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評「彭明輝現象」

我也覺得自己管太多,戰線拉太長,干犯學術界的大忌: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裡 invite attacks。這樣的「彭明輝現象」一點都不值得鼓勵,我也一點都不以此為榮,甚至要鼓勵20歲以下的年輕人以此為戒──但我並不以此為戒。
我預期台灣的經濟成長會愈來愈遲緩,國內外的產業競爭會愈來愈惡劣。要因應這個變局,我們需要對弱者有更多的同情心,更願意一起攜手面對社會的共同問題:失業與貧窮。即便很現實地講,失業與貧窮會製造社會的不安,甚至影響國內消費信心──富人要安居樂業,必須先讓窮人活得下去。
但是,台灣社會正在加速朝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在「尊重市場機制」的主流聲音下,輿論對經濟競爭下的失利者與弱者愈來愈沒有同情心,「必要之惡」的聲音隨處可聞;在「減稅救經濟」與「小而美的政府」倡議下,政府的責任愈來愈模糊而容易找到推諉的藉口,弱勢的人愈來愈無助而只能仰賴時有時無的民間救濟;在產業變遷的過程中,政府的貿易談判加速某些產業的衰敗,但GDP成長率與「淨社會福祉增加」的經濟分析報告卻將各種「必要之惡」一一合理化,被犧牲者該獲得的補救則鮮少被提及──政府製造的問題遠多於解決的問題,但是「政府改造」與「政府責任」的公共論述卻被「政府失能,尊重市場」的呼聲給淹沒掉了。

人死了,帳要找誰算?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有許多建築倒蹋,壓死了人,很多建築師因此被檢方傳喚調查,想要知道他們是否涉及業務上的「過失致人於死」。身為工程師,我們的作為需要接受專業的規範,還要對那些因為我們的過失而有的傷亡負起刑事、民事和道德上的責任。
在我們的專業裡,惡就是惡,只有「過失致人於死」和「蓄意謀殺」的差別,而沒有「必要之惡」。在經濟學的專業裡呢?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加入TPP之後預估GDP將增加1.46%社會福利增加36美元(暗示著加入TPP是值得的)──但是農業產值將減少3成,總共24.42億美元
 假如政府沒有有效的配套措施,加入TPP的後果將不會只是「社會福利增加36億美元,農業產值減少3成」,而是農村加速凋敝,偏鄉公共運輸班次減少(留在家鄉的老人更加難以取得必要的生活用品與醫療服務),偏鄉小學減班與廢校(城鄉教育資源持續擴大),農學院加速離農,農業周邊產業(代耕代割等)加速瓦解,甚至會有人想不開而喝農藥自殺。
如果有配套,這些後果是有機會避免或大幅減小,甚至創造利多。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封閉社會的僵直性思考

     我發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之後,一個自稱經濟學碩士的年輕人來了一封長信,氣呼呼地質問我:「難道你真的以為共產極權比市場經濟更好」?
    很多台灣人都有嚴重的資訊自閉症和大腦僵直炎,以為這世上一共只有兩種經濟體制:「民主國家=市場經濟」,「共產國家=計劃經濟」,而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北歐的福利國家與德國、荷蘭的萊茵模式,而且凱因斯的主張跟「計劃經濟」也還有一段鮮明的距離。前述狹隘的二元思想其實是冷戰期間麥卡錫主義的宣傳伎倆與意識形態,二十一世紀裡它卻還主導著台灣社會的各種政策辯論,使得台灣社會持續地退步卻還自以為是在進步。
    在這種僵硬思考模式下,政府只有兩種:「市場經濟=小而美的政府」,「計劃經濟=大而腐敗的政府」,卻很少人想到過還有「小而腐敗」和「大而美」的政府──假如政府規模縮小的過程中只是賴掉政府該負的責任,為人民製造痛苦,而官商勾結的機制卻一點都沒減少,這種政府當然是小而腐敗(就像台灣社會過去十數年來的實際發展);另一方面,北歐國家就是大而美的政府,至少他們在政府赤字、失業率、經濟成長率等綜合表現上都遠勝於英美兩國,讓全球所有人都羨慕。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學家為何讓人沮喪

