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主委與三位副主委聯名發表了〈我們該如何看待「科研指標」?〉一文,我原本懶得評論。但是有讀者一再來函要求我評論,只好承認一個事實:我是批評 SCI 與 SSCI 等評鑑指標最積極的人之一,似乎有責任向社會大眾表達我對這一份宣言的意見。
這個聲明講得一付義氣凜然的樣子,好似決心大刀闊斧地認錯改過,但改了什麼?「自今年七月起,我們希望國科會的評鑑能超越指標的束縛,邁向一個真正能提升學術卓越的境界。」不過,這個「重大變革」保留兩個但書:(1)「各學術處爾後會強化複審會議的功能,用比較細膩的討論過程,來取代以往用呆板指標簡化學術判斷的流弊。」(2)「在少數特殊情況下,學術處長如果認為某個領域的某個學研指標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他們還是可以向評審提出來,但那是他們的判斷,而不是某種錯置手段與目標的學界慣性。」
也就是說:所謂的「重大變革」只不過是把過去用電腦計算出來的 RPI,改為由評審委員手動計算而以,國科會的核心價值根本不變:繼續只重視期刊論文發表以及對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而不在乎學術研究與社會的需要或學生的需要脫節的事實,也不在乎學術「卓越」已經變成變相地在剝削學生,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鼓勵台成清交教授浮爛收研究生,而違背學術最根本的傳統與核心價值。
方法變了,核心價值根本沒有變;皮毛的錯誤改了,根本的錯誤硬是抵賴不肯認錯──或者根本沒有能力看到過去核心的錯誤:國科會推動的是出賣這個社會的「學術殖民」政策。
國科會的最高階主管迄今還是不明白一個極為淺顯的道理:國科會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學者個人的「學術卓越」,而是思索台灣整體社會的挑戰、困境、危機與未來,針貶台灣社會的價值,引領台灣社會走向一個更好、更值得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