明星產業並猛推各種 FTA 的人而言,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韓國奇蹟背後的「不可承受之重」,以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真相。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新網誌的風格與初擬的大方向

        我在 3/16 開設了一個新的部落格「彭明輝的人文網誌」,經過一些摸索與調整之後,對新網誌的內容與風格有了大略的構想。

        我希望這個網誌的文章有助於讀者「面對自己、理解世界」,每一篇都值得讀者仔細閱讀、深思,並且有助於他們開拓自己的人生格局和視野。
        因此,新的網誌性格會有別於過去,我希望新網誌裡的文章每一篇的內容都有一定的份量和深度,每一篇都是出自深思熟慮之後的「教材」,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品質變化不定的隨筆。
        至於內容與主題,仍將跨越人文與社會科學,呈現以議題為導向的跨領域視野與思索,而不是以知識為導向。我在乎的是思考問題的架構(寬度、深度、視野的完整度),而不是瑣細的知識細節;寧可為了引導讀者跨領域地看見問題較完整的架構與脈絡,而適度犧牲細節和術語的精準度。
        藉著這個新的網誌,我希望培養一群有能力開拓自己的生命格局,甚至有能力思索台灣社會發展願景的年輕人。我期望自己能協助他們釐清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思考社會的變遷,探討台灣社會發展的願景,以便據以進行自己的生命抉擇,以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拿捏進退之道。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天然獨的來信與回覆:(4)二度來信

        自稱天然獨的七年級生針對我寫的「兩代的異同」再度來信,談他的省思與對台灣未來的期待,我看了很感動。底下先貼上他的二度來信,跟大家分享。
------------------------------------------------------------------------------
謊言與真實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部落格改版與遷移

        我剛剛開設了一個新的部落格「彭明輝的人文網誌」,在這裡邀請志趣相投的朋友移步過去,並請無聊的人和好鬥成性的人「閒人止步」,切勿相擾。
        新網誌的主要話題,將是藝術、人生抉擇、自我成長、科學等人文性議題與個人性的抉擇。即便是談到公共議題,也是以「沈思」和「自我對話」的姿態在釐清自己跟社會的關係,而無意跟社會大眾對話。
        我不希望好鬥成性的人到新的網誌來騷擾
        目前這個部落格將維持現況,而不再去加添或刪減文章,以便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來訪。
        至於過去在這個部落格中寫過的人文類文章,只要跟新的網誌主題相關,都會複製到新的網誌去,或者改寫。因此,對公共議題沒有興趣的人,基本上不需要回到這個舊的部落格來。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老林:一個值得全台灣人認識的朋友

        朋友就是願意為你兩肋插刀,得罪當權也在所不惜的人;朋友就是願意為了成就你而犧牲自己、委屈自己的人。這麼說起來,老林絕對堪當全台灣人共同的朋友。
        老林走了,不過我也是從各種紀念文裡進一步認識他,被他感動。既然如此,那麼就有更多人可以從他的紀念文集得到感動,並認識這個為台灣犧牲、奉獻了一生的朋友——我們大家共同的朋友。
        底下我從網路上精選篇紀念文,用以呈現老林不同階段的行誼與人格風貌。藉著這個文選,希望讓大家感到做為台灣人的驕傲——因為我們曾經有過這麼值得敬重的共同朋友。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追憶老林:佛教徒與社會主義的信徒

        據說,老林(林孝信)是星雲法師在宜蘭收的徒弟,在佛光山體系裡居於很高的輩份。後來,老林在南藝大開授研究所必修課「政治經濟學」,第一堂課就是要學生回去試著分析〈共產黨宣言〉裡著名的社會主義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有人說,老林在成為無神論者之後,放棄了早年信仰的佛教。 據說,老林為了家計而到全省巡迴兼課,一週環遊台灣兩次,足跡遍及各公私立的大學。
        其實,自始至終,老林都在實踐佛教徒的信仰,也在實踐社會主義者的信仰。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凍結「關鍵數據網」:預告