David C. Colander 是個相當另類的經濟學家,他最有名的建樹可能是關於美國、歐洲與北美「經濟學者的養成」的研究,以及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以第一作者身份寫出一份論文「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ystemic Failure of Academic Economists──這一篇被稱為「Dahlem Report」的論文匯整歐美八個經濟學者的智慧,檢討「經濟學家為何沒有能力在事前警告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而且事發之後又在第一時刻低估這一場危機的規模」。為此,他被邀請在眾議院作證
他的證詞裡認為關鍵問題在於:經濟實體是一個難以用解析數學有效地加以掌握的複雜系統,但是過去三十年來經濟學者過度倚賴一個跟真實世界有遙遠距離的動態統計模型Walrasian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而放棄其它跟真實世界密切關聯的常識(common sense);這個模型只對極少數案例有效,但是忽略許多經濟學傳統常識所掌握到的要素以及實體經濟體系的複雜性,「假如經濟學家把這個數學模型當作是經濟學常識的輔助工具,它可以是有所助益的」;但是「為了(數學)驗證的方便性,經濟學家放棄了經濟學傳統裡所累積的許多常識,其結果是一大堆學術期刊論文上經不起常識考驗的經濟學模型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來信、批評與回應

   網路社群裡很多人會開放留言跟討論,以便表示自己對多元意見的尊重。我經營臉書的經驗很糟:只要有一個讀者執拗到底,就可以搞得大家都很無趣。台灣的網路文化相當惡質,充滿無俚頭的誤讀、曲解、叫囂、謾罵、挑釁等,而且台灣的網路社群很難有效節制這些惡劣行徑。這些人不是任何論述可以「以理服之」的,搭理他們只是在浪費時間。不開放留言是最簡單的對策。
   假如有人對我的文章有意見,轉貼我文章的人很多,可以到他們的臉書上去討論或批評。我相信:即使我不開放留言,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也不會因而減少,想批評我的人也不會因而減少樂趣。
   假如有人真的很想跟我討論不同的意見,理論上可以寫信給我。只要是就事論事,我都會盡量簡短回覆;如果牽涉到我覺得值得讓更多讀者看到的議題,我會乾脆寫一篇網誌回應。近年來我已經完全脫離報紙、電視和網路的時事,也鮮少寫時事評論。如果有讀者希望我評論特定時事,不妨來信,若值得評論我會寫一篇網誌回應。

   很多時候我沒空好好回覆讀者來信。但是,托爾斯泰的回信鼓舞了羅曼羅蘭,也鼓舞了甘地,我一直記得。因此,對於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好好給讀者回信這件事,我常是感到不安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些個人問題非找我討論便難以打開心結,請你試著到我的演講會場去。演講完我通常會盡量留時間回答提問──對於個人性的困惑,對面問答是遠比書寫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經濟學界學派林立而意見紛歧,在國外是常識,在國內卻很可怕地只有新自由主義的單一主張(國營事業民營化、貿易自由化、由市場機制決定勞資爭議與勞動條件、富人減稅,台灣則惡劣地加上「降低對窮人補貼」這個主張)。這是一種可怕的教條化發展。因此,我的財經論述經常挑戰教科書過分簡化的內容,介紹2008年之後英美經濟學思想的大幅轉變,用以批評控制台灣與美國的主流論述,藉此想要突顯被台灣媒體論述嚴重忽略的「另一半事實」(就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尤其因為國內對英美經濟學思想的轉變罕有資訊透漏在網路上,因而更加有必要向國人介紹「另一半的事實」。
   我倒沒有天真到全盤否定經濟學的主流思想,而是希望台灣可以兼芝加哥學派、德國萊茵制度,以及北歐社福國家三者之長,朝更務實且人性化的制度去發展。如果你有心了解我對經濟制度較完整一點的看法,請看〈正在改變21世紀的一本書〉、〈一個汽車廠,兩種文化與薪資,Why〉、〈民主,從勞資協商開始〉、〈柯P有沒有賞味期?〉,以及我在「獨立評論@天下」一系列的專欄,尤其是2015/04/02〈政府與市場──零和或相輔相成〉到 2015/12/28 的挺藍挺綠,不如挺自己〉的這幾篇
  假如有人還是堅持要去突顯早已淹沒台灣社會的那一半事實,無妨,但不需要寫信來跟我辯到你贏我輸。

