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的很髒,因為農業灌溉用水裡參雜著工業廢水。鎘米事件過去之後,很少人再去注意農田污染事件,但是各種工業廢水依舊在污染著我們的農地,以及我們每天的飲食。自來水裡面也一樣地含有工業廢水,許多人只好用逆滲透自力救濟。
工業廢水應該集中處理到不影響環境之後才排出,農業灌溉用水則應該從不受污染的水源區取得,兩者橋歸橋路歸路,各走各的水道,這叫「灌排分離」。「灌排分離」市政府各單位一再主張的既定政策,那麼為何會有工業廢水進入農田灌溉渠道?最簡單的回答是:政府特許某些廠商把工業廢水排進灌溉渠道,這叫「搭排」;而政府答應的藉口是:「排水路用地取得困難」。
為何要「特許」某些廠商把工業廢水排進灌溉渠道?因為許多工廠就設在農田中間,許多縣市則根本是政府自己把工業區設在農田中間。譬如,台中市府水利局長劉振宇在一次議會的專案報告中就指出:「早年政府補助各地農田水利會興建農水路,六十年代起,台中潭子、神岡、大雅、大里、太平都有工業區混雜於農業區內、且也都在主要灌溉區域,因專用排水路建設不足,台中農田水利會同意工業排水就近利用其管理之既成之灌、排水路,排放至下游。」工廠零星林立,廢水無法集中處理,要為這些分散各地的工廠設置獨立的排水管路經費龐大,以台中市為例(含舊的台中縣)可能需要上百億。
農業區用地與工業區用地混雜,跟早期「客廳當工廠」的政策有關;政府開的頭,後來沒臉斷人家生路,只好後來想辦法幫人家擦屁股,准許他們「搭排」,而條件是要求他們放水須符合排放標準。譬如,把放流水的標準定成跟灌溉用水一樣的標準,不就好了?
工場零星林立,當然不會乖乖設置汙水處理設備(工業區內集中處理成本較低,各家各戶分開處理成本較高);於是就衍生排放水不合格的現象;有排放不合格的現象就要抓,抓到了就罰款,有罰款就有民代出來關說,有民代關說就會放水,................,一件原本是非清楚的小事,滾雪球般地捲進一大堆地方角頭和政治人物,終於變成年年宣示「灌排分離」的政策,年年進度都掛零;年年宣示嚴格取締不合格排放水,年年排放水不合格。
如果把這些散佈於農田裡的工廠一一設置落日條款,並編列經費輔導他們逐一遷入合理規劃的工業區內,是不是較合理的辦法?是,但這是曠日費時的工程,需要歷任縣市長皆有長期而持續的共識與持續執行的決心。否則,想要在一任內徹底解決,不但會惹民怨,而且斷絕部份弱勢工廠的生路。
這個方案比在全市到處都鋪設工業廢水排放管道還合理而經濟。但是,這還是需要編列經費。英國也是把大量的錢灑進泰晤士河,才把這條含氧量已經為零的河川給救回來。社會的進步,就是願意花錢去解決過去的錯誤和歷史留下來的問題。
政府有錢嗎?有,我們的稅負是全世界正常國家中最低的,以致於政府服務也是全世界最差的。
繳了稅以後中央和地方政府願意持續地編列經費去改善嗎?歷任中央首長和地方縣市長的長期共識與決心要從哪裡來?政治人物無恆心,只能靠選民的共識。如果台灣人都決心要完成工業設施集中化與灌排分離,歷任縣市長就會當一回子事去執行;如果認真執行這政策的政黨與政治人物會有選票,他們就會認真去做。
但是,了解農地污染的人太少,了解食物安全的人太少,「灌排分離」沒選票,所以灌排永遠都不會分離。
社會的進步是以選民的進步為推動力,選民不進步,政治人物絕對不會進步。這是我參予社會改革並思索將近二十年之後建立的信念。所以我相信選民的教育而不相信權力,所以我寧可寫書和寫部落格而沒有興趣參予任何權力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