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有質感的簡約生活

      一對從事建築設計的年輕夫妻合力經營著 YouTube 上面的頻道「建築家二人暮らし」,還為這頻道取了個英文名字「My minimalism」。關於這個頻道的說明是:他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件、事件與空間」去省思對於他們而言「何為富足」,並且通過影像嘗試去呈現它們。
       我從他們的片子裡感受到的是:很多人所謂的「富裕」其實是很沒質感(甚至庸俗)的奢華;對比下,「儉樸」不一定就粗鄙,還反而可以很有質感。
      與其讀一堆學究的文章談日本美學的「侘寂」、茶道中茶碗的拙趣,以及聽僧人裝神弄鬼地談禪與「侘寂」,不如靜下心來看看這對夫妻用影像默默訴說的真實感受。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經濟學去政治化」的後遺症

      有些人喜歡對其他的學術領域說三道四,我不是那種人,卻老是在批評經濟學界。關鍵原因是:今天這個世界上的許多苦難是源自於某些著名經濟學家(譬如 Milton Friedman)的誤導,和許多人在言談間自以為是地為這些經濟學理論(口號)推波助瀾。
      除非我們(所有人)在談總體經濟問題時警覺到狹隘的總體經濟學視野會如何禍害今日的世界,否則這些禍害只會持續加深,而不會自行緩解。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三種好書

      好書有很多種,跟這篇文章有關的至少有三種。
      年輕時聽說過:好書就是能讓深思的人得到深刻的洞見,而常人則得到樸實的啟發。還說,《新約聖經》和《論語》就是這樣的典範。我一向熱愛這兩本書,卻又深知有多少冥頑不靈的人用它們當迫害異己的藉口,因此不得不時時警惕自己。
      維根斯坦的著作則是另一種好書,它表面上淺白,實則晦澀難解,卻又激發後世無數靈感,以至於很多學者有不得不讀的心理壓力,卻又經常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它終究還是難能可貴的好書。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隨筆:日本美學二三事

      關於日本文化中的獨特美感,眾說紛紜,經常充滿矛盾。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於:「日本」的種族與文化本來就是歷代外來民族與外來文化一再衝突、對抗、混雜與融合的結果,因此不只族群多元,文化源頭多元,文化的表現也多元。[註一]
      況且日本人口眾多,2020年達到 1.2億人。在這麼龐大的人口中,其美感偏好的差異與敏感度的差異必然多元,也使得「日本人的美學」一詞變得言人人殊。[註二] 
      我在 2022年底意外地感受到日本紅葉之美,之後開始追索日本自然之美對其精神與文化之影響。兩年來多方摸索的過程中看到一本有趣的書、一個有趣的攝影家及其作品,和一些有趣的居家空間,它們的對比為我揭露了日本人某種獨特的美感,本文將概略介紹它們。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閱讀小說的一種方法

      讀小說的目的因人而異,不同目的所需要的閱讀方法也不盡相同。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如何從閱讀小說的過程增進個人對人性的了解,以便進而將這些了解轉換為跟自己、跟家人相處的能力。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不義之戰:沒被聽見的另一種聲音

本文在 5/5 加入一段「後記」於文末

      1968年的學運是抗議美軍在越南的不義之戰,今天蔓延全美的學運也是在抗議不義之戰: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戰爭罪行,以及「軟性的種族滅絕」。
      當下難以確知以色列如此囂張跋扈的真正理由,但是以色列有一大堆人主張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所有巴勒斯坦人。所以我只好揣測:以色列的目的是讓巴勒斯坦地區的所有巴勒斯坦人都在故鄉活不下去,因而被迫離開家園,設法衝破周邊國家的邊界重圍,以謀生路。埃及與約旦政府很可能也作此揣測,故嚴密封鎖邊界,不讓任何巴勒斯坦人進入,以防他們成為社會問題。
      如果巴勒斯坦人被迫悉數遷離故鄉,「巴勒斯坦人」將徹底消失而成為歷史名詞,其效果有如「滅族」。這個過程將導致數萬(乃至於數十萬或上百萬)巴勒斯坦人死於以色列的砲火或飢餓,然而終究不同於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所以,我稱之為「軟性滅族」,而學運學生則直接稱之為「種族滅絕」。
      就像哥大歷史學者 Mark Mazower(猶太裔)說的,這些學生不是「挺巴學生」,不是在鬧「反閃運動」,因為他們的訴求是「反對以色列政府的不義之戰」,而不是反對猶太人。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高中生的科系選擇

      好像又到了高中生選系、選志願的季節。總覺得這是人生兩大難事:(1)要一個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也不了解大學科系的小孩憑想像選一個會影響未來四年(甚至更久遠)的科系;(2)要一個二十出頭的選一個終生伴侶(三十出頭也一樣難),偏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更遑論對方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中間雙方又會不會遇到彼此更加動心的動象。
      總說「世事難料」,卻要人們在難料中決定長遠的未來,真的是「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