至於網路上零零星星的批評與「八卦」,經常是出於惡意與無心的誤會、曲解,我不想去理睬。我不打筆仗,不爭輸贏。我不想用私人情緒或無聊的輸贏來浪費讀者的時間與眼力。
我只想寫值得讀者花時間與心力閱讀的文章,而不是浪費自己和讀者的時間。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我跟 M. Friedman 不是世仇


         我相信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篇文章中我對傅利曼的理論性主張有給予該有的肯定,之後再說他的不足或盲點。我也認真分辨了他的「主張」和他如何被「利用」,而沒有將兩者混為一談,把別人的帳賴給他。
         我不是無條件地反對芝加哥學派的人,假如台灣願意將芝加哥學派的所有主張 (包括負稅制) 一起配套地實施,我相信這個社會會更好。
         我算不上是討厭 M. Friedman 這人,其實我還蠻喜歡他帶東岸腔的英語口音,很接近我較熟悉的英國腔;我也很正面地看待他對官商勾結的揭露與提醒。我討厭的是拿他當幌子的那一群人。
        我也不算是凱因斯派,我不相信政府做什麼都對。我也不相信政府會在沒有民眾強力監督的情況下為人民做事。

我們的智慧,他們的財產

        如果你Google「Aaron Swartz」,會找到 4230萬比!他原本是個擁護自由軟體的軟體天才,卻被美國一位檢察官以「侵犯智慧財產權」為由迫害經年,最近他以自殺抗議檢察長的迫害,也宣示自己捍衛「知識與智慧公共化」的決心。「智慧財產權」將財團剽竊公共財的作為合法化,爭議多年。這事件更進一步凸顯「智慧財產權」的惡劣面,也點燃了美國民眾的怒火──迫害他的檢察長不但受到許多社群的聲討,罷免他的請願聯署人數更已經超過法定門檻,連白宮都感受到必須提出新的態度來正面回應民怨。
         Aaron Swartz 在14歲那年跟人共同開發了「RSS推播技術」,但他並選擇不申請智財權,反而投入資訊自由化運動,反對封鎖知識。為了凸顯他的理念,2011 年他在 MIT 大量下載 JSTOR 的學術期刊,然後把下載的內容紋風不動地還給JSTOR,所以JSTOR宣布不追究他的法律責任,但美國聯邦政府卻對他起訴,並將他下獄。

打開經濟學的多元視野


        牛頓三大定律和虎克定律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理」(principles,而非 truth),應用它來解決橋樑力學問題時,你不需要問這一座橋樑是坐落於哪一個國家,有哪些法律,有哪些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機制,有哪些親族關係與族群衝突,你只要把抽象分析所需要的生硬數據給我(boundary conditionsloading conditionsmaterial properties),我就可以算出來它能不能承受預期的負載。
        經濟學渴望成為類似物理學的「科學」,許多關於經濟學的討論或論辯,都是「去脈絡」的,完全不管這個市場所在地的法律、文化、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等,好似經濟學是跟物理學一模一樣地「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這是妄想與愚癡!
        經濟學探討的是人類集體行為中的一種特殊行為:交易(實體物資的交易、服務的交易、智慧財產的交易、資金的交易),以及交易背後的生產、消費與供需。它假定人都逐利,而且不自覺地假定逐利是人類所有交易行為的壓倒性推動動力。但是,事實上人類不盡然24小時都在逐利,也不盡然24小時都以逐利作為行為的主要動力,人類更加不是除了逐利之外可以對社會規範與潛規則毫無顧忌的社群動物。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小政府不一定美


