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五月出新書:《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我忍不住對五年五百億大發火,不是單純的「不爽」,而是深信台灣有一場逃不過的危機,需要動員整個學術圈一起去進行跨領域的對話與研究,才有機會將社會的動盪與痛苦減到最小,偏偏整個學術圈卻被荒謬愚蠢的制度綑綁住,無法動彈。
我從年輕時候就不喜歡浪費時間,而「發牢騷」在我的語彙分類是屬於「浪費時間」的範疇。所以,過去一年來我陸陸續續地在部落格談 peak oil 和 經濟學的問題,背後其實是在蘊釀這本新書:《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這一次是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的架構與取徑(approach)跟《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那本書很像,先從國外學術期刊論文仔細盤點全球能源的實際供需與未來趨勢預測,估算出全球傳統石油、非傳統石油,以及其他替代能源實際上最可能的發展速度與產能,從而推算 peak oil 可能的發生時間、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幅度,以及對亞洲的可能衝擊和影響幅度,從而描繪出台灣在2020年可能要面對的具體的危機與挑戰。
接下來,具體盤點國內的風能、太陽能、淺層與深層地熱發電的可能容量與發展進度,彙整國內文獻推估台灣未來的電力與液體燃料需求,以確實的數據呈現台灣在 2020 所將面臨的交通、能源與產業發展的困窘局面。最後,彙整國內外相關文獻,評估各種因應危機的可能方案,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目前政府因應能源危機的備胎方案只有一套:不但不廢核,而且核一、核二、核三延長服役年限,核四商轉,並且四座核電廠全部加裝機組,擴大出力。
我只好去研究關於福島電廠核災事故的最新災情評估數據,發現:如果福島電廠核災事故時風向是往西南方向吹向本土而非吹向東邊海上,連兩、三百公里外的東京都必須全部淨空遷都而無法住人。所幸當時風向與海流把輻射塵全部帶離日本本土,所以最後淨空範圍只有 30 公里。而台灣的核電廠絕對不比福島電廠更安全。這種災難如果發生在台灣,全台都要淨空,無人能免!
如果台電與國民黨政府的備胎方案是我們所不願意接受的,替代方案絕對不是蔡英文輕輕鬆鬆的一句「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不商轉,2025年起進入非核家園」,當然更加不是李登輝那一句話裡有話的「非核要怎麼非?」所能解決。我們同時面對的有交通問題、糧食問題、國際貿易策略的調整、產業轉型的問題、經濟衰退、失業的問題,而且還同時有少子化的問題。
我自己的估算,台灣受薪階層的實質所得可能會從現在開始持續下降 20~30年,之後才隨著全球新能源產能的明顯增加而開始跟著全球經濟局勢一起從谷底攀升,大約在 2100年前後人類才徹底走出新舊能源青黃不接的階段,由全新的綠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以及衍生的氫能源與燃料電池)取代過去的石化能源。
要想走過GDP持續下降的30年,我們需要改變交通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生產模式。此外,我們必需改變稅賦結構以便進行所得重分配,在市場部門萎縮時擴大國營事業部門並且減少工時(搭配著減少薪資),以便在GDP持續下降的過程中維持就業率。這一整套全新的經濟學是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的研究主題,尤其是其中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owth 兩大議題的發展過程中提供了最具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
所以,萬幸的是有緩解痛苦的可能性與大方向,但艱難的是其中每一個子題的具體實踐都需要大量學者進一步的跨領域統整研究,提出更精確、嚴密的規劃,才有機會將這過程的社會痛苦減到最小。
而且,每一個對策的執行都直接挑戰過去20年來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與既有價值、習慣,而需要大家重新拾回農業時代艱苦與共的同胞愛,一起分擔過程中的痛苦,使它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小到不足掛齒;否則只好用野蠻、殘酷的市場機制,大家競爭有限的工作機會,沒爭到的失業而死於困窘,有爭到工作機會的死於過勞和人生乏味。
Peak oil 的問題跨越各種專業領域,從能源、交通、產業、經濟、財稅到社會福利政策,沒有一個角度可以被忽略。任何一個人想要從這麼寬廣的角度去探討peak oil 的相關問題,都必然是掛一漏萬、自討苦吃。
從一開始發願寫這本書以來,我就不曾改變過初衷:這本書的目的是拋磚引玉,企圖勾勒出整個問題的儘可能完整的框架與視野,描繪出各種議題間的牽連與糾結,希望藉此邀請更多專家學者的參與,從各自專精的角度進一步深入,並且跨領域地進行對話與交流,以便從台灣的立場拼湊出peak oil 所牽涉到的所有面向,以及因應危機所需要的完整配套方案與進度。也就是說,我希望這是從台灣立場探討peak oil的第一本書,而不是最後一本書,我更希望它會是後續一系列跨領域對話與探討的開始。

假如你也有心為台灣多做一點事,以便讓台灣社會更和緩地度過peak oil與少子化的衝擊,甚至以跨世代的努力建立起一個可永續的福利社會,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你一個發想的參考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