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從歐債危機看台灣的核心問題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最常聽到的評論是:好吃懶做,咎由自取。其實,這個觀點很可能是最懶得讀書的人才會持有的觀點。歐債問題持續超過一年,相關原因的探討愈多,學界的共識愈高,沒有人會用「好吃懶做,咎由自取」去評論這一件事。

反倒是形成歐債危機的許多因素都已經在台灣發展了很多年,而且持續惡化,隨時有可能引爆大規模的經濟與社會危機。可惜相關討論都零零星星的,許多面向仍未被觸及,而更可怕的是許多政策還繼續在朝著讓問題惡化的方向發展。譬如,世界貨幣基金(IMF)所記錄的台灣國債只有 30%,遠遠比世界各國低,但是 IMF 並不知道台灣政府利用地方政府舉債與發行基金的方式在隱藏國債

譬如,五月十三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裏三國領導人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FTA)談判。因為該自貿區一旦啟動,將使東北亞地區成為繼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後的第三大經濟區,因此台灣各界猶如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急著建言加速台灣跟各國的 FTA 談判。但是,歐元區整合的結果是什麼?德國是主要受惠者,其他產業競爭力低於德國的國家全數受害!誰說台灣簽署 FTA 必然有利無害?加入WTO十年了,十年來失業率節節升高,實質薪水一直下降。自由貿易對台灣(尤其是 99%的人)真的有利嗎?

另一方面,勞工關心勞動貧窮化問題,因此主張提高基本工資。問題是:除非同時提高勞工的產值,否則提高基本工資反而可能讓企業界更加不願意聘僱正式員工,而使得非典型就業問題更加猖獗(實質上勞工反而受害)。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就跟中老年人工作保障完整有關:這些工作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是合理的,在不景氣時便成資方的成本降不下來,只好靠僱用非典青年來降低成本,維持對外的產業競爭力──歐洲青年失業的主要幫兇,竟然就是他們的父母、叔伯。
社會問題總是盤根錯節,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實際上或許糾葛著一大團比什麼都嚴重的潛在問題,隨時等著爆發。當媒體競相比賽嘩眾取寵與白癡的程度時,閱聽人很難不去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忽略攸關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或支持對自己潛在有害的主張;當舉國學術圈又迷戀百大排名而漠視國內問題時,這個社會的風險之高真的只能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來形容。

面對中日韓的FTA談判,工商大老跳出來亟呼台灣也要加速對外談判,經濟部長施顏祥說:「是生存問題,不是政治問題」(言下之意很可能是叫在野黨不要干預美牛談判及ECFA談判),馬總統則指示行政院:加速與各國經貿談判,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尹啟銘的意見是:ECFA不可緩

在全國大聲喊加油的聲浪裡,不知道還有幾個人記得一個簡單的事實:自由貿易是雙刃劍,有利於簽約國的強項產業,代價是弱勢產業會萎縮,最後對台灣整體經濟的貢獻可正可負,一方面是看談判所爭取到的條件對誰有利,另一方面是看簽約國產業相對競爭力的強弱。

以加入WTO的過程為例,在談判中急著簽約的人都是輸家,而且愈急的人輸得愈慘。當時兩岸皆被談判國威脅要讓對岸先入會,因而急著讓步:大陸曾經花十年研究部局與對策,卻因為一時躁進而踰越十年苦心謀畫下來的談判格局,談判結果被厲辭抨擊為喪權辱國;台灣的談判結果犧牲更大,入會條件之屈辱史上僅見。美牛談判台美都是意在 TiFA,台灣如果躁進而示弱,只是讓美國在TiFA談判上更加軟土深掘而已。兩岸ECFA也一樣,政府如果思慮不周,或者趁機配合特定財團的挾持,結果很可能將是財團受惠,消費者與受薪階級滿盤皆輸,弱勢產業崩倒而推高失業率。

擁護自由貿易的人都說結果會讓「雙方總體上獲利」。以歐元區為例,第一個大問題是:歐元區成立後的榮景無法持久,但各種泡沫卻借機擴大而導致希臘和西班牙房地產事業的泡沫化。其二是:受惠的是少數國家(德國產業競爭力強,藉著單一共同市場而出口急遽擴張),其他國家(西班牙和希臘的製造業大量萎縮)絕大多數受害。更糟的是:德國人把從歐洲賺來的錢拿去炒作西班牙和希臘的房地產,造成惡性循環:德國賺愈多,希臘和西班牙房地產炒作資金愈充沛,房地產泡沫愈嚴重,但從GDP卻看不出問題的惡化,直到次級房貸戳破這個泡沫時,已經來不及救了。

歐盟各國在次級風暴中承受相同的外部壓力,也都因為單一貨幣而無法各自獨立選擇最有效的因應政策,各國也都被迫以赤字預算搶救經濟因而使得國債急遽上升,但最後結果卻大相逕庭。受害最深的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都是產業過度集中在農業、旅遊業而又被外資近來炒作房地產,看起來最關鍵的共同特點其實是產業競爭力弱;受害最淺的是德國:產業競爭力強,受害是因為賺來的錢借給弱國炒作房地產因而使銀行業受牽連。

台灣的問題一大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油電糧齊漲、工作機會流失、勞動貧窮化與實質工資下降。解決方案也一大堆,但是看來看去都有很大的後遺症,真正有助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恐怕還是在產業升級。

但是,台灣的產業政策一直都脫離不了「劫貧濟富」、「嘩眾取寵」、「趁火打劫」和「乘機勒索」。我實在看不出來經濟部有哪一項產業政策真的可以落實中小企業升級的。

如果不管中小企業無法升級,任憑傳統產業一個個關廠,勞工一個個失業,而所有資源都被拿來補貼科學園區的廠商,那就擺明了「只要園區產業,不要其他產業」。這是我過去20年來所見台灣政府唯一認真執行的一貫產業政策。

在這種事實下,沒有園區就等於地方產業要逐漸消失,無怪乎所有縣市民眾都不惜一切代價搶著要園區,無怪乎所有的人都想唸碩士進園區,無怪乎技職教育永遠是大學的次級品而走不出自己的路。技職教育沒有出路,中小學教育跟所有的教改理念都是白談。

產業政策失序應該是台灣所有社會問題的源頭和核心,這問題若不解決,恐怕其他方案都是弊大於利!

歐債問題參考資料
    欧债危机深层原因剖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欧债问题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救助的啟示及中國政策選擇
    認清歐債原貌、出路與省思
    歐債問題的簡要架構
    希臘危機給台灣的啟示
    2011年西班牙勞動市場與失業狀況十大統計數據
    經濟衰退 西班牙年輕人成失落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