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高中師生家長必須知道:可不可以用AI寫小論文?

      國內外紛傳因為用AI 寫論文而被取消口試、勒令退學,以及用AI寫學期報告而被取消獎學金。
      那麼,高中生可不可以用AI寫小論文?所有的師生家長都必須要知道,而且必須馬上知道。問題是,大學聯招委員會有沒有標準答案大學各科系的甄試委員們到底有沒有共識
      今天高一升高二的學生,會不會有人在 AI 協助下寫各種程式去參加全國比賽,累積出亮麗的成績單,當作未來申請入學的利器? 今天高二升高三的學生,可不可以在 AI 的協助下寫了論文,提升自己進入頂尖名校熱門科系的機率?
      我們有一堆必須立即回答的問題,卻沒有現成的答案,甚至一年內都很可能還沒有足夠的共識。這讓我整夜睡不著覺,乾脆爬起來寫這一篇文章。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年輕爸媽必須知道:聊天機器人是潛在的毒品

     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生成式 AI,尤其聚焦在類似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或「聊天機器人」。
      總體而言,全球頂尖專家對 AI 的未來發展看法相當地兩極化。不過,當大家在擔心 AI 的可能負面影響時,我卻更憂心一種鮮少被提到的問題:比社群媒體成癮還更糟糕的 AI 成癮。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夫妻。文化人類學(上)

      我常想:每一對新婚夫妻最好都具備一些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素養。但是這個想法又常遭遇到一個反問(質疑):哪些基本素養?目前我還無法完整地回答,所以還在持續思索著,卻又不時地會想起:每一對新婚夫妻最好都具備一些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素養。
      這個想法是不是有點突兀?甚至難以置信?
      尋常夫妻的婚姻,又不是跨國婚姻,或者《叛艦喋血記》裡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的軍官迎娶大溪地的公主,能跟文化人類學有什麼關聯?
      但是,若說起1792年英國大使 George Macartney 與乾隆皇帝的初見面,應該就會有人警覺到文化人類學能在這裡頭擔負重要功能吧?所以,就讓我從1792年的乾隆爺八十大壽和1840年的鴉片戰爭說起吧。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關於 Wenders 電影《我的完美日常》

     這部電影的中、英文名字都是「完美的日子」,而電影的內容卻是一個公廁工人的日常生活。誠實的觀眾在看完後的直覺反應很可能會是:這樣的日常到底哪裡「完美」?有些文青為了附會「完美的日常」這個片名而歌頌著「物質上的簡單,心靈上的豐富」這樣的讚詞;然而若要他們去過這樣的生活,我猜十個裡頭至少有九個是不願意的——也就是說,這樣的回答其實太貧乏而欠缺說服力(甚至不足以說服它們自己)。
      所以,還是讓我們「將心比心」(真心、誠實)地問自己:這樣的日常生活真的稱得上完美嗎?更具體地說,電影主角的平山先生到底擁有什麼?到底欠缺什麼?尤其是:他為什麼要當公廁工人(而不是其他工作)?他真的喜歡孤獨嗎?他為什麼長年不跟家人聯絡?他為什麼在劇中大哭?
      認真回答過這些問題後,你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不盡然會一樣,而我們的答案也不盡然會完全吻合 Wim Wenders 的想像,至少我們是認真地跟電影「對話」過。而且,這樣的回答才是  Wim Wenders 對觀眾的期待(下詳)。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遠古文明的(不肖?)子孫們

     寫這篇文章時,我心裡想的是這一陣子看過的幾部紀錄片(關於印度、伊朗和土耳其,尤其是失控的環境污染,殘酷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恣意踐踏人民的政客與政治),以及我曾經憧憬過的旅遊(去這些地方親自見證曾經存在過的偉大文明)。
      很想在題目裡加上「不肖」兩字,幾經思量後又猶豫了——剛讀完 Clifford Geertz 的「道德想像的社會史」,對於究竟該如何評價異文化中讓我們感「義憤」或嫌惡的事,很困惑。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一輩子。永遠

      我的某些慣習似乎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卻又似乎改不過來。譬如,老想「一勞永逸」:找到一種咖啡,一輩子就喝它;或者找到一個咖啡豆專賣店,一輩子就只跟它買。
      但是,都廿一世紀了,還有那種「一輩子的朋友」、「一輩子的愛人」或者「一輩子只有一個東家、一種職業」那樣的事嗎?
      偏偏,就算我看得清楚,想得開,這個慣習好像就是改不過來。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永遠不足的國際觀

      台灣是個小島,稍一不慎就會墮入以管窺天和井底之蛙的陷阱。問題是,「國際觀」或「國際視野」是如此寬泛而壟統的概念,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有沒有什麼樣的國際觀(知識)是國人普遍需要知道的?
      這麼多年來,我始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面對每天發生的國際大事,我即便只是高度選擇性去接觸,也還是不斷面臨景知識(資訊)不足所造成的困難。
      連我這麼「好學」的人都如此,每次聽到有人指責「台灣人嚴重欠缺國際觀」時,我都十分納悶:「他(她)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