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難覓門徑的心靈世界

     強調人文素養的文章很多,幾乎眾口一致地說貴在精神內涵,而不在知識的堆砌。所謂的「精神內涵」,無非是涵養智慧與情操,變化氣質,甚至洞察生命的真諦。問題是文學、史學、哲學的典籍浩瀚,其中有幾本能涵養智慧與情操,透漏出「生命的消息」?而人文領域每年的畢業生數以萬計,其中又有幾人曾經讀出過「生命的消息」?退而求其次,能夠變化氣質的又有幾人?至於其他領域的人,面對書海已是茫茫然不知該如何舉箸,能夠利用業餘時間讀出「生命的消息」或變化氣質的人,可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在英文裡人文與藝術並稱「humanities and the arts」,因為它們的核心內涵都是人性——人的愛慾、傷悲、憧憬、嚮往、軟弱、自卑等等。然而人性就在我們心裡,為什麼朝夕相處卻「日用而不知」,甚至想從書畫裡讀出一點消息都那麼地困難?
        我們可以從明代大儒王陽明一生曲曲折折的問學過程看出一些端倪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