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教育問題診斷書(4):教改與亂改

        「教改」要改的是整個教育制度,制度的設計是要考慮到學童各種資質、稟賦、社會階層與文化的差異與需求上的不同。只根據自己孩子的需要,或者個人發展過程的特質,就想要去改變教育制度,結果一定是犧牲了其他社會階層的需要,但不一定會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有意義的發展空間。這就叫做「亂改」!

        過去最熱衷於教改的家長中,很多都是有閒階級:大學教授(或他們的太太)、科技新貴(或他們的太太)。這些人之中最熱衷的份子又往往有一種特質:沒有社會科學的背景素養,不瞭解勞工在這社會上所佔的人口比例以及他們的家庭生活―― 一句話:誤把自己的需要當作全社會的需要;套句列寧的術語,這就是「右派幼稚病」。無怪乎我在新竹看到的教改真是慘不忍睹。
        國立實驗高中是全國第一所高中,剛開始時家長90%以上是留美的「菁英」,直到後來開放給「大科學園區」的所有各階層員工子女就讀,還是這些人在掌控實中的教育走向。老師為了迎合家長的口味,暑假作業是「出國旅遊的感想」,期中報告與作業經常是極富創意與巧思――除非家長幫忙,孩子根本不可能作得出來。我身邊的家長都說:「棒!」我心裡想:如果家長沒空陪孩子做作業,那些孩子要怎麼辦?
        我把這種教改叫「『菁英』教改」――我的文章裡「菁英」兩字一定用刮號,因為這是一群自以為「菁英」,我看起來卻一點都不菁英。
        國民教育不是為少數人辦的,它要顧慮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才智與發展特性的孩子。這些人對此通常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覺。很多教改學校辦到後來都變成是貴族學校,家長還洋洋得意;等到孩子被迫只能出國念高中或大學,還沒有警覺到自己可能在逼迫孩子走不歸路――加拿大幫派少年中,華人(香港與台灣)子弟聲勢浩大,聲名遠播,有其背後值得深思的問題存在。
        我相信人有三種:(1)拿到書就讀得下去,沒有實際印證無所謂,無須做中學,無須先做後學,這種人適合往大學發展;(2)一定要先有問題才願意讀書,一定要邊做邊學,甚至先做後學,這種人適合往技職體系發展;(3)年輕時只想玩,為生活所迫才願意學,或者只想學學校沒教的東西,這種人適合國、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到社會上去闖蕩,等他想學的時候再學。
        所以,國外的教育體系本來就有四條管道:普通高中與大學、技職體系、成人進修教育、在職訓練。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只有一條管道 ―― 技職體系像是二房或童養媳,隨時準備要插大、考普通大學碩士班,以便「扶正」;成人進修教育幾乎不存在(台灣沒有能力解決產業外移與少子化過程所產生的結構性失業,正是因為這個管道的廢弛);台灣的公司基本上是外國公司的紙尿布(用後即丟),當然無暇累積自有的技術,更遑論有系統的在職訓練。公司本身就是人家的紙尿布,員工當然更像廁所紙,哪會想要去培養他們?
        於是,老鷹、獅子、老虎、狗、猴子、機、鴨、螳螂全部擠在同一間教室裡,餵以同樣的飼料,誰也吃不飽,只能彼此鬥來鬥去,亂成一團。當公立學校亂成一團時,私立學校生存空間其實大得很,教改怎麼改都會有家長滿意。於是,更加不會有人去質疑:教改理念學校是不是也有盲點?
        我私下去參觀過一家還算有名的國立科技大學,老師在前面講課,學生在底下三、五成群地開小會、打牌、談流行、彩繪指甲。只有最前面七、八個學生認真地想要聽。仔細聽,老師教的算是認真、有料,問題出在學生。這些不上課的學生特質上根本就是不適合留在教室的,讓他們去學修汽車、彩繪指甲,他們或許還更快樂一點。可是,在既有體制下,這些學生不但得要去念科技大學,很多家長還會硬擠出錢來逼他們去念碩士。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浪費家長的錢,浪費學生的青春。
        如果是在米蘭,這些孩子有一部份會在14歲唸完國小後直接進紡織技術學校,畢業後當紡織工人,織出來的布料號稱100%無瑕疵,售價全球最高。在紡織廠裡,有資深的紡織工人教他們操作自動化機器;等他成為純熟的工人,必須升級做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時,他已經熟知自動化產品的各種缺點,這時候有資深工人教他如何找出自動化產品的瑕疵,以及如何用手工修整這些瑕疵,使得這些瑕疵被藏起來,一般人的肉眼和肌膚完全感覺不出來;等他更老(50歲),眼睛看不見細微瑕疵時,他會升級當指導:青、壯工人看見很難修整的瑕疵時會來找他,他用放大鏡看問題點,想出修整的策略,教較年輕工人如何修整。65歲退休時,他號稱全世界最頂尖的紡織工人之一,一輩子衣食無虞,一輩子有榮譽感。
        如果是在波隆那(Bologna)附近的 Sant'Agata Bolognese,這些孩子之中有一部份會去藍寶堅尼汽車有限公司(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當他們夢寐以求的頂級跑車製造工人。當他們成為成熟工人之後,他們會在自己製造的手工零件或組件上簽名,表示自己為它負責,也表示他是這名車的製造者之一。
        當這些孩子想要轉換跑道時,歐洲普遍地有成人教育,上學期間領失業救濟金,畢業重新找工作。永續就業有保障,家長才敢放心地讓14歲的孩子選擇他想要走的路。
        我們如果不想辦法為這些「只想動手,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出路,就別想把高中教育辦好,甚至也別想把國中辦好。
        安頓好不想上學的孩子,剩下一些願意上學的孩子,我們才可以談教育。為了適應不同孩子的學習速度與特質,國中與社區化高中至少要有三個學習軌道:(1)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應該為他們開各種選修課(尤其高中期間),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國、英、數、理、化以外的可能性,譬如藝術欣賞、人生哲學導論、兩性議題、科學新發現、最新興產業等等;(2)學習慢的學生應該為他們開補救教學的課程;(3)其他學生正常學習,不需要補習。
        用心設計、管理這三個管道,讓不同學習速度、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可以大部分時間同班上課,這遠比教改理念學校更好 ―― 讓他們從小跟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瞭解異次元世界的價值與文化,才不會變成不瞭解台灣而統治著台灣的「禍國殃民」者。
        如果妳認為我說的對,那麼教育部長該不該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