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事前鼓勵,事後究責」的創新文化

       幾個先後差好幾屆的學生利用教師節回來跟我小聚,都在高科技公司,有些已經是一、二級主管。談到高科技產業這些年的變化,似乎每一家科技公司都在努力尋找新的使力點,卻都很難找到使力的地方。我跟他們講,問題出在公司文化與制度:事前鼓勵創新,過程沒有能力評估風險與控制風險,事後卻喜歡追究責任。在這樣的制度與文化下,創新將會是前進三步又倒退三步,結果是大家綁在一起原地踏步。

愛台灣可以愛多久,愛多深?

        昨天有很多人為中華隊加油,這是愛台灣的一種方法,大家都作得到。
        餿水油事件時,一個朋友氣得要死,很多人也在網路上七嘴八舌地「評論」。鈕承澤和魏德聖在 9/26的「野台開槓」上買問題餅來鼓勵大家多吃,希望台灣人要對台灣人有信心。當然,這也是愛台。但這樣不會讓台灣減少餿水油事件。
       報紙的追蹤報導呢?除了立法院的質詢之外,各大報差不多已經沒在報導了,好像只有聯合報還在努力追蹤後續發展。從 9/4 事發到 9/25 也才不過三週,政府還沒拿出任何有效的對策,市面上不知道還有多少餿水油,大家卻已經厭倦這個話題,急著要「步入生活正常軌道」了。台灣人的適應力不會輸給小強,天大的問題都是處驚不變地「慌張三天自力救濟換新話題」這樣地過下去。「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這樣也算是一種愛台灣的方式嗎?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關鍵數據小組十月份聚會


       這個月的活動是跟維基以及393公民平台合作,探討各縣市財政昏迷指數
       時間:10/5(日)14:00 ~ 17: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號)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讀書會這學期講國畫

       我一直以為:不了解國畫,很難認識中原文化「不落言詮」、「意在言外」的部份;同樣地,不了解音樂和美術,也很難認識歐陸文化「不落言詮」、「意在言外」的部份。因此,我一直期待能把自己對音樂和美術的認識教給自己的孩子。可惜,當他們的人格與情感夠成熟,可以嘗試理解音樂和美術背後的情感和思想時,已經離開家裡;而寒暑假的互動裡又一直沒機會營造出適合講音樂和國畫的時刻。就這樣,我最想交給孩子的遺產,一直都擱在心裡。也是這樣,所以我才發願要寫一系列關於國畫和西畫的書,讓他們以後有機會自己學著看。
       自己讀書是了解深刻思想的必要途徑;但是要對國畫與繪畫有入門的了解,以便做為閱讀的基礎,用「邊看邊聽」的方式比較快。前幾天在台中國家資訊圖書館講國畫欣賞,重點是范寬的〈谿山行旅〉,聽的人形形色色,我猜有很高比例是沒事順便聽一聽,事先對國畫的了解跟一般人無異。但是從聽眾的表情與後來的問答看起來,我猜很高比例的人都對「為何要學會看」國畫有很深刻的感受。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食安問題可以大幅改善嗎?

       每個先進國家有都有機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但想不出來有那個國家會像台灣這麼頻繁地重複出現類似的問題,以及拖延這麼久而解決不了問題。這代表著整個社會沒辦法從過去的痛苦中學會教訓;而「社會學習」這個機制的近乎不存在,不只代表著政府有問題,還包括監督政府的民意機構、檢調、媒體乃至於學術圈和一般消費大眾都出了一些問題。

一、完全不做源頭管理
       媒體說全冠香豬油顏色「純白帶有香氣」,而且「聞起來很像新鮮的好油」。聽起來要事先防範好像很困難。
       但是全台廢食用油中間商每年回收多少,流向何處都是可以調查、統計的,加減數字就可以知道是否有可能出了大規模的問題。此外,不肖商人可以拿廢食用油做什麼用?哪一種用途潛在的不法利潤最高,這也是可以從相關業者訪談問出來的。有了這些資訊,再去問食品檢驗或化學檢驗的專家,要驗出大規模的偽劣產品不該是太困難的事。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學生為何要聚在同一間教室裡?

       「上課」就是把一群學生聚在同一間教室,有必要把一群學生聚在同一間教室嗎?這個問題是教育的核心,每個老師都該回答。而答案也很簡單:去完成他們每一個人無法單獨完成的事。不過,這個簡單的答案卻遮掩掉太多問題,譬如:假如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和困難都不一樣,把他們聚在一起學習真的有好處嗎?於是小班教學、在家自學等千奇百怪的教法都被推出來,每一種都被媒體誇大為「跨世紀的教學奇蹟」。
        為了要從較寬廣、完整的角度去討論「為什麼要上課」這一件事,本文會從哈佛物理教授 Eric Mazur 的一場演講「Memorizationor understanding: are we teaching the right thing?」談起。

一個老師講50分鐘,真的不好嗎?

