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全球糧食近況補遺

       前文提到全球穀物(cereal,包括米、小麥和玉米等澱粉質為主的雜糧,但不含大豆)的產量與庫存量都已經大幅超過糧食危機時期的最低點,並且其價格也從今年五月開始持續滑落,如左圖所示。
       不過,衡量糧食安全的方式是「庫存量╱年度銷耗量」這個比值,而非「庫存量」這個絕對量。此外,糧價除了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之外,也受到政治因素、油價,以及通貨膨脹╱緊縮因素的影響。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要補上「庫存量╱年度銷耗量」這個比值,才能比較清楚地看到全球目前糧食安全的狀況。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油價與糧價暴跌

       2013年時油價本來蠻平穩的,西德州原油大概是每桶100美元,布蘭特原油約110美元。最近兩年油價與糧價大幅下跌,是否意味著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是庸人自擾?也許,不過還不夠確定。因為糧價上漲有一個可觀的因素是被油價帶動,所以我們先看看國外專家對油價的分析與預期。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70%的學生要去服務業,學校該敎什麼?

       台灣現在有70%的人在服務業工作(雖然這包括醫師、教師、會計師),我們是不是該針對這「絕大多數人」的需要來改變教育的內容?
       台灣已經從製造業為主的社會轉型為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很多在過去教育制度下「學習成就落後」的學生不是能力太差,而是因為學校沒有針對服務業設計的課程,所以他們在學期間看不見自己的能力所在,而誤以為自己一無是處。

教改這個老話題

       偶然機會認識一個家長,他不相信台灣的學校教育,就讓女兒從小在家自學,由他跟女兒商量學習內容,並成功地引導她往中醫和中國文化發展。他靠著自己的學養和人脈,替女兒找到源源不絕的學習資源。而且因為整個學習過程都是量身訂做,所以學習過程沒有一點時間是浪費的,也徹底跟他看不慣的青少年文化隔離開來。前兩年聽說他女兒已經通過高中學歷檢定,古典文學與中國文化的涵養遠遠超乎許多頂尖大學的中文系畢業生,也已經拜過許多位著名的老中醫為師,醫術的底子也遠超過許多中醫系的學生。她即將考大學,以中醫系為唯一志願。
       我曾見過這女孩,跟她談過話,能相信上述傳言非屬虛構。而且,她彬彬有禮,氣質優雅,沒有當今小孩那種坐不住的浮躁和習染,很讓我喜歡。這個案例非常特殊,卻一直挑戰著我觀念中的「教育」,讓我不禁問自己:這種孩子有需要上學嗎?這是不是一種教育的最佳典範?還是說,這種教育也有不足處?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青年薪貧,或將持續惡化?

        如果你在 YouTube 用關鍵字「jobless generation」搜尋,可以找到一大堆相關的影片,談的都是工作條件惡化,乃至於無薪工作的情況。
原圖出處與原文討論
       就業市場惡化,受害者以年輕人居多。左圖顯示:45-59歲的加拿大人之中有64%收入足以支持舒適的生活,65%可以有自有住宅;但是 18-29歲的加拿大人之中卻只有37%的收入足以支持舒適的生活,19% 可以有自有住宅。
       生產力越來越提升,為什麼年輕世代的所得卻越來越低?
       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年輕人都被迫在跟成本越來越低的機器人競爭薪水:絕大多數年輕人只有在願意接受低於「自動化成本」的薪水時,才有機會打敗機器人而獲得工作。但是,自動化的成本越來越低,因此年輕世代的工資將會被迫持續往下調整,來跟自動化的價格競爭。而且,「提升高等教育就學率」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是在增加高教失業人口與高教低就的人口。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誰救了資本主義?

       馬克斯曾經說過:「資本主義是它自己的掘墓工人。」這一句話被當作笑話已經很久了,很多人早已忘了它,更多人從不曾聽過它。但是,Thomas Piketty 的《廿一世紀的資本論》卻讓很多人重新想起它,就像馬克思鬼魂已經復甦似地。
       馬克斯100%錯了嗎?盡管Thomas Piketty 的《廿一世紀的資本論》讓很多人重新想起馬克思的《資本論》,Thomas Piketty 還是公開宣布他不相信共產主義;即使 Joseph Stiglitz 不遺餘力地批評現實世界裡的市場機制,他也從不曾提倡過共產主義。但是別忘記,蘇聯現在擁抱的是他們在 1989 年放棄的共產黨。答案顯然不單純。而且,就算馬克思的預言錯了,到底是誰救了資本主義?其實我能心服的答案很讓人震驚。

政府爛,企業毒,怎麼辦?