        經濟學界基本上共認一個重要原則:有些事交給市場較有效,這些事該交給市場機制;有些事不可能交給市場而必須交給政府去做,這些事我們要想辦法監督政府;有些事很難說誰來做比較有效率。經濟學的專業論文裡在爭執的是「哪些事該交給市場?哪些事該交給政府?哪些很難斷言?」連 Milton Friedman 都承認不可能沒有政府,不可能沒有稅。所以爭議的焦點是政府要多大,要有哪些功能,哪些該自由化。
        贊成芝加哥學派的人主張「小而美的政府」,我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文裡企圖指出:小政府不一定美,因為政府縮小的過程很可能只是縮小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而沒有縮小官商勾結的範圍。
        擁護市場機制的人對我的文章可以反問:「難道政府大的時候就會做比較多的事?難道政府大的時候大出來的部分不是通通被拿去遂行官商勾結」? 這樣的爭論沒掌握住我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文的主題:關鍵不在於政府大或小,而在於民眾有沒有能力監督!我要把經濟學界數十年來的爭論從真空狀態拉進真實世界裡!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誰比較民主?兩岸PK第一回合


        左邊的照片裡,被繩子綁著走在後面的叫做「特警」,走在前面的農婦不是開喜婆婆,而是福建泉州市惠安縣東橋鎮的村婦。
        農婦捆著「特警」遊街,不是演戲,不是紀念文革的遊行慶祝,是一場警民大戰的結果──在這一場戰役裡,村民大獲全勝,而鎮長、縣長和兩名年輕女公務員則被帶到南湖小學關起來,據說女公務員被脫得精光以防逃跑。
        這是怎樣的民主素養?台灣不可能發生這種事,香港不可能發生這種事,華人世界只有大陸有可能上演這個戲碼。不過,這有可能是華人世界裡最高的民主表現。真的,我可沒開玩笑!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給應徵三普寫作的年輕朋友們


        申請國外名校時最常收到的回信常常是這樣開頭的「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別把這封信當作是對你個人的否定,事實有可能是你很優秀,只是不幸地有人先被遴選了,缺有限。最近有人收到我的信表示遺憾,其實還有十幾封讓我j無法割愛的信在我信箱裡,還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從預定收三位變成擴大名額。
        應徵的人之中很多都是讓我眼睛一亮,惜才而不捨的,包括那些我已經確定必須割愛的人。假如我有足夠的時間,其實很想開一個班,每週花三小時帶大約20~30個應徵者討論三普寫作相關問題。很多應徵的年輕人條件都很出色,讓我很想跟他們保持聯絡。但是,我的時間太少,「第一屆」只打算試著先挑三個人互動,否則我睡眠不足的問題會更惡化。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核電廠的安全受得了強震考驗嗎?(加了後記)

        我在〈斷然處置不當會提前引發氫氣爆〉一文中論證:如果冒然執行現版「斷然處置」時不幸有管路的高壓蒸氣洩漏,將有機會使燃料棒溫度遠超過1500F,並進而引發氫氣爆。

        台電對此的公開回應是「我們的零件都很安全,不會有問題。」一位核工老將來信咒罵我:強震加海嘯根本不可能在台灣發生,為什麼一定要台電設計到可以抵擋福島事件的海嘯和強震?一位台電員工憤怒地說:我們的耐震設計是1G1倍重力加速度=980Gal=9.8 m/s2 ,就是永遠不會壞的!
        事實呢?
        核能四廠之地震設計值為地表最高加速度0.4G台灣會不會發生地表加速度超過0.4G的地震?已經發生過了!921大地震時,車籠埔斷層之受災地區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大多在0.3G至0.5G之間,震央附近的南投縣名間鄉新街國小測站所測得之水平地表加速度峰值甚至超過1.0G。福島事件的地震強度有多大?0.56G!=550Gal/980Gal),略微超出了原本的設計標準(0.5G) ,遠超出核四的設計標準。這時候高壓蒸汽管路當然很可能會在管路接頭漏氣!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院士感到意外,學界只好昏倒

       今年第 1季的經濟成長率概估為1.54% 4/30 那天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說他對此結果感到意外:「對我們來說,最大意外是民間消費為什麼少掉這麼多!」中國時報一個媒體記者說:官員的意外讓媒體感到意外。
        管中閔是誰?台灣計量經濟學三大龍頭,年輕經濟學者敬若神明的中研院院士,主導建立了中研院一個預測台灣經濟局勢的電腦模擬系統,這個電腦系統被許多人當作「台灣經濟預言之神」。如果你注意過陳沖這個「經濟內閣之首」的記者會,幾乎每一次政務委員管中閔都隨侍在側──實際上管中閔主導台灣財經政策已經將近五年。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很多人說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這句話,不過,使它成為「真理」的人是諾貝爾經濟獎1976年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雖然他的本意是希望盡量限縮政府的功能與權責,提倡「小而美的政府」,但是同一個口號也經常被大而無當的政府拿來為自己的「有權無責」辯護;雖然他希望限縮政府稅率並反對政府補貼,以便根絕政府的浪費與官商勾結,但是他的口號卻經常被扭曲來為富人與高獲利的企業減稅,然後把稅負與國債轉嫁給其他人;雖然他主張要縮小社福開銷並以窮人為優先的補助對象,但是他的口號卻經常被用來強化整個社會對窮人的冷漠以及鼓吹富而不仁。

