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台灣的社會主義經驗

一群小朋友在 PPT 討論「台灣的貧富差距為何比韓國、新加坡小」,話題繞著三民主義轉。也不能說完全驢頭不對馬嘴,三民主義畢竟還是有吸收了一點點社會主義精神,否則孫中山主導下的中俄合作與國共合作恐怕都不可能

不過,最認真在台灣推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應該還是畢生堅決反共的蔣介石吧!而蔣家兩代在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應該被未來史家列入華人第一波「社會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

全世界談農民運動的主軸都免不掉要談巴西的「無地農民運動」,台灣的農民運動團體卻很難想像什麼叫「無地農民」。這要歸功於蔣介石作法粗暴的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

我的家族是「耕者有其田」的重大受害者,不過我還是支持「耕者有其田」──但是過程如果更細緻,對地主的傷害會更小。我外公家收到的台泥和嘉新股票多到當壁紙、廁所紙都好幾年用不完,最後拿來當柴燒。如果當時有人告訴他這些「股票」是什麼玩意兒,以及沒了田租之後該如何過活,他的晚年就不會那麼悽慘。

蔣介石怎麼會想出「耕者有其田」這種過程粗暴而結局符合社會公義的手段?跟共產黨學的!有人說老蔣到台灣以後整天都在想大陸是怎麼失去的。結果,他把失去大陸的一切機制都徹底斷絕,而確立了「消滅貧窮」優於「經濟發展」。先讓農人有地,農人就會安居樂業而不作亂;為了經濟發展,把軍公教人員薪水壓低,但是給他們「食物代金」、「房租津貼」、「學雜費補助」和退休撫卹金,讓他們清高(不貧)而無須憂慮眼前和未來。之後,再把所有資源用來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中小企業一發展,不但工人的充分就業沒問題,連黑手都可以變頭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避免貧富差距的急遽擴大。所以整個社會對未來充滿希望,民間利息可以高達月息20%~30%,很多人一家生六、七個子女。

簡單講,蔣介石的經濟發展政策有兩大主軸:先除貧,再求均富,最後才是新興產業──不過他在大陸的惡習還是沒有完全戒絕,所以還是培植了少數財閥

到了蔣經國,要發展重工業就需要龐大的資本,必須像韓國那樣扶助財團而犧牲公平性,或者國家辦大企業。蔣經國年輕時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寫信罵他老爸勾結財閥,是個標準的熱血共產黨員,所以他的大企業是國營,而不是叫公股銀行出錢去給財閥玩金錢遊戲(賺的歸他們,賠的歸我們),然後騙納稅人說這是「規模經濟」、「未來產業」、「旗艦產業」。工商發達了,本地企業在保護下茁壯了,甚至於獨大了,蔣經國就開始嚴令肅貪、推梅花餐。

蔣家兩代下來,因為農民都有自有土地,而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制裡「有錢大家賺」,所以大家都有儲蓄。地方財團通過議會進行的地皮炒作沒有停過,但有總量管制(現在表面上叫做「尊重市場」,實際上就是放任無限制地炒作),土地陸續釋出的過程中每一戶都有機會以過去的累積買到都市邊緣的新建地。因此,大家可能有省籍的怨恨,但是鮮少有階級的怨恨。這是一個十足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

李登輝上台,台灣的土地炒作無法無天,園區則上演「刁奴欺主」的劇碼,把納稅人(公股銀行)的資產變成高階經理人的資產。陳水扁上台,賤賣國產,用公股銀行的錢去讓財閥玩「兩兆雙星」,財閥每年賺的錢歸自己,未來公司倒了歸公股銀行(錢都是跟銀行借的,倒了虧的是銀行的錢),經營策略當然是只顧眼前不管未來。結果,半導體產業和TFT-LCD產業的設備自製率都遠低於韓國,當然全國就業率會偏低(沒有製造業,只有用進口設備進行代工,無塵室內聘僱的還是外勞),也必然成本會比韓國高,注定遲早要輸給韓國。

四大慘業不是經營能力的問題,也不是國際環境的問題,而是制度與結構性問題:老闆賺每年的紅利和盈餘,納稅人未來替財閥賠股本,老闆當然是追逐短利而放空長線,沒有長久的經營打算!至於馬英九,陳規馬隨,我看不出有什麼差別。

我不會把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當作沒發生,我不會忘記外公晚年過得多慘,我也不會喜歡蔣經國對付異己的手段。但是,要談經濟政策的話,我們還真不應該忘記兩蔣時代的策略:先除貧,再求均富,最後才是新興產業與富人產業。

偏偏,這些年時興的經濟政策論述很像巫毒教傳過來的,不但不願意認真除貧,也不求均富,整天就是「規模經濟」、「未來產業」、「旗艦產業」。台灣的經濟政策評論真的像在睜眼說瞎話:這些產業哪一個真的對99%的台灣人有好處?對99%台灣人沒好處的產業需要靠公股銀行和國發基金去扶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