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幾種不同的哲學風格

       哲學書的閱讀很困難,其實所有具有思想深度的書讀起來都很困難,不管它表面上被歸屬於數學、邏輯、哲學、人類學、史學、社會學或不知道該如何分類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判」。
       我在讀這一類書時,一定會同時問自己三個問題:(1)這本書要談的問題究竟是什麼(作者寫作時的最終關懷、最深層的問題意識,而不是表面上一般人所看到的問題)?(2)這本書實際上講了些什麼(包括字面的意思,以及它的意涵 implications──沒說出來的部份)?(3)關於這個問題,作者最後相信的是什麼(他不見得有說出來,不管是在字面上,或者可以從字面確切無疑地推論的)?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言外之意?幹嘛不直接說清楚?

       如何讀出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絃外之音」、「言外之意」?這是閱讀佛經、東方哲學、古典哲學、歐陸哲學根本的難題。我在劍橋時被一個哲學系的博士生問:「If you don’t mean what you say, what else do you mean?」很棒的哲學問題!不過,他心裡有成見:「You must mean what you say。」他這句話一出口,我再也不跟他談任何有意義的問題──我老早就已經學會老英那一套「除了天氣,什麼都不談」的禮儀:「It's fine, isn't it?」「Yes, what a lovely day.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誰在亂讀書?

      理工書籍和人文、社會類的書籍性格差異非常大,用理工的方式讀人文書,或者用人文的方式讀理工書,都可以搞到天翻地覆。
       一但離開理工學院,要明確指控誰在亂讀書,其實是很困難的事。主要原因之一,理工學院之外的書,往往重點在「言外之 意」,想要告訴讀者的 message 經常是「絃外之音」。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那些被市場與政府遺棄的人們

       如果你原本有穩定的職業和美好的人生,卻被石油公司毀了生計,人生長期陷入嚴重的困境,誰該來救你?誰會來救你?如果政府與市場機制都遺棄你了,這是誰的問題?你還能求助於誰(司法嗎)?如果一整個漁村都同時陷入同樣的困境,而政府與市場機制都不肯伸手,司法也無法還你公道,這是什麼樣的國土?第三世界嗎?
       我相信你一定猜不到,這是美國(一個政府支出佔 GDP 42% 的國家)!Alabama  Mobile city。我看到這故事的時候瞠目結舌,無法相信,連去臥底的華裔美籍百萬富翁Wing Lam 也無法相信他親眼見證、親耳聽到的故事。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IDEO 總裁對 T型人的精闢見解

       網路上有很多談 T型人和 π 型人的文章,今夜讀到一篇 Tim BrownIDEO  CEO)的訪談 "T-Shaped Stars: The Backbone of IDEO’s Collaborative Culture",是我讀過的文章中最激賞的。他真的有回答我困惑許久的兩大問題:(1)企業內的跨領域合作如何可能,(2)企業內的跨領域合作如何獎懲與管理。而他對 T 型人的解釋也遠比我在網路上看過的文章深刻、有洞見。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思想與「知識的正確性」

       「知識的正確性」是個奇怪的詞,尤其當它出現在社會科學,或者公共議題的批評與討論時。即使在學術圈內,「正確性」也還是個相對性的概念,因學科的文化特質與時代而變易,沒有跨學科、跨時代的統一認定。
       以前數學以為自己是絕對不會錯誤的「嚴格科學」,非歐幾何的出現顛覆了數學家的自信,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因而在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之後開始思索數學與人類精確概念的基礎,最後發展出現象學。David Hilbert1862-1943)以為他可以用 formalism 取代掉數學中所有的直覺基礎,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以為數學可以全部化減為邏輯問題,Kurt Gödel1906-1978,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天才)卻證明了數學裡頭有無法被化約的直覺基礎。今天,數學已經不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科學」。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成熟的學者可以怎麼讀書?

       這篇文章應邀而寫,目的是分享我獨特的讀書方法:為了回答自己的人生核心問題而讀書。
    這裡寫的讀書方法只適用於較成熟的學者,而不適合一般學生。一般學生,我還是希望他們從〈讀書的境界與層級〉學起,或者以〈讀書的境界與層級〉為主,以本文所提的方法為輔。至於「成熟」的定義,籠統說是已經懂得〈讀書的境界與層級〉第八段「貫穿理論與現實,馭使知識而不役於知識」的方法概要,想要深化,想要開始回答自己的問題的學者。如果要更早學,必須在一個前提條件下進行:不至於妨害你往〈讀書的境界與層級〉第八段「貫穿理論與現實,馭使知識而不役於知識」邁進。

關於曾柏文的一篇評論

       朋友轉來一篇曾柏文的〈當我們批評彭明輝,我們批評了什麼?〉,文中對我的誤解遠多於了解,不過至少是完全看不到敵意,也有看到「願意站出來當靶,對於健全公共知識領域,是種常被低估的貢獻。」所以我願意用這篇文章簡短地回應其中一兩點。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換位置一定會換腦袋嗎?