誠徵未來的科普、經普、政普寫作高手

        妳(你)沒看錯,這確實是一個徵人啟事,從沒見過的徵人啟事。我想要爭求一至三位有心從事科普(popular science)、經普(popular economics)或政普(popular social/political science)專業寫作的人,把我的寫作經驗、技巧、觀念和寫作構想提供他(她)參考,並以我的人脈和社會資源協助他(她)出版,希望藉此培養出一至三位關懷弱勢與社會發展的寫作高手,讓他們可以用寫作養活自己並貢獻社會。等這一至三位具有獨立能力之後,我再考慮是否繼續招募「第二屆學員」。
        我寫的《20 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很硬,但是已經銷售將近一萬本;如果寫軟一點,有機會賣到2萬本或更多(看題材與寫作功力)。一般而言,定價300元的書前一萬本的版稅約33萬元(定價的11%),之後每銷售一萬本增加版稅45萬元(定價的15%)。掌握竅門後開始專心寫作的話,一年可以寫一至兩本 ,年收入有機會在60萬元左右或更多(尤其是加上演講之後。這是養活自己的部份(過去兩年我ㄧ邊演講、一邊寫部落格,一邊寫書,每年出版兩本書,不過累翻了)
        接下來是運動成效。過去運動圈辦各種營隊或論壇,再多年也很難累積滿一萬個聽眾,更別說是要讓他們所獲得的知識與思辨能力能抵得上一本書(即便只是普及版)。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提倡「寫暢銷書搞運動」的路線,是基於上述的實證經驗而來。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福島事件調查報告摘要


        我把日本國會調查團 NAII 調查報告的第二章做了摘要,目的是要知道福島事件之後核電廠必須防範哪些意外。底下是我的摘要。我針對斷然處置提出「五大假設全不成立」的質疑,就是來自於第二章的內容。以下是摘要的內容。
 *****************

 前言
1)「電廠全黑」(Station Black-OutSBO 並未假設AC全斷電時DC也跟著全部斷電)。但是福島事件裡卻發生了ACDC一起全黑的狀況。
2)控制室功能消失(DC電源失效)、照明系統失靈(ACDC一起全黑)、有線通訊系統失靈(DC電源失效),電廠內道路破損而地震和海嘯後滿地碎片,使得各項修復工作所需要的工具、重型設備與物資移動困難,其困難度遠遠超過過去電廠員工緊急處置訓練時所曾想像的,但事實卻如此。
3)各種操作手冊沒有充分更新,沒有關於大規模多重故障的指示。
4)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把併同全黑(SBO)一起發生的事故分為六級:(1級)SBO+HPCI/RCIC備用高壓冷卻水(靠蒸氣或人力啟動,無需用AC電)啟動並持續四小時,(2級)SBO+HPCI/RCIC備用高壓冷卻水啟動並持續四小時,但是通往爐心的高壓冷卻水管路洩漏(等效於安全閥開啟而無法關閉),(5級)SBO+HPCI/RCIC無法啟動或未啟動,(6級)SBO+HPCI/RCIC無法啟動或未啟動,且安全閥開啟而無法關閉(等效於高壓冷卻水管路洩漏)。福島事件幾乎是介於第5級和第6級之間。(第9頁)

