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111入學」是抄襲歐美的教改,卻抄得含糊壟統。唯有回到問題源頭,我們才能徹底釐清教師、學生、家長該如何面對(因應)這一波教改。
歐美教改的主題是:教孩子們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由於新興國家持續地在吞噬中低階製造業,且自動化機器和機器人在鯨吞蠶食國內的中低階服務業,歐美(以及台灣)的大學畢業生未來必須仰賴高階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意,etc)去就業,因此不得不積極推動教改中小學的教改,強調自主學習與終生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另一方面,因為IT技術與行動上網的發達,使得知識的細節隨手可得而不需要過度熟練;而職場的迅速變遷則使得知識的細節有效期太短而不值得過分熟練。因為,未來的教育也必須更重是視野的開拓與高階的思想,培養駕馭人工智能、使用數位資訊、跟電腦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作習慣。這個因素也使得教育必須往高階思考、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方向大步移動。
這些能力至少需要從高中開始積極培養,但是有些頂大科系至今沒看清世界潮流,還想靠筆試(謹小慎微的知識細節)「提高鑑別率」。拼命擠這樣的科系,會不會把大學四年浪費在跟未來社會脫節的知識細節裡?轉個身去念排名相近而更能吻合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校系,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