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青年住屋自救之道 ── 兼談生醫產業的妄想

今天(2/1)晚上「有話好說」談房價問題的節目裡,背景資料的彙整不夠出色(鬆垮、片面,看不到具體而較完整的概觀),但是來賓(淡大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 莊孟翰、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言人 彭揚凱、房地產投資者 帥過頭)的補充相當精要,很值得打算在台北工作而買不起房子的人參考

三個來賓都認為按實價課稅是打房最有效的手段,但都不相信政府會願意認真打房。莊孟翰發言的重點有兩個:(1)未來台北精華區的房價不看跌,甚至可能會因外資炒作而繼續漲;(2)政府沒有在打房。帥過頭的重點有幾個:(1)非精華區的房地產會持續跌十年,但累積跌幅只會有30%左右(根據歷史經驗,這已經足以讓許多房地產公司倒閉,甚至引起金融風暴),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買不起房;(2)因為看跌,所以貸款買屋不值得,他建議年輕人跟他一樣決心租房而不要買房,等退休回羅東去買房;(3)高房價地區房租還是會保持在收入的四分之一,租屋會比買屋更實際而可行。彭揚凱發言的重點有兩個:(1)房地產公司的資金都是借來的,房地產公司一跨,銀行會跟著垮,所以政府從來沒有在認真打房;(2)全球大都會駐防自有率往往只有50%~60%,台灣住屋自有率已經超過75%,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加強租屋問題的解決,比較務實。(更完整的細節請到「有話好說」的網站看重播

根據這些資訊,我對年輕人的建議是:假如房價長期看漲,還是可以考慮在能力範圍內買房,省房租兼當投資;假如房價長期看跌,我自己會乾脆「租買分離」:在台北租屋,等退休時到鄉下買屋,這樣真的有機會比較划算。但是,必須同時要求政府立法保障租屋者的權益(譬如,在價差10%以內,既有承租者有優先承租權,以便保障租屋者居住的穩定性)。

順便推薦一下這個節目。公共電視的節目「有話好說」每週一到週三晚上 7:00~8:00 播出,最近的節目有些確實讓我覺得值得花時間去看 ── 雖然不是每一個都讓我覺得時間花得值得

譬如,前一陣子有關遊民問題的節目,背景資料提供得相當地完整,現場來賓雖然不見得有掌握到問題最核心的部分,但也提供了一些第一線的寶貴資訊。在這樣的基礎上,像我這種不在現場的人就可以開始對第一線現場有比較真實的瞭解與概觀,做為個人思考的重要參考架構。

但是,我對電視上面財經學者的產業政策評論,常常都是失望的  ── 他們看問題太抽象,往往不如我這個直接在協助產業界進行研發的工學院教授

「有話好說」偏好的財經專家是馬凱(一個極端聰明而又喜歡用謙沖的姿態表示自己遠比他人聰明的人),他看經濟問題常有一些值得聽的線索(譬如,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即將萎縮,但替代的市場卻還不知道在哪裡;消費券可以有更好的配套來發揮更高的效益),但他對產業發展的見解常讓我不以為然。在「歐債炸彈將爆?財經內閣成軍!老驥伏櫪?陳冲領軍!台灣逆風高飛!?」這個節目裡,馬凱和資深媒體人 許啟智侃侃而談靠補助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內需市場,分析師 賴憲政馬上給他們潑冷水:政府根本編不出所需要的預算。

他們三人或許都不知道: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後果,最大的機會就是創造第三個「兆元錢坑」  ── 台灣的太陽能產業跟 TFT-LCD 有一樣的致命傷,那就是完全沒有自有技術,完全是買空賣空的「turn key solution(全廠技術、設備、原材料都是進口)」;更慘的是:現階段全球太陽能發電成本太高(將近既有燃煤發電成本的三倍,見註一),所以產業需求完全是靠歐陸國家的綠能補貼。要靠台灣自己去補貼,根本是憑空想像,說爽的!

可惜,不是每一個工學院教授都像我花這麼多時間在瞭解產業問題和思考產業問題。1989年回台時,為了配合政府政策,我託同事向經濟部科技顧問室要了將近100本台灣的產業政策報告,看過以後只覺得 Arther D. Little 公司的 The Opportunity of Taiwan for the Year of 2000 很有見地,其他都不覺得有參考價值。後來,我自己向經濟部科技顧問室科專計畫審查委員會提了一個「機械產業關鍵技術升級辦法」,在業界大老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裡大受好評,還破格通過,要求經濟部科技顧問室給我3~4億台幣去執行(那時候經濟部「科專計畫」只有工研院可以申請,連中科院都還不可以申請;而國科會計畫一年也不過是10~30萬)。不過,這個計畫後來被施顏祥(當時的經濟部科技顧問室主任)打消,理由是:我老實說「無法在三年內見到具體成果(產業體值的改變根本不可能是3~5年內的事)」。

後來,我到工業界當研發顧問,目的就是為了要用實際的業績驗證(以及證明)我對台灣產業界的看法具有實證上的可行性,而不是理論(我血液裡的工程師成分在作怪的結果)。

基於這些跟業界大老、老闆、研發部互動的經驗,我相信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空間普遍地非常大,問題是政府的產業政策錯誤,老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想要發展「未來產業」、「明星產業」、「旗艦產業」,以致於最後的下場都是豪賭豪輸,卻叫納稅人付帳,叫工人失業,叫青年人遷就非典型就業!

朱敬一也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他主掌國科會,很可能會一頭熱地跟在兩個中研院院長後頭去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我相信結果大概會是把錢丟到水坑裡,連 TFT-LCD 那種瞬間的光芒都發不出來。

隨便說幾個數字給妳就會嚇壞掉:2001年至2010年期間,全球共推出 194 種新的化學製劑,其中 111 種是美國公司(57%)所擁有,瑞士、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公司分別產出26種(13%)、18種(9%)、16種(8%)、12種(6%)、和11種(6%)。2008時全球醫藥市場的總產值中美國佔41%,日本10%,德國和法國分別為 8% 和 4%;2011年時全球51.9%的新藥審理程序是在美國進行。(註二)連製藥曾經稱霸全球的德國都只有6%~8% 佔有率,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此外,根據2002年的研究,每1萬種新藥的研發之中只有一種最後有辦法上市;而每10種上市的新藥之中只有3種的收入可以抵銷研發的費用。砸中的機率這麼低(0.0003%),拿納稅人的錢去發展生醫製藥不是拿我們的錢去丟到水坑嗎?(註三)

政府老是說沒有錢,經濟學家老是要勞工和土地犧牲來成全「經濟成長」,我看到的卻是政府整天在灑錢造錢坑,而經濟學家卻鮮少對此批評。妳說,我對台灣的經濟政策評論能有多少信心?

註一:America’s Energy Future Panel on 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2010, 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Status, Prospects, and Impediment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pp. 190-192. (登陸使用者身份後就可免費下載)
註二:Ross C. DeVol, Armen Bedroussian, and Benjamin Yeo, 2011, The Global Biomedical Industry: Preserving U.S. Leadership, Milken Institute, pp. 3-5.(可以在網路上下載)註三:O. Gassmann, G. Reepmeyer and M. von Zedtwitz, 2008, Leading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trends and drivers for growth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pringer, pp. 1-4.(可以在網路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