給擁核義和團


         理工學院的基本常識是:「在演繹科學裡,沒有前提假設,就沒有推論過程,也不可能有結論。」「斷然處置有效」是個結論,所以它必須有一組前提假設。滿足這一組前提假設時斷然處置會有效,如果意外事件超出這一組前提假設,斷然處置就會無效理工的道理其實就這麼簡單,不需要用一大堆術語來搞烏賊戰術,混淆視聽!
        所有認定「斷然處置永遠有效」的人都是擁核義和團,連最基本的理工素養都沒有!
        即使是常識都可以告訴你:汽車的安全氣囊無法永遠保你不喪命,它必須在車速夠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一切病,它總有個適用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就可能致命。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在一切條件下永遠有效,它總有個適用範圍和適用的條件。
        所以,理工學院碩士班論文口試的一道標準考古題是:「施同學,你發明了斷然處置,很好。能不能告訴我們這個方法適用的基本前提是什麼?什麼時候不該用?」假如一個MIT畢業的博士卻回答「我不需要任何假設,因為斷然處置永遠有效」,那是天大的笑話。
        所以,清大原科院的師生其實不需要花那麼大的力氣跟我辯來辯去,只需要清楚地回答我兩個問題:(1)要讓斷然處置真的在現實上有效,它的前提假設是什麼?(2)這些前提假設在福島事件裡是否成立(3)為什麼許多斷然處置的前提假設在福島事件裡都不成立,而原科院的許多師生卻還跟外界堅持說「斷然處置一定有效」,並且不去研究改善的辦法而浪費時間做無聊的強辯?

台電到底從福島事件學會什麼?


        除了自滿自大以及耍嘴皮之外,我實在想不出台電到底還從福島事件學到什麼!
        我公開指出目前版本的斷然處置隱藏五大假設前提,這些前提在福島事件中通通不成立台電通過中央社公開回應,全部都文不對題。台電決策階層到底有沒有人在用腦筋思考我提的問題?台電到底知不知道:核反應中止之後,只剩下機械系相關的問題,而核工系這些相關知識都是從機械系學過去的?
        我提出「冷卻管路有洩漏時啟動現版斷然處置將有機會提前引發氫氣反應與氫氣爆」,台電的回答是:「世界各國核電廠均採用最嚴苛核能級品管要求及零組件規格,確保在強震等嚴苛狀況發生時,反應爐的重要管路、設備均能保持完好。但為避免灌水管路可能在事故中受損,各核電廠均備有多重注水路徑。」意思是:「強震下也不用考慮有冷卻管路洩漏問題」。但是,福島事件調查委員會 NAII 的報告確實推斷有管路洩漏現象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請媒體記得:權力來自於責任

       收到一封讀者來信,有一種感覺:有些人認為我批評「有話好說」時太過份得理不饒人:何必對一時的口誤趕盡殺絕?為何整個節目裡的自我批評都不去看,單挑一張手板來談?
        假如「有話好說」關於國際新聞夠不夠多的談論立即引起現場來賓有人嚴正指出台灣國際新聞播出時間真的太少,我就不會去寫那一篇批評的文章。我寫那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毫不迂迴、赤裸裸地指出:台灣國際新聞播出時間真的太少,而且一群新聞界算是比較認真的人一起談這問題時,重點竟然在於統獨議題,以及「新聞報導」與「外電翻譯」的專業水準差異,而沒有警覺到:媒體今天的問題不是專業水準不夠,而是根本沒有盡到媒體最起碼該盡的責任!
        這件事情的後果有多嚴重?嚴重到這個社會連最基本的社會功能與判斷能力都嚴重不足。一個社會有很多事情需要仰賴民眾普遍的判斷能力,才有辦法正常運作;如果一個社會的民眾普遍地被媒體與官商勾結的機制所愚弄,這個社會將會被誤導到最愚蠢的決定去,而民主將為「愚民統治」所取代。
         事實上,因為媒體沒有盡到最起碼的告知責任,台灣人已經連自己社會裡發生的事情都完全沒有任何比較、評斷的基準,因而整個社會一再發生許多荒謬絕倫的事。