       頂新集團最近成為眾矢之的,不但有消費者的「滅頂計畫」,各媒體也紛紛發揮調查權去深挖頂新背後的各種利益勾結,目前階段這兩股力量是在相互增強之中。這個發展趨勢讓我們看到台灣的一點點希望──面對「政府爛,企業毒」的事實,消費者立即可做的事就是:(1)動員消費者抵制爛企業,(2)用收視率╱點閱率獎勵跟人民╱消費者站在一起的媒體,鼓勵他們更積極、更深入、更全面地為捍衛人民╱消費者的權益而報導各種企業與政黨、政府的惡行,以及消費者的抵制行動。
       雖然頂新背後有很強的政治力量在支撐,只要消費者夠團結,還是足以將頂新給整到倒閉不起。只要一個企業倒了,其他企業就會發生殺雞儆猴的效應。「滅頂計畫」如果成功地整垮頂新,將會給所有黑心廠商一個重要的警告:當政府擺爛不做事時,消費者還是有機會集結起來給予企業應有的懲罰。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經濟學思潮的轉向

      2008年以來,整個經濟學界的思潮已經有越來越明顯的轉向。市場神話在歐美基本上已經破滅,有越來越多的呼聲在要求政府介入以脫離當下持續不墜的經濟頹勢。最值得注目的是,一向被視為奉守市場神話最積極的 IMF 和世界銀行最近都一再加碼要求政府介入以破除經濟的困境。
       國際貨幣基金無法漠視越來越鮮明的各種實證證據,而在2011 年發表研究成果,確認皮凱提和其國際合作同僚的主要研究成果:基本上全世界主要國家在 1980 年前絕大多數都經歷了所得差距縮小的過程,但是 1980年代之後財富又開始急劇地向最高所得者(top 1%)集中,而使得所得分配的公平性急遽惡化。惡化速度最快的是英語系國家,美國尤其嚴重;但是德、法、荷、瑞士與日本的財富集中現象並沒有惡化;瑞典仍舊是全球的資優生,其他歐陸國家的惡化程度也相當緩和。因此,該報告質疑 Simon Kuznets 的假說,認為在已開發國家中的貧富擴大現象不會因為市場機制而自動縮小。接著,又在2013年建議中國和印度要正視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加稅與宇提供基本工資等積極的政府干預手段來創造貧富均霑的發展模式(Balakrishnan, Steinberg, and Syed, 2013)。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一張選票,兩個爛蘋果

       讀者寫信問我:「假設候選人真的不好,我該怎麼辦?我只能投給比較不爛的嗎?假設下一屆的總統大選一樣是KMT & DPP 推派出兩個爛咖出來,我該怎麼投票呢?」我想,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擾。
       我很篤定的是一定要去投票,至少投廢票就是一種抗議,一個清楚的表態:我對候選人不滿,而且我願意投給更好的人。如果不去投票,你還是傳達了一個訊息:「我不在乎你們的好壞,我看不起所有的候選人,你們推誰都一樣。」廢票表達的是一種積極參政的態度,對有心參政的好人是鼓舞;不投票表達的是冷感,對有心參政的好人是打擊。這兩種不同的行為表達了不同的訊息,對政治有不同的影響。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關鍵數據小組聚會,收穫豐富

       第二次走上台北卡士達的二樓,人數遠比上一次少,但我卻覺得空間遠比上一次狹窄而不夠用。我見到在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的黃崇哲,談軍公教退休金的事,從各有所見到達成一個很值得大家分享的共識。因為我們兩個的討論太大聲,吵到隔壁桌努力想要寫進行共同書寫的小組,所以我第一次覺得這個空間太小。假如每次關鍵數據小組聚會都有機會從看似針鋒相對的立場出發而達到比兩人原有立場更佳的解決方案,台灣的進步力量或許就有機會這樣慢慢地培養出來(下文會扼要講述這個過程和結果)。
       兩個人相聚,是為了讓兩個人離開時都變得更進步,而不是有人贏了,有人輸了。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