        我即將凍結「關鍵數據網」,具體作法會跟相關人士商量,目前傾向於轉型為「共筆部落格」,不開放公共書寫。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我的觀察顯示台灣的 web 2.0 網路文化不成熟,參與者的政治立場在多元中有向特定族群嚴重傾斜的現象,這個趨勢若持續惡化,未來 web 2.0 網路的平台有機會變成政治迫害與網路霸凌的最有利工具(藉由「偽裝」的公共性欺騙警覺性較差的閱讀者,再經由慎密規劃的傳播管道影響視聽,製造出「網路上的主流意見」)。
        詳細理由陳述於下文。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天然獨的來信與回覆:(3)兩代的異同

        大陸人在各種場合打壓台灣,甚至用飛彈和「反分裂國家法」恐嚇台灣,這些都激起台灣跨世代的同仇敵愾。這個部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能理解,沒有世代隔閡,沒有省籍差異。(連大陸人也理解,見註一)
        其次,我們的課本屬性相近(我們沒台灣史,你們很少台灣史;大家的課本都有造假的部分),我們都是長大後才發現被騙。但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氣憤與傷心程度跟你們無法並比,這個巨大的反差讓我(們)驚訝,我希望我們各自自我釐清後,彼此分享來促進了解。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天然獨的來信與回覆:(2)導讀「失去真相的台灣史」

        要回應前一封信之前,必須先釐清被曲解、誤讀得亂七八糟的「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否得根本無法在「誤讀、曲解」的紛亂頭緒下開啟有意義的對話。

天然獨的來信與回覆:(1)來信

        一位自稱天然獨的七年級生來信,針對我最近的幾篇文章跟我談他的心聲。寫得很好,很能反應天然獨的心聲,也很值得我認真回應,並且跟長期關注這部落格的朋友分享。
        這一篇先完整貼出他的信,未來幾篇會寫我的回應。這些回應不是筆戰,而是「世代間的對話」;關心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想進一步擴寬我們談這一系列相關議題的視野,希望能藉此讓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具有更好的延續性與豐富性。
                                    底下是來信全文
------------------------------------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興衰關小民啥事?

        一位讀者來信告訴我:台達電聯發科都早已佈局印度,其他小老百姓不關心印度,何妨?
        大企業有自己的資訊與佈局,股市投資者有自己的資訊管道,普羅大眾(公民們)有需要知道印度的其他發展資訊嗎?
        有的!因為企業需要知道的資訊跟公民所需要知道的資訊不盡相同,因為企業與公民的角色(需要)大大地不同。
        舉一例:如果東南亞 and/or 印度崛起可以提供台灣許多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空間,我們就可以不需要對 TPP 或 ECFA 作太多的妥協,而可以在保護台灣社會核心價值上有更多的堅持,並且通過輿論監督(批判)執政黨;反之,我們就必須在  TPP 或 ECFA 上做出更多的退讓,同時體諒執政黨的不得以。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美國並非一直都是邪惡的

        在我的用詞裡「美國」與「邪惡的美國」經常是可以相互通用,相互假借的。不過,美國並非一直都如此地「邪惡」。
        在「市場機制=正義+最佳選擇」這國邏輯取代美國人的良心之前,美國人曾經為自己的良心與現實世界裡的虛偽、冷酷而認真地困惑過、掙扎過、痛苦過。
         Sloan Wilson(1920-2003)的1955年暢銷小說「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就是在見證這個1950年代深入許多美國中產階級內心的掙扎。這部小說後來被改拍成1956年電影「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中譯「一襲灰衣萬縷情」),由大帥哥葛雷哥萊畢克主演。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Google 管太多,還是台灣人太封閉?

