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媒體的財經社論幾乎都一致認定台灣會輸給韓國是因為 FTA,我因此極端看不起這些所謂的「財經專家」,而認定他們不學無數,與神棍雷同。FTA 有什麼用?降低關稅從而節省廠商成本。減多少?美國工業產品平均進口關稅僅2.0%,而且有一半的工業產品本來就是免關稅;因此,我們頂多可以減少 2.0%的成本。但是,FTA不是免費的午餐,美國預估韓國每年將必須從美國多進口 100億美元的商品。我們如果跟美國簽 TiFA,最好的情況也是增加多少出口就得增加多少進口,結果是在行政院長面前說得上話的廠商得利(原本就享盡各種政府優惠因而獲利高的廠商),其他廠商受害(原本就被政府漠視,稅賦高,獲利難的廠商)。我敢打賭:簽訂 TiFA 的結果是少數奸商獲利,弱勢產業崩倒,失業率上升!我不知道這些人的經濟學是怎麼學的?
實際上台灣「高科技產業」受到政府的補貼遠遠超過成本的 2% 甚至可能將近 20%,卻還輸給韓國,這種病真的可以用 FTA 或 TiFA 去救嗎?
台灣人的工資只有韓國的61%,稅賦遠低於韓國(8.4%對25.6%),電價與油價都明顯低於韓國(政府補貼),土地與廠租超便宜(政府從農民手中搶奪土地來賠錢辦科學園區),我還沒提到公股銀行超低利貸款和超優惠的設備折舊率計算公式(又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奸商)。把這些優惠換算成成本,絕對遠遠超過 2%,甚至可能接近 20%,
你如果問克魯曼台灣經濟犯的是什摩病,我猜他99%的機率會告訴你「親信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公司賺錢靠政治人脈,以及政府特許的作假帳和侵吞投資人權益(美國高階主管的認股權和台灣更令人髮指的員工股票分紅),而不靠真實的經營績效!
藍綠真的有在惡鬥嗎?除了耍嘴皮、騙選票的方式不同之外,我完全看不出藍綠在經濟、產業、財稅政策上有何不同。施顏祥從2002 年開始當經濟部常務次長,2009年開始擔任經濟部長,一直都是藍綠陣營產業政策與經濟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從陳水扁的兩兆雙星到馬英九的四大慘業,政府一直都在扶植無心於自主技術也不願意扶植國內周邊供應商的「明星產業」;而財稅上的劫貧濟富哪一樣不是陳規馬隨?
「減稅救經濟」是永遠不變的主題,一再隱藏國債,一再提升國債也是藍綠的共識,陳規馬隨永遠不變的作為。減稅容易增稅難,台灣的稅率已經低到瘋狂的程度,國家的服務水準已經低到只能用「佔著毛坑不拉屎」形容,隱藏性國債急劇在累積,減稅冒的是重蹈歐債危機的覆轍,這些「經濟學者」真的永遠都看不到是不是?減稅也許可以提振投資意願,問題是:在全球普遍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減稅可以增加幾 % 的投資?0.001%?0.01%?0.1?收獲這麼小,付出的代價這麼高,這些人的經濟壆到底是怎麼學的?
最後只剩一條路:促進產業升級。產業要怎麼升級?新加坡官員是整天到處拜訪跨國企業的CEO,向他們說明新加坡政府的作為和新加坡的各種投資背景資料,同時問這些 CEO 新加坡要如何配合,也藉此瞭解跨國企業 CEO 眼中的世界局勢和新加坡的機會,然後調整發展方向,逐漸擬出發展策略,敲定大型投資,給跨國企業投資優惠條件,但交換跨國企業的投資承諾:帶動新加坡周邊中小企業的發展。
台灣呢,政府官員只會跟國內工商大老開會,對這些大老予取予求,所有的優惠都是白給,沒有任何附帶條件。新加坡的旗艦產業創立時,可以帶著底下整個新加坡籍的艦隊全球遠征;我們呢?旗艦產業像吸血鬼,一個旗艦產業興起,整個艦隊全部沉沒在港口裡。
台灣為何沒有競爭力?不是因為FTA,不是因為稅賦太高,不是因為國債太低,不是因為教育失敗,不是因為九年一貫,不是因為勞工薪水太高,不是因為有草莓族,不是因為藍綠惡鬥。只有一個原因:藍綠一致地劫貧濟富,偏袒奸商,導致人才沒有發揮餘地,國內資源錯置,廠商無心於正業,只想靠政府的補貼賺錢!
不信?寧可去問克魯曼,千萬別去問中研院院士!會當院士的人,就是因為他的研究主題跟美國有關而跟台灣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