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理工學生需要懂藝術嗎

      約莫在1994-95年的時候,清大的一級行政主管會議曾討論過一個問題:「理工為主的大學需要有藝術中心嗎?」結論是:「我們不需要!」外加一個重要附註:「學藝術的人跟我們無法溝通,只會給學校惹麻煩。」會議的決議:廢掉藝術中心!
      剛上任的校長沈君山割捨不得已有五年歷史的藝術中心,就說:「讓我找找看有沒有能跟我們溝通的主任人選。」
      最後,一個說客找到我,兩度冗長的遊說都推不動我的鐵石心腸。反而是系上一個同事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心意。最後,我終於決心走出書房,承擔起這個責任:說服理工學院的教授們:「我們確實需要藝術中心」。
      此後三年的任內,充滿戲劇性的轉折。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通識教育3.0:以學習者為中心,問題導向

      通識教育在台灣是營養學分,在大陸是「吹水課」,在好幾個國際學刊(J General Education)上面同樣地是「老師頭痛,學生乏味」的課。
      在我看來,它真正的困境是:還沒徹底看清楚學生和社會最急迫的需要,也沒徹底看清楚自己需要跟其他系所截然不同的教材與教法,因而也沒充分意識到自己需要截然不同於其他系所的研究,更沒意識到自己必須(且確實可以)成為一種獨特且獨立的學術專長與學術領域。
      簡言之,通識教育還沒找到自己在大學教育中最適合、最擅長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賞櫻,緣何?

      有人問我:有必要每年都去日本賞櫻嗎?也有人問我:日本人好像都很愛櫻花,為什麼?後面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日本人口從 1968年以後就超過一億,一億人對櫻花的想像絕對不會只有三、五種,每一種人看待櫻花的態度都可以不一樣,甚至有著天壤之別。
      至於我去日本賞櫻,也有我自己的理由,不必然跟別人雷同,甚至或許往往大異其趣。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找一份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

      曾經當過文青的人,畢業後往往想找到一份能發揮理想,富有意義與價值,能讓人滿懷熱情地幹下去的工作。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裡,這樣的工作可能很稀有,即使看起來好像有那一點點像,也往往是朝不保夕的工作(有今朝,不一定有明日,就像那些不知道能撐多久的非營利組織)。而且,待遇方面往往只夠自己勉強糊口,連積蓄養老都不必然夠,更別奢想養家。
      其實,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往往不是現成的,而是自己想辦法創造、賦予的。所以,當我現在在看一份工作時,我看的不是它有沒有現成的意義與價值,而在於它能否允許我從中創造意義與價值。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有質感的簡約生活

      一對從事建築設計的年輕夫妻合力經營著 YouTube 上面的頻道「建築家二人暮らし」,還為這頻道取了個英文名字「My minimalism」。關於這個頻道的說明是:他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件、事件與空間」去省思對於他們而言「何為富足」,並且通過影像嘗試去呈現它們。
       我從他們的片子裡感受到的是:很多人所謂的「富裕」其實是很沒質感(甚至庸俗)的奢華;對比下,「儉樸」不一定就粗鄙,還反而可以很有質感。
      與其讀一堆學究的文章談日本美學的「侘寂」、茶道中茶碗的拙趣,以及聽僧人裝神弄鬼地談禪與「侘寂」,不如靜下心來看看這對夫妻用影像默默訴說的真實感受。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經濟學去政治化」的後遺症

      有些人喜歡對其他的學術領域說三道四,我不是那種人,卻老是在批評經濟學界。關鍵原因是:今天這個世界上的許多苦難是源自於某些著名經濟學家(譬如 Milton Friedman)的誤導,和許多人在言談間自以為是地為這些經濟學理論(口號)推波助瀾。
      除非我們(所有人)在談總體經濟問題時警覺到狹隘的總體經濟學視野會如何禍害今日的世界,否則這些禍害只會持續加深,而不會自行緩解。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三種好書

      好書有很多種,跟這篇文章有關的至少有三種。
      年輕時聽說過:好書就是能讓深思的人得到深刻的洞見,而常人則得到樸實的啟發。還說,《新約聖經》和《論語》就是這樣的典範。我一向熱愛這兩本書,卻又深知有多少冥頑不靈的人用它們當迫害異己的藉口,因此不得不時時警惕自己。
      維根斯坦的著作則是另一種好書,它表面上淺白,實則晦澀難解,卻又激發後世無數靈感,以至於很多學者有不得不讀的心理壓力,卻又經常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它終究還是難能可貴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