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部落格的書寫:心情記事(7)

有的文章叫「散文」,有的文章叫「日記」,有的文章叫「論文」,有的文章標題是「感懷」,有的文章叫「評論」。有時候我會納悶:我的部落格文章到底該是什麼樣的屬性?網路上的部落格當然屬性各異,沒必要給它們一個統一的定位或有系統的歸類,我在想的僅僅只是「我這個部落格」。

作為一個事實,我寫這部落格時,每一篇文章都有些主題和企圖要傳達的訊息,不過書寫時的用詞、結構、策略都很急就章、急興,因此引起誤會和爭議的機會也比較大。當這些文章被改寫而成為書裡的一部份時,我的措辭、結構和書寫策略都會再三推敲。寫書和寫部落格時我下筆的謹慎程度不只有別,而且有相當大的強烈對比。而在心理上,我是把書看成長期的經營與規劃,而把部落格的書寫當作是當下生活的暫態:更多的當下,也往往更多的情緒性。

尤其在寫書進度落後時,我寫部落格的下筆會更急促而少考慮到不同讀者、不同閱讀角度可能會有的聯想或反應,語病也就更多了。

關於「台灣的社會主義經驗 」一文

有一位社會學界的年輕朋友來信,告訴我關於「台灣的社會主義經驗 」一文中對兩蔣時代的「社會主義經驗」論述與事實出入太大,我把來信貼在底下,供大家參考。

我寫那一篇文章時並沒有任何歷史考據的基礎,也許有些論述與歷史會有出入。不過,我寫那篇文章時,有它設定的比較基準:台灣發展模式相對於韓國發展模式,以及兩蔣時代相對於解嚴之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維。雖然標題寫的是「台灣的社會主義經驗 」,文中卻是稱它為「社會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標題不精準為的是簡潔。我沒有把兩蔣時代定性為「社會主義」,而是定位在「社會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其實我也不把兩蔣時代當「德政」,而是要用它來凸顯今天的經濟政策與經濟思維更加地不體恤貧弱。

有時候我也會猜想:假如二十世紀初沒有冷戰以及蘇聯共產體制的競爭,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或許會更加難以發展,而雷根●柴契爾模式的絕情會更早就席捲全球。所以,或許兩蔣時代的作為只不過是冷戰時期全球普遍的產物:為了跟共產國家競爭福利,因此全球普遍地比1980年代之後更願意照顧到貧弱。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基改風險全記錄:孟山都的故事

談「基改作物的風險」太抽象,不如談「孟山都(Monsanto)的歷史紀錄」較具體,因為,孟山都(Monsanto)幾乎就等於是基改作物的代名詞,據說她囊括了市面上基改作物90%的專利。

法國人很認真地為孟山都拍了一部很棒的紀錄片「孟山都的基因改造世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8G12uJCkWo/  認真記錄下這個公司各種令人髮指的行為。包括大家熟知的戴奧辛(dioxin)、多氯聯苯(PCB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和基改的乳牛生長激素(rBGH),都是在公司知情的情況下生產、污染社區,最後被判鉅額賠償,但高階主管無人遭受起訴。  這部紀錄片對孟山都的控訴涵蓋範圍很廣,都有具體證據,甚至孟山都內部機密文件為證,並非空穴來風。本文順便多貼幾篇參考文獻給大家佐證。我的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裡還有許多來自於學術論文期刊的報告當佐證。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發展下的冤魂

吳敦義在2009年喊出「庶民經濟」,強調「要從臺灣人民生活中的直接感受處理經濟議題」。三年下來,政府維護財團利益的決心是人人有目共睹,「庶民經濟」的實踐卻是人人無感。送走吳內閣,感覺上很像是送走口號內閣。

陳沖上任,先喊出「富民經濟」,讓大家都誤以為賦稅正義要上路了。誰知道,這樣猜的人馬上被新內閣倒打一耙。財政部長劉憶如說:馬英九總統打電話給她,提到人民對稅制合理化的期待,賦稅要達到公平正義原則,完全沒有要課資本利得稅;還說:「社會普遍有錯誤印象,以為富人沒繳什麼稅,馬總在中常會中統提出數據,說明富人是有繳稅的。」劉憶如急起來甚至講;「完全沒有要課資本利得稅」。

於是,大家都傻眼了:台灣稅制問題出在資本利得稅嚴重偏低,媒體與學者講了N年,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課資本利得稅,賦稅正義要用什麼方式達成?

陳內閣擔心什麼?實踐賦稅正義會拖垮股市和經濟發展?為什麼不倒過來擔心另一件事:劫貧濟富的經濟發展模式會不會增加經濟發展下的冤魂,激化社會的怨恨和不安定,終而像茉莉革命那樣摧毀整個經濟體系?

台灣的社會主義經驗

一群小朋友在 PPT 討論「台灣的貧富差距為何比韓國、新加坡小」,話題繞著三民主義轉。也不能說完全驢頭不對馬嘴,三民主義畢竟還是有吸收了一點點社會主義精神,否則孫中山主導下的中俄合作與國共合作恐怕都不可能

不過,最認真在台灣推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應該還是畢生堅決反共的蔣介石吧!而蔣家兩代在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應該被未來史家列入華人第一波「社會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

全世界談農民運動的主軸都免不掉要談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台灣的農民運動團體卻很難想像什麼叫「無地農民」。這要歸功於蔣介石作法粗暴的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據說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

美牛事件,據說只要產地標示清楚,消費者就有選擇的自由。

每一家牛排店都會把它所用的牛肉來源標示在店門口嗎?每一個漢堡都會把牛肉來源標示在店門口嗎?當一家牛排店門口標示「本店牛肉為澳洲牛肉」,你信嗎?吃到飽餐廳的貨源與標示你相信嗎?消保官真的天天在抽查標示是否確實嗎?每多少件抽一件?一萬件?十萬件?這符合食品安全規範中的抽樣標準嗎?