         只要比較國內外各種發電的電價,就會知道台電關於「核電最便宜」的論述完全不可信。譬如,查一下 Wikipedia 就會知道美國的電價 中核電和燃煤火力發電一樣貴112 USD/MWh,且比天然氣<70 USD/MWh、地熱100 USD/MWh等發電都還貴,只比太陽能發電便宜;而台灣卻荒唐地以「核電最便宜」為由要冒險讓核四商轉,甚至連李登輝前總統都跳出來為核四護航。想知道更專業論述的人,可以去看美國著名的電力專家謨星教授(第一屆愛迪生獎得主、IEEE Fellow)分析台電各種歪曲電價的手段
        只要國人略有基本的國際觀,就可以輕易地免除這麼荒謬的核電論戰與核四公投。沒有最基本的國際觀,害台灣人到多麼嚴重的程度?
        再舉個例子,油價持續震盪走高,2008年之後許多美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而從大陸撤回美國和美洲,也使得國際實體貨物的貿易從越洋貿易走向區域貿易。但是我們卻積極想要犧牲 30% 的農業去發展 TPP,還以為紡織業會因而受益。可是,只要你去搜尋一下國外有關 TPP 的討論就會知道,美國打算要推動一個規定:「紡織業原材料購自 TPP 會員國者免稅,原料購自非 TPP 會員國者不得減稅。」只要這規定一執行,台灣的紡織業必須付出高昂的運費從美國運棉花到台灣(預估2018年時油價至少是現在的兩倍),加工織成襪子之後再付高昂的運費去美國,而美國本土的襪子根本無須付這兩趟運費,這樣,你覺得台灣的紡織業真的能跟美國紡織業競爭嗎?因為對國際基本現實的無知,我們的政策定得荒謬絕倫,誰要負責?
        油價與運費高漲,也影響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趨勢。友達不蓋八代廠,郭台銘在2012年去跟巴西總統談 TFT-LCD 設廠,這意味著什麼?以前亞洲是世界工廠,未來亞洲要用的貨物在亞洲生產,美洲要用的在巴西和墨西哥生產,歐洲要用的在東歐和南歐生產,以便節省沒必要的運費開銷;亞洲代工的訂單會逐漸減少而產能過剩,台韓競爭將逐漸白熱化,台灣的產業將遭遇巨變。代工產業的經營將益趨困難,合理的預期是台灣的代工產業規模將會縮小,而使台灣產業用電量下降,還需要核電廠嗎?要去哪裡找替代性的產業?還能繼續發展高耗能、低工資、低成本的產業嗎?還是必須盡全力拼產業升級?

        油價高漲將會影響台灣產業的消長,以及年輕人未來的就業機會。媒體要不要盡責告知國人,讓年青人和家長討論未來生涯選擇(以及大學志願序)時有較可靠的背景資訊供判斷?歐美經濟成長力道衰竭,全球各國中經濟成長幅度較大且消費能力強(因而商機強勁擴大)的是新興國家(見下圖)。台灣未來的商機在中國、印度和東協,要不要報導東協的產業發展與競爭趨勢,以及東協潛在的商機,讓年輕人思考未來時有較寬廣而務實的視野?

        媒體嚴重地辜負國人,享受媒體的特權而沒有盡到最起碼的責任,使得台灣人對私事與公共事務的判斷嚴重欠缺最起碼的參考資訊。這麼嚴重的事,該不該友人毫不迂迴、毫不含蓄地揭露出來讓國人知道?該不該讓還算認真的媒體人「痛切地」知道與反省?我真的該當爛好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那誰要同情那些因為欠缺資訊而浪費錢念大學與碩士班的弱勢家庭子弟,以及選錯行而痛苦的年輕人?
         也許一個節目的主持人無法改變公視總經理的政策,也許公視總經理無法改變行政院的政策與立法院的現實,也許最該罵的人是龍應台。但是,假如連比較認真的媒體人都沒有警覺到自己已經嚴重虧欠受眾,改變要從何開始?假如認真的媒體人不該受批評,難道要批評那些我根本認為不會改變的人嗎?
        我為什麼到現在還沒罵過該為媒體亂象負政治責任的龍應台?我的學生這麼說過:「要被老師批評,得要先有足夠的份量。」我批評過唐湘龍,我不曾批評過蔡正元或其他名嘴;我推薦「有話好說」而不曾推薦過其他節目,我批評「有話好說」,我不會去批評其他的節目。
         我寫文章不是要罵爽的,不是要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生命,我希望促成改變。我不罵不會改變的人──除非忍到最後關頭!
         我不再就「有話好說」這議題打筆仗、噴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