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如何準備推甄送審資料 ── 高中巡迴演講摘要

前言

目前一般高中生和家長對於「推甄送審資料該如何準備」一事的理解,都來自於錯誤和不可靠的消息來源:補習班、剛推甄上大學的高中畢業校友、輔導老師和網路訊息。這些消息來源都有一個共同特色:沒有人擔任過大學校內(其實是各系)的送審資料審查委員,因此他們說的都是毫無根據的憑空想像。譬如,你有沒有擔任過義工、班長、股長,有沒有拿過班上第一名或者班上最後一名,以及你有沒有通過全民英檢,對於你會不會推甄進入清大動機系幾乎毫無影響──這些因素根本不是我們要審查的內容!!!

我擔任推甄送審資料審查委員十幾年,這些年來看到的送審資料內容都愈來愈相近,而且同樣地毫無參考價值!!!根本是在浪費考生和審查委員的時間。此外,根據我十幾年來的側面觀察以及比較我自己的評分結果和其他同仁的評分結果,我認為楊泮池所謂甄選制度對「富爸爸的孩子較有利,對家境弱勢的學生不利」的說法很有可能是誇大事實,或純屬個人的臆測──除非台大醫學系的教授通通都遠比清大動機系的教授笨!

我很早就在系務會議上發言,表示推甄時對於來自鄉下的小孩應該要加分,對弱勢的小孩應該要加分,才能真正收到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這個建議沒有受到任何質疑就獲得相當普遍的支持。至於補習班代寫的自傳,根本收不到加分的效果──因為工學院教授看自傳時想看的是「值得加分的事實」,而非文筆好不好;而何謂「值得加分的事實」,補習班的老師根本不知道是什麼。說實在的,我不得不懷疑楊泮池教授到底有沒有真誠地跟其他同事討論過?他說的會不會根本只是個人的臆測?

去補習班有用嗎?如果我每年看到數百本美美的「垃圾」就是補習班指導出來的傑作,上補習班根本是在學習做一本不可能加分的本子。

我的同事絕大多數評分程序大致上如下:(1)以學測成績為基本分,(2)在送審資料中尋找值得加分的事實,並酌量與以加分;包括(2A)有具體作品(譬如自己做出電腦鼠或其他足以顯示有超出一般高中之相關工程能力,但是美術作品與本系專長無關,不列入加分項目),(2B)有跟本系專長相關之小論文,足以顯示有超出一般高中之相關能力(但是小說創作或清代服飾史的研究與本系專長無關,不予加分),(2C)對本系所學科目有深入的了解與興趣,且能清楚提出進入本系將如何有利於該生的生涯發展,足證該生較一般學生更有在動力機械相關領域發展之抱負與堅持(因而學習意願更高,挫折忍受度也愈高),(2D)鄉下或弱勢家庭,因而學習能力可能比學測成績所顯示更強, (2E) 其他(演講時再仔細舉例)。

但是每年大概有 90%~95%的學生根本舉不出任何跟(2A)、(2B)、(2C)及(2D)有關的重要事實,所以絕大多數學生最後的得分都是正比於他的學測成績。

你仔細揣摩上一段,就知道我們在找的是「事實」,你的送審資料是徐志摩寫的,梁實秋寫的,或者胡適寫的,結果都一樣。我們一年要審數百件厚厚的文件,審查時間被擠壓在兩週以內,而且白天照樣要忙上課、研究和行政工作,頂多每天晚上加班四小時,14天也才3360分鐘,如果要審336件(有一年我曾經審了五百多件),每件頂多只能看10分鐘──根本沒有人有心情逐字讀完送審資料,大家都是挑重點看,把沒有參考價值的(譬如:跟本系專長無關的一大堆獎狀、義工證明等)跳過去不看細節。連自傳都是挑事實看,沒心情欣賞文筆!

此外,一份送審資料通常是有五至八位教授獨立打成績之後平均,因此個人的主觀因素已經被明顯稀釋掉。而台成清交的教授急於爭取優秀學生,以便讓自己的研究有得力助手,因此從大學部就開始搶好學生,搶到後來大家都放棄書面審查之後的「口試」這一關。因此,要懷疑這四校有教授長期作弊或普遍亂審查,那是無中生有的臆測。

假如送審資料真的找到對的人代筆(譬如找我代筆),確實有機會佔很大的便宜。但是要解決這弊端很容易:由教育部規定「書面審查只能當初審,一定要有口試進行複審」。遊人代工寫出來的東西,一旦口試一定破綻立出。

我願意到各高中去演講,講「如何準備推甄送審資料」,以及「如何走出學測的焦慮」──尤其是優先到南部與較弱勢的學校去講,以講給老師聽為優先,能邀附近學校輔導老師一起聽更好,希望此舉能有助於縮小城鄉的訊息落差。  

有意願的學校直接寫信到我的 Gmail 信箱(在「關於我」這個選項裡)即可。

後記:原本承諾要到各個高中去對老師演講,講「如何準備推甄送審資料 」。但是從幾位老師的來函看起來,想要一次跟一個學校的老師一起講解推甄送審資料的準備,也許在實務上太天真。那就換個方式,我找天扼要地把送審資料的準備要領給寫下來,讓大家去自行傳閱吧。

只不過恐怕得要等一陣子,我才有空可以把它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