       有人用江宜樺和龍應台的案例否定我選政治人物的原則:「一個人,只有在他還沒開始考慮要不要參政時,說的才是真心話。我們要檢驗的是他說過的話裡有沒有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的核心價值,以及他是否曾經為這堅持犧牲過自己的重大利益,並且從來都不後悔。」
        我先提醒網友一句話:我ㄧ共提出四個要件,而不是一個要件。江宜樺和龍應台上任前說過的話始終如一,但是我看得出其中沒有核心價值(賣弄讀過的書,用書來維護藍營的利益和自己的未來利益;賣弄國外生活經驗,看不起台灣人,表現自己的不屑),我更不曾看過他們何時曾經為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而犧牲過自己的重大利益(我看到的反而是一再利用自己的言論在爭取個人的利益與名氣),當然,我也沒看過他們從來都不後悔。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社會為什麼會進步?幾種台灣還不足的力量

       有三種人在持續地拖垮這個社會,讓它無法進步,或者甚至讓它退步:(1)權力(也就是責任)大於能力的人,不管是在政府部門、大學或私人企業,不管是心存惡意或善意。(2)用不當手段牟取個人私利的人,不管是官商勾結、壟斷或剝削。(3)面對令人難受、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用各種理論去合理化現況,甚至攻擊那些質疑現況的人──不管是出於狹隘的專業思維、迷信權威,嘩眾取寵以換取名利,或者出於卑劣的惡意。
       這些人全部加起來,幾乎要佔滿整個社會所有決策位置和媒體管道。所以,社會怎麼有可能會進步?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一家夢幻般的創意設計公司 IDEO

       有兩個問題,我一直不知道它的答案應該是什麼。
       第一,產業政策專家到底應該是誰?經濟學者?管科院學者?工學院學者?業界的 CEO?四者組成的團隊?
       第二,研發團隊的領導、運作與文化應該要比較接近哪個科系的風格?工學院?設計學院?社會科學院?商管院?我猜,最後一者可能是最糟的。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國道差別費率是腦殘的想法?

       高公局將從816日起試辦「國5例假日差別收費措施」,從南港到蘇澳全線,周六上午612時南下費率加收50%;周日上午6時到中午12時為北上費率減價50%
       宜蘭縣副縣長吳澤成說,這是腦殘想法,根本是要讓人「晚來早回」。
       你不需要讀過經濟學也知道:高公局的辦法是想在周六上午以價制量,減少去宜蘭的人;並且希望旅客盡量在周日上午離開。宜蘭縣副縣長吳澤成預期這會導致遊客「晚來早回」。如果你只用簡單的供需曲線來想這件事,很容易同意吳澤成的看法。事實呢?不盡然如此。

台灣的產值為什麼那麼低?

        撇開容易讓人信以為真的抽象理論,讓我們來看一件具體的事實。
        如果台灣人和日本人比賽開發一套規格相同的機場自動化設備,台灣派出頂尖人才組成的團隊,日本的公司派出一個一流人才來領導一個二流團隊,結果將會這樣:日本人可以用十分之一不到的時間和人力,一半的價錢,產出遠比台灣團隊品質更好的設備;而台灣團的設備一定是掛一漏萬,皮漏百出。為什麼?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明星學校存在的理由

        第一個該認真思考的是:明星學校為誰存在?如果只是為了提升該校學生的競爭力,而對其他人沒有好處,甚至只有壞處,憑什麼要這社會拿出資源來辦明星學校,而且壓縮其他人的學習資源?
        第二個問題是:明星學校要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假如只是讓他們可以像賽狗或鬥蟋蟀般地「每天跟最頂尖的人一起競爭」,老實講,這樣的明星學校不需要存在── Maslow 的研究和很多人的夫子自道都反覆同一證詞:最頂尖的人才都是 self motivated,如果你要靠別人的競爭才願意上進(或國科會傑出獎),就已經證明你不是一流人才(我們不需要為二流人才辦明星學校)。而雞排博士的案例則說:這種明星學校對學生可能有害而無益(好鬥往往是離婚之母,甚至注定婚姻不會幸福)。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全職媽媽的自我評量

       有些全職媽媽婚前原本有自己的人生抱負與夢想,優異的學業表現與學歷反應的是她們的自愛與自我期待,而不是她們的虛榮心。我因通識課而認識好幾位這樣的女生,她們的才華與熱情讓我對她們有高出男生的期待。後來,因為不小心愛上一個男人而嫁給他,因為想讓孩子有一個完滿的童年而辭職在家。有一位還已經拿到博士,曾經在國立大學教書。
       她們到底要怎麼面對自己未竟的夢想?又要如何面對「沒收入,沒專業表現」的全職媽媽角色?

爸!你們要管我到幾歲?

      在我的案例裡,我媽管我到我當祖父的時候,我爸管我管到我退休的前一年──親情往往是甜蜜的苦惱與負擔。
      我跟兒子都比同學早婚,所以我很早當祖父。我媽有很多弟妹,所以我最小的表弟差點當我學生。有一天,我回家看爸媽,媽說我表弟要結婚了。她說:「你那天要記得去參加婚禮喔!」「我記得。」「你是不是又要穿短褲?表弟結婚,你不可以穿短褲,要給你舅舅留點面子。」我不禁笑出來,帶笑回答她:「媽,我都當祖父了,妳還想要管我到幾歲?更何況,妳管我都管五十年了,我就是改不掉,妳覺得再多講幾年就會有用嗎?」她想想,莫可奈何地搖頭,從此不再管我的事──不是再也不想管,而是勉強忍住,不再說出口。
      我爸呢?直到他被驗出癌症末期,那年他84歲,我54歲,孫女兒已經會走路,叫「阿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