消費者有知的權利,可惜消費者沒有知的管道!!!

從來沒聽說過基改作物會害人,對不對?這表示基改作物不會害人?或者表示沒有人在研究?還是說在研究的人無法發表不利於基改的研究結果?美國近百位基改科學家聯名給 Scientific America 揭露:基改公司威脅基改科學家不得公佈不利於基改作物之研究成果,引起  Scientific America 編輯震怒,以 Editorial 要求基改公司不得干預學術。(相關出處與學術相關研究去看我寫的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培林」這玩意兒


瘦肉精屬於乙類促效劑(β-agonist),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讓豬隻多長瘦肉,從而減少飼料蛋白的用量而降低成本。因而許多國家之所以開放使用瘦肉精是為了畜牧業者的利益而罔顧消費者的健康。

一、中文維基百科資訊摘要
有許多化學物質被稱為瘦肉精,其中培林(Ractopamine)毒性極低、代謝快速(無累積性),因此被美國等國家允許添加入豬飼料;日本也允許使用培林的豬肉進口,但國內不准使用;歐盟則根本不准進口。全世界有美國等24國開放使用培林,有160多國仍禁用。而目前各國的瘦肉精使用量規定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明令禁止在豬飼料中添加瘦肉精。
(2)歐盟禁止畜牧業使用激素或甲狀腺素作用的物質以及乙類促效劑(即瘦肉精)

(3)美國輸往歐盟的豬肉,由美國食品安全檢驗局把關,限制不得使用培林。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搶救台灣最後一滴人性

台灣人原本是很有同情心的,但是一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讓我們開始緊縮起對窮苦人的同情,再加上各種經濟學的「必要之惡」後,我們幾乎已經認定:貧富差距是必要的,失業率是不可能解決的,經濟與平等是無法共存的(只能「共慘」而不可能「共富」)。我們甚至於被迫去懷疑:對鄰人的同情會不會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元兇。

於是,我們原有的同情心一滴一滴地被經濟學的「鐵律」榨乾,已經幾乎再也擠不出一滴同情心了。

經濟學是科學嗎?令人訝異的是,海耶克首先反對「經濟學是科學」,而一再提醒經濟學家「我們是無知的」──因為,一旦經濟學是科學,就間接支持「計畫經濟」的可行性,而這是海耶克最大的噩夢!

誰的未來產業?

據說生技產業是「台灣」的未來產業,我只是一直搞不清楚它是用來擴大貧富差距?還是用來縮小貧富差距的?是見者有分?還是只有金字塔頂尖的人有分?

台灣神隆在2011年上市時資本額有新台幣63億元,其中部分資本來自於政府開發基金,原本專門從事原料藥的量產,近年已建立自有的生技蛋白藥細胞株及其製程技術能力,並透過投資美國天福生技公司的方式參與生物相似藥及生技改良藥的開發。這樣的資本規模與技術底子可能有機會在國際生技製藥界闖出一點生存空間。假如該公司願意跟學界主動合作創造自己的一片天,我是樂見其成。

我不是見不得人有錢的那種人,只不過是在意政府的錢與資源要用在哪裡。政府的資源不只包括開發基金的錢,也包括要求公股銀行超低利貸款,或者在法律與制度的設計上偏袒特定產業或財團,而間接犧牲其他產業的發展空間、消費者權益或土地與環境、保育的面向。

政府資源的挹注應該要跟一個產業對社會的貢獻成正比。假如一個產業的發展只是造福少數人,政府應該只是參與資金投資但要求合理回報(而不是像晶圓代工那樣默許高階經理人通過員工股票分紅去侵吞法人原有的資產),或者出資發展共用平台但要求使用者在獲利後合理回饋,或者修改落伍的法令以便新興產業可以有一個合理的競爭基礎。除此之外,實在不該再給予沒必要的資源挹注。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青年住屋自救之道 ── 兼談生醫產業的妄想

今天(2/1)晚上「有話好說」談房價問題的節目裡,背景資料的彙整不夠出色(鬆垮、片面,看不到具體而較完整的概觀),但是來賓(淡大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 莊孟翰、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言人 彭揚凱、房地產投資者 帥過頭)的補充相當精要,很值得打算在台北工作而買不起房子的人參考

三個來賓都認為按實價課稅是打房最有效的手段,但都不相信政府會願意認真打房。莊孟翰發言的重點有兩個:(1)未來台北精華區的房價不看跌,甚至可能會因外資炒作而繼續漲;(2)政府沒有在打房。帥過頭的重點有幾個:(1)非精華區的房地產會持續跌十年,但累積跌幅只會有30%左右(根據歷史經驗,這已經足以讓許多房地產公司倒閉,甚至引起金融風暴),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買不起房;(2)因為看跌,所以貸款買屋不值得,他建議年輕人跟他一樣決心租房而不要買房,等退休回羅東去買房;(3)高房價地區房租還是會保持在收入的四分之一,租屋會比買屋更實際而可行。彭揚凱發言的重點有兩個:(1)房地產公司的資金都是借來的,房地產公司一跨,銀行會跟著垮,所以政府從來沒有在認真打房;(2)全球大都會駐防自有率往往只有50%~60%,台灣住屋自有率已經超過75%,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加強租屋問題的解決,比較務實。(更完整的細節請到「有話好說」的網站看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