        我在進行 Google 搜尋時,前三十筆不會有「批踢踢」的文章。我必須 Google「關鍵詞 + 批踢踢」,才能看到網路熱傳的「批踢踢」的文章;我必須Google「關鍵詞 + facebook」才會看到臉書上熱傳的文章。
        Google 在根據你過去的點閱習慣主動幫你篩除你不常去的網站,這會不會讓你變成資訊自閉症?
        問題還不只這一端, Google 與臉書或許只是讓台灣人自閉的最後兩根稻草。有問題的可能不只台灣的媒體,甚至還可能包括台灣人的心態(mindset、mentality)。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務實看台灣與亞洲的農業困境

請先看前一篇「如何將中國與亞洲帶進21世紀?」

        一位大陸來的學者跟我說,亞洲應該繼承傳統,繼續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
        事情一點都不單純。十九世紀的亞洲農業可以是「精耕細作」,因為大家的平均所得都偏低,也沒有進口的廉價農產品競爭;21世紀的亞洲農業還想「精耕細作」,恐怕非常地困難,需要極高的想像力與精密的分析、籌劃來進行21世紀所需要的完整配套。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跟激進的天然獨告別

        當我寫信(文章)給年輕人時,往往把他們視同我自己的親生子女,因為他們有著很多的相似性。
        這篇文章是給我子女那一個世代(激進的與比較不那麼激進的)的天然獨,帶著一種傷別的情懷。因為,我生命裡最真實、最珍惜的情感已經離新世代越來越遠,越來越難以向他們訴說..........。

媒體可信度排行榜

        台灣的歷史與新聞很難有真相,首先是因為蔣家與本土政權輪流把歷史課本當洗腦的工具,其次是因為藍綠媒體惡意扭曲事實,最後是大學教授自己有藍綠、統獨、省籍的立場偏差。
        在這背景下,想要真相只能靠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本文介紹三篇傳媒學界公布的「媒體可信度」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印度人應該感謝英國的殖民統治?

        日本人李登輝主張:兒玉總督的民政長官只用了八年七個月的時間就把台灣打造成幾乎「相差百年」的近代化社會,因而否認「日本殖民台灣,剝削人民,帶來苦難。」
        這種「史觀」如果站得住腳,印度人就應該感謝英國的殖民統治,非洲也該感謝白人殖民史。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失去真相的台灣史

      在國民黨的遮掩與扭曲下,我那一個世代的「台灣人」很難了解真正的台灣史;後來,在綠營各路人馬的遮掩與扭曲下,野百合和太陽花世代很難了解另一面的台灣史。
      當我看到年輕一代對日據時期的瘋狂愛好時,心裡很悲哀:台灣人似乎永遠脫離不了「認賊作父」的史觀,永遠被愚弄,永遠感謝、崇拜剝削我們的「賊」。
      當媒體與大學教授紛紛成為政黨的爪牙時,台灣人永遠只有知的權利,而沒有知的機會。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了解時事與政治人物的幾個要領:一個教案

      自由時報是很多綠營粉絲必看的報紙,這個報紙的性格跟他的創辦人林榮三有很密切的關係。
      所以,當全台許多政治人物在為他追思時,大家應該去 Google 一下關於林榮三以及自由時報的興起過程,林榮三生前的為人與爭議,以及各個政治人物的表態。
      譬如,民視新聞說「林榮三追思音樂會 蔡英文致詞哽咽」。這一條新聞就值得大家去追查,以及認真想想背後的意義。而彭淮南竟然也出席,則出乎我意料之外,使我認真地重新評估彭淮南到底是怎樣的人。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明清為何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可以分成前後兩期,初期(1733-1828)是利用水力進行自動化的紡紗,並行銷全球;後期(1829-1873)是利用蒸氣動力和鐵軌加速國內交通運輸,並且使全國資源與國際資源連結上全球市場。
      就前期工業革命而言,明清的江南不但具備有許多不亞於英國的條件,甚至有所過之;如果當時江南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也許它就會成為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

不值得為愚蠢與無知而血流兩岸

      出席了一場「亞洲與世界」的論壇,三位與談人分別來自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我)。主持人請遠客韓國代表先講,他大辣辣地談起兩韓統一和兩岸統一,越談越興高采烈,我跟旁邊的大陸代表都不知對方立場,聽得渾身不自在,希望這位韓國的媒人早點結束話題,回到「亞洲與世界——另立全球化」這個原定的主題。
      不過,這位韓國代表倒是點出一句極為值得兩岸人民深思且謹記的話:「不管兩韓和台海兩岸的分合,兩岸關係首要原則就是『和平』,其他原則都必須在『和平』之前讓步。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三大報變質,如何培養週延的觀點?

