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伊比鳩魯揹了上千年的黑鍋

      伊比鳩魯(Epicurus)經常被說成是「享樂主義」(hedonism)的代表,他若死後有知絕對會嚴厲抗議。
      譬如,他在〈致梅瑙凱〉裡說:「快樂並不是無止境的宴飲狂歡,也不是享用美色,不是大魚大肉或美味佳餚所帶來的享樂生活;而是運用清醒的理智,研究和發現所有選擇和規避的原因,把導致靈魂最大恐懼的觀念驅逐出去。」
      米蘭.昆德拉也在《緩慢》裡為他抱屈:「在今日通行的語言中,享樂主義指涉對淫蕩或邪惡生活的非道德的喜好。這當然是不正確的:伊比鳩魯,第一個提出『享樂的偉大』的理論家,對快樂人生的定義是十分吊詭的:不受苦的人是在享樂。因此,享樂主義最根本的概念其實來自痛苦:如果我們知道如何避開痛苦,便會快樂;而享樂帶來的不幸往往多於幸福,因此伊比鳩魯只建議謹慎、有節制地享受人生。」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人生的困惑該問誰:「人生哲學」的疑點與困境

      許多文青的真正困擾是:「活著,為了什麼?」「怎樣才能走出虛無感,找到人生的意義與方向?」「怎樣活,才(最)值得?」連托爾斯泰跟維根斯坦都曾經為此困擾到長年濱於自殺邊緣,卡謬也在20歲左右時困擾到在札記裡寫下:「人必須生存,必須創作。必須活在濱於哭泣的情境裡。
      在中文世界裡,這些問題通常被歸類為「人生哲學」。但是這個詞一直停留在語意模糊而應用浮濫的狀態,也一直欠缺嚴謹的研究和論述,因此很難提供真正有益的指引。
      至於英美哲學界,則沒有任何哲學分支跟它對應。一個劍橋哲學系畢業的女孩曾跟我抱怨:我把人生的困惑拿去問教授,教授卻說「親愛的,這問題屬於文學(存在主義小說),而不是哲學。」
      這個現象在千禧年之後有了小小的變化,卻仍跟真正的需要嚴重地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