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石油價格是由石油輸出國片面決定,有人用寄生蟲經濟學(Parasite Economics)來解釋油價的基本面價格:石油輸出國會榨出石油進口國付得起的所有錢,但不致於殺雞取卵,或烘抬天價使得使用者變節(加速開發替代能源)。
接著,有人(Andrew Butter,一個英國籍的投資顧問公司合夥人)根據過去的經驗提出一個簡單的基本面價格估算式:
油價=(石油進口國GDP總值 X 3.33%)/ 全球石油消費量
根據這個式子算出來的油價基本面是左圖的紅色曲線。而左圖的黑色線式過去的油價交易紀錄,兩者之間的價差可以被看成是因為炒作而使得油價被高估或低估的幅度。
此外,藍色線是過去石油的消耗量紀錄,這條曲線愈來愈平緩,主要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長期趨勢是石油輸出國的產能增加緩慢,使得油價長期看漲,而導致消費者採取節能技術或被迫減少用量。
比較紅色線和黑色線,油價有時被高估,有時被低估,而且低估時可以持續長達二十年,這是因為操作油價的人包括許多國家,而不只是基金。譬如,英國就曾刻意壓低油價,以便換取執政的成績,而損失則由納稅人支付。美國總統大選也受油價影響(油價低會被當成執政成績良好),因此美國總統也應該會用他所能控制的戰略儲油等手段壓低油價。
但是,紙包不住火,低估的油價會或隱或顯地反映在政府支出裡,倒楣的那一任壓不住油價時,石油炒手就會得手而把油價炒高,產生泡沫。根據Andrew Butter 的投資顧問經驗,泡沫吹破時會產生價格反轉效應(油價高估變成低估),而反轉的幅度可以被用來精確估算基本面價格。結果,1990年代和 2008 年兩次泡沫化的價格反轉數據顯示上述基本價格的估算在這兩個轉折點上確實可信。
所以,紅色曲線的石油基本面價格概估確實有很高的參考價格,而這條曲線是一直在攀升。
最後會攀升到多高呢?很難說。這要看替代能源什麼時候會出來,成本多高,市場是多元的完全競爭或少數壟斷等等。但是我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這本書裡已經交叉比對過學術期刊論文與政府報告而推斷說:應該是高到會傷害全球經濟,並造成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危機──除非我們即時完成交通系統改造、產業轉型,以及中小企業升級來減緩這一波的沖擊。
對了,當然還是會有人問:上面的油價漲幅都沒考慮到通貨膨脹效應與美元走勢。下面這一張圖的深綠色曲線把歷年油價換算成 2007 年美金的購買力,你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油價真的在巨幅攀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