        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源自宜蘭縣吳月鈴老師的一句話:「講述法沒有不好,尤其有些老師很會講述,學生可以很有效的學習也學得很快樂!不好的是:一整節課從頭講到尾由老師講課,和不管什麼單元都用講述法。」這一句話我同意一半,想補充另一半。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一些超低級的人身攻擊

       我原本是在找英文世界右翼份子對 Thomas Piketty 的批評,想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能耐。結果,除了英國金融時報(FT)的攻擊之外,沒找到什麼更有料的東西,反而是找到了 Paul Krugman 批駁英國金融時報(FT)編輯 Chris Giles 的文章,指出他的錯誤,且順便用自己的研究表示:若有人想要反駁 Thomas Piketty 的主要結論,恐怕很難。此外,美國新的證據顯示:2008風暴之後,美國有錢人的收入繼續增長,而底部90%的人相對所得繼續下降。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左翼學者與「學術界的左翼教徒」

       這兩個辭源自英文的「left wing academics」(左翼學者)與academic Left學術界的左翼教徒)。兩者差異很小,卻非常地嚴重。
       左翼與右翼是一種價值觀的取捨:你較在乎公平正義與不顧艱難地朝這方向的改革左翼,還是比較關心現況與既得利益(現況總是對既得利益者有利,而既得利益者總是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所以右翼通常是捍衛既有體制與既得利益的一群人);而學術關心的是事實,並無左翼與右翼之別。
       學術本身是中性的,它的應用與背後的關懷才有左右之分。

Piketty 最重要的結論是這個,別畫錯重點

       根據「The return of “patrimonial capitalism” :review of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原載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這篇經濟學的期刊論文,Thomas Piketty 在《 21 世紀的資本論》的最重要結論是「(1)根據歷史上的經驗數據顯示,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特殊的例外時期,資本報酬率 r 恆常地大於總體經濟成長率 g;(2)根據定義,如果讓 r>g 成為持續的事實,最後全國的生產總值將會幾乎100%被資本報酬吸收掉(α任意地趨近於1),而全國總工資將任意地趨近於零。」換句話講:「如果我們不在制度上進行大規模的財富重分配,以便打破 r>g 的關係,而繼續維持過去歷史趨勢所顯示的 r>g,最終市場的動能將趨近於零,市場機制會自己終結市場。」
       這個結論讓我們想起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Thomas Piketty 跟馬克思的主要差別在於:《 21 世紀的資本論》是超過兩、三百年經驗數據的實證研究,而馬克斯是純粹理論性的推測。[註一]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一個部落格作者的困惑

       過去半年來我一直在思索著要如何調整部落格的經營方向。有一段時間我很想放棄閱讀能力與獨立判斷能力較差的讀者,甚至放棄社會議題的評論,專門只為極少數獨立思考能力較強的讀者寫文章。為此,我寫下一系列關於如何讀書的文章。最近這一系列關於「言外之意」的文章其實是閱讀人文書和哲學書的起頭(只講了有什麼難題,為何會有這樣的難題),真正想寫的還在後頭(如何突破這些難題,讀出言外之意),只是不知道有幾個讀者能堅持到底?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以偏概全的供需理論:巢運系列四

       反對巢運的另一個典型方法,就是用很簡單的供需曲線理論告訴你:巢運的所有訴求最後都會讓你受害,所以別傻傻地去支持巢運了。這是想要用大一經濟學解釋諾貝爾獎得主都無法論斷的事,很無知、可笑,不過卻是網路上最當紅的論述方式,也是網路上面最「權威」的論斷方式。
       假如再複雜的經濟現象都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曲線說清楚,而且還可以用它來定性地預測市場實際反應,那麼經濟系可能只要唸兩年就可以畢業,也不需要設碩士班和博士班了。

這才是臺灣的「市場機制」:巢運系列三

       第三大謬誤是用經濟學理論捍衛「市場機制」。只要稍微用心一點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除了特別聲明之外,教科書裡的市場指的是「完全競爭市場」。簡單的講,在完全競爭市場裡,每一個人的所得等於他對社會的貢獻,沒有人有不勞而獲的部份。
       事實上,真實世界裡的市場機制都跟教科書講的有一大段距離。股神巴菲特體會尤其深,他對市場機制的評價中,有一項是這樣的

民主制度與居住人權:巢運系列二

        前文說明:把「巢運」支持者說成是「輸家」是錯的。第二個錯得很離譜的論述,是把居住人權說成是「共產黨」。這個錯誤是因為不懂國家權力的本質,誤把政治制度跟經濟制度做了錯誤的連結。
        為了釐清政治制度和經濟的關係,讓我們從最簡單的「灌溉問題」談起。據說「灌溉問題」是政治的起源,用心想一下很容易明白「灌溉」牽涉到兩大部分:

誰是高房價下的受害者?巢運系列一

        無殼蝸牛運動轉型為「巢運」,批踢踢有些議論。這些議論不見得都是真心話,有些可能根本就是來亂的,故意要攪混讀者的腦袋,攪亂話題,以便削弱「巢運」的社會關注力。
        第一個伎倆就是故意把支持「巢運」的都給劃上「魯蛇」的標籤,第二個伎倆就是用半調子的經濟學去恐嚇讀者:「巢運」政策主張都是錯的,真的執行下去只會讓局勢更糟。
        我們先來談「高房價的受害者是誰」,以便決定要不要反高房價;第二個問題再來談「有沒有辦法對治高房價」。
        高房價的受害者是誰?90%以上的人!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選舉看門道

       選舉到底在選什麼?給候選人打操行成績嗎?2,000年很多人給陳水扁很高的操行成績,事後卻反悔了;2008年很多人給馬英九很高的操行成績,我相信看清楚他如何踐踏憲法與體制的人,應該也後悔了。有沒有人可以教我們一些「撇步」,讓我們掌握一些給候選人打操行成績的竅門?我在這裡點名學政治學的拋磚引玉,畢竟你們算是最接近這個問題的學科領域。
       看著江宜樺、龍應台和馬英九有過的閣員們,我真的想問:我們到底是在選一個人?還是選一個團隊?英國的影子內閣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野黨當選後誰會入閣,政策會是什麼。馬英九讓我們看到一個無能的總統加一群無能的閣員。假如他早一點把治政團隊端出來,說不定很多人根本不會把票投給他。公佈執政團隊應該被視為候選人的義務,如同公佈政見一樣。等執政團隊公佈,我也很希望有人可以教我們一些「撇步」,讓我們掌握一些給執政團隊評鑑專業能力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