      讀者來信,提到三大報已經變質,往往不再能充分承擔「新聞價值的專業判斷能力」,以及「主動告知讀者重大新聞的職責」。並問及:在這局勢下,該如何培養自己看問題的能力,以便發展出較成熟、週延的觀點。
      這問題讓我深感為難,不知該如何回答。

大選統計摘要與分析

      表面上看起來民進黨大獲全勝:蔡英文得票率56%,大勝朱立倫的31%;立委 席次民進黨從40席增為68席,以過半席次獲得完全執政,而國民黨則從64席降為35 席,全面慘敗。 
      不過,若從票數看,蔡英文只增加了80萬票,民意基礎變化不大;國民黨加親民黨共 539萬票,差蔡英文150萬票;但是兩屆(2012&2016)投票率的差異8%,所對應的150萬票(淺藍+中間選民)剛好是綠上藍下的關鍵少數。(詳下表)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報紙、電視、網路

        如果你在乎自己的世界觀與思想的成熟度,不該只看網路而不看報紙,也不該只看報紙、電視而不看網路資訊——如果你還不到35歲,尤其如此。因為,過度仰賴網路資訊的人,跟過度仰賴電視、報紙的人一樣,很容易養成偏食症,成為特定政黨、意識形態、偏見的豢養者(盲從的群眾),而不自知。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名嘴治國到鄉民治國

      2016/1/1 那天,我點選自己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赫然在文章右邊的邊緣看見「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當下它變成我決定停止專欄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網路媒體都有「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它有兩種可能的作用:向讀者促銷,以及鞭策有拿稿費的專欄作家。它有一種可能的潛在副作用:電視的政論節目有可能催生「名嘴治國」,網路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則有可能催生「鄉民治國」。
      對於網路資訊有信心的(年輕)人,往往以為自己可以靠 Google 而知天下事,遠比被國民黨洗腦的 LKK 更加懂政治與社會的現實。事實呢?不必然!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頂大的教授薪水有多低?

        你一定聽說過,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太低,所以留不住人,聘不到人。實際上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到底有多低?老實講,差距大到遠超乎媒體所了解的!
        大學教授以前有薪水上限:教育部給的上限約120萬,加上國科會傑出獎一年約 40 萬,講座教授好像又再給40萬左右,當主管一年再加 30~40萬,最後再規定「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所以,有辦法的教授一年可以超過 300 萬。最高最低差到將近三倍。
        我退休前,「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的規定被取消了,有辦法的人收入無上限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挺藍挺綠,不如挺自己

        這一次的選舉,如果全台灣的選民都只顧自己和兒孫的未來,恐怕上班族(90%的選民)都應該要不計成敗地投給第三黨。如果繼續含淚投票或投廢票,只會讓藍綠政營裡的無恥政客更加囂張、猖狂,更加看不起你,更加「吃你夠夠」。    
    戒嚴時期沒幾個人相信解嚴是可能的,開放黨禁時沒人相信政黨輪替是有可能的。它們之所以會成為可能,是因為許多人相信政黨輪替是台灣唯一的希望,而不計成敗地一再投票給民進黨。今天,只要我們再度不計成敗地持續投票給第三黨,就有機會掙脫被財團╱少數家族和兩大黨綁架(魚肉)的命運。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2016,國運不堪論

        我將結束在「關鍵評論@天下」的專欄,不確定會不會重新開啟,很可能會從此結束所有專欄,不再寫了。
        原因很多,想多花時間寫書,不想跟網路上的鄉民、網軍、五毛黨瞎攪和,不想寫無文章給偶而路過的「路人」或「鄉民」看。我的文章只想「情寄有緣」,給粉絲看。

社會民主黨的告別式與柯P的畢業典禮?

        幾個較常接觸的年輕人來信,談到范雲跟柯建銘同台的事,以及「政黨票我要改投廢票了」。
        看看連結裡的這一張范柯合照,就可以清楚看到這一場交易的重點:范雲替柯建銘的政治人格漂白,柯建銘替范雲鞏固大安區的民進黨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