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打工度假、台勞、泰勞與20年前的工廠實習

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各種媒體評論卻把四個不相關的概念糾混在一起談,什麼也沒講清楚,愈講大家愈糊塗。

《今周刊》的報導與事實有嚴重出入,我不再贅言。事實上確實有一個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為的是要賺第一桶金。這個部份到底該怎麼看?先把這件事的意義說清楚,才有辦法釐清另外三件事。

假如是一個國小畢業生去澳洲打工,為的是要賺第一桶金,大家都不會去多談。不是因為他活該,不是因為這樣符合社會正義,而是因為我們了解那一種離鄉背景的不得以──而且我們老早就已經在新自由主義的洗腦下對底層民眾的苦難視而不見。

為什麼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做同一件事就引起掀然大波?因為教育資源浪費,因為生涯發展中輟或扭曲!因為這是一種更駭人聽聞的不得以!

大家都想賺第一桶金,但是大家也希望賺錢的過程可以繼續累積實力與競爭力,歲月過去不只換到錢也換到成長。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如果是為了打開國際視野和學習英文,這是一種成長,做什麼工作不要緊,吃苦耐勞反而是加分。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無關乎成長,大家會問:台灣的經濟處境真的已經壞到沒有別的方法兼顧第一桶金和個人成長了嗎?

台灣的經濟狀況是很差,但是一個願意在澳洲吃苦耐勞、省喫儉用的清大經濟系畢業生 ,他用同樣刻苦、勤儉的程度在台灣努力兩年,真的沒辦法兼顧個人成長與存錢嗎?他會不會高估在澳洲可以存下來的錢,而在台灣時卻沒有真正盡到最大的努力?假如澳洲拼兩年可以存下一百至一百二十萬,而且用同樣的省儉和辛苦程度在台灣拼兩年只能存八十萬左右,那麼去澳洲打工不見得划算:你失去兩年的成長機會,只不過多賺二十到四十萬。

工作沒有貴賤,但是有機會時大家希望用時間同時換取成長和金錢。很多工作大家不願意做,不必然是因為「低賤」、「辛苦」,而是因為學不到東西,沒有累積,沒有成長,做愈久跟同儕的相對競爭力落後愈多,甚至做愈久職場競爭能力愈低落。

打工度假跟想要賺第一桶金是兩碼子事,不該扯到一塊兒談:打工度假是用勞力換見識和成長,賺第一桶金是耗損生命而只換到錢,甚至兩年後回來同事已經升遷而自己的專業職能卻不進反退。這很像七傷拳:賺人百萬,傷己兩年。20年前的工廠實習也一樣,錢不是重點,學習就業技能,印證課本知識才是重點。

「泰勞」不一定等於污名化的標籤,但絕對等於不得以時的代名詞:誰願意離鄉背景去賺錢?誰願意付出勞力卻無法在工作崗位上成長與累積?你以為泰勞都比清大經濟系畢業生不聰明?我見過的印尼外勞可聰明得不得了,但是她的故鄉不給她機會:如果她留在家鄉,不到十七歲就會被逼著嫁,嫁的又不是自己選的對象。


什麼叫做「經濟」?「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一個國家無法讓人發揮其才能,甚至讓人工作愈久失業機會愈大,這就是經濟政策出了極大的問題。「泰勞」不該用來歧視外勞,而應該用來體會外勞的不得以和悲哀。當台灣的社會沒辦法讓年輕人發揮所長,而不得不到外國去出賣勞力與青春,且換不到見識與成長,那就是「台勞」的悲哀。

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如果他在那裡兩年可以存一百二十萬,而在台灣同樣省儉與吃苦卻能存八十萬,那就是他該想想自己划不划算,而不是社會問題(結構性的問題)。如果他在那裡兩年可以存兩百萬,而在台灣同樣省儉與吃苦卻只能存三十萬,而這是他唯一突破「玻璃天花板」唯一的機會(創業基金或購屋頭期款),那就是被上一代的無知與無能坑殺的下一代。

而製造出這種社會問題的總統與內閣就是「禍國殃民」,不但不該加薪,還應該要負責賠償、道歉,還要到燒炭自殺者的靈前懺悔,並且在公共場所任人唾棄──沒有善盡監督與制衡責任的在野黨和立法院也該跟過去站在一起。


台灣的現況呢?很可能介於兩者之間: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的選擇還有可以斟酌的餘地,而馬英九和內閣的歷史定位一定脫不了「禍國殃民」四個字;只不過 0分~40 分都是死當,我們還得再煎熬四年才能夠給他們打成績,而且這四年內還得繼續聽他們胡言亂語,繼續「禍國殃民」,還整天死皮賴臉地要求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