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社會科學足以認識╱治理當代中國嗎?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2020年GDP已佔全球的17.4%,僅次於美國的24.7%,遠高於日本的5.97%。於是無數中國人的血液裡沸騰著「大國崛起」的亢奮與驕傲(蠻橫)。然而「大國崛起」是什麼意思?
      根據中國銀行的報告,北宋GDP佔全世界80%,而欽徽二宗被擄;南宋GDP佔全球50%,而偏安江左且亡於蒙古;萬曆年間GDP佔全球80%而國勢日衰,埋下亡國之禍根。
      「大國」與「強國」的差異在哪裡?社會科學有能力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由盛而衰或由衰而盛的關鍵因素嗎?既有的社會科學是否足以讓我們了解一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如果我們對人類社會的了解都是典型化(簡化)的模型,如何確保我們的模型不致於過度簡化(簡化到嚴重誤導我們對事實的認知,成為意識形態的根源)?又該如何確認我們的模型確實沒有過度簡化?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社會科學與人類的未來

      古典人文與社會科學其實是兩個性格殊異的領域,卻又必須保持「既有距離又藕斷絲連」的複雜關係。譬如:我們不能用古典的人文觀念(理念)去評價涉及群體互動(公領域)的事務,否則往往禍害無窮。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的研究如果欠缺人文的關懷,不只禍害無窮,還會絕情、泯滅人性。
      此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大相逕庭,必須維持「既保持距離,又隔岸對話」的複雜關係,以免社會科學過度模仿自然科學而忘了自己是誰,結果又是禍害無窮。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康瓦爾共識將取代華盛頓共識嗎?

      七大工業國高峰會在6/13落幕,中文報導的重點多半在疫苗與氣候變遷、全球供應鏈與兩岸局勢,只有一篇FT中文網的報導把重點放在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的轉變,並且宣告:未來各國的經濟政策可能會從「華盛頓共識」轉向「康瓦爾共識」。
      什麼是「康瓦爾共識」(Cornwall consensus)?它對全球勞工(受薪者與自聘僱者)的處境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鏡頭的暴力:紀錄片的倫理(下)

      紀錄片《麥收》用鏡頭記錄下農村女子(主角紅苗),為掙錢替老家的父親治病,去北京從事性工作,卻被同行姊妹淘(閣閣)和男友出賣的複雜感受。導演徐童講到他想要用鏡頭刻畫底層社會生存情境時的動機:「在主流社會視野之外的一個隱性的社會存在,而且這些人是我們金字塔的底座,人數之大,他們生命的樣式之慘烈,非常的讓我覺得很有同感。」
      然而他的手段卻嚴重違背紀錄片倫理,包括不顧被拍攝者閣閣的反對,對許多入鏡者隱瞞拍攝的動機(未曾告知還在持續拍攝),不在乎主角紅苗及其家人可能會遭受到的嚴厲傷害。因此在「豆瓣」有許多觀眾留言表示憤怒,香港有團體發起抵制活動,台灣的苦勞網也用社論「《麥收》爭議不瑣碎,請不要迴避」具體指出其中違背紀錄片倫理的事實(但不完整,下詳)。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鏡頭的暴力:紀錄片的倫理(上)

      鏡頭不會殺人,卻可以造成比刀槍更嚴重的傷害!
      一部紀錄片如此結尾:年近六十的父親帶著已成年的弱智兒子,在昏暗的細雨中遠去,突然丟下一句話:「有時候,真想一刀殺了他。」我憤怒得差點用咖啡杯把電視給砸爛!
     有很多方法可以呈現獨立扶養弱智兒的痛苦,且該被探究(譴責)的是社福制度的不完善;然導演卻用一句情緒性的話當結尾,對這位父親的傷害有多深!
      紀錄片導演經常殘忍(弱智)地用鏡頭傷害他的受訪者,卻沒認真想過:當別人因為信任與情感而把隱私暴露給你看時,你對他負有什麼樣的責任?
      人類學與社會學界都知道一條學術倫理:要充分保護受訪者的隱私,絕不可傷害受訪者。紀錄片難道沒有類似的守則?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文革,有什麼好懷念的?

     二戰期間被納粹殘殺的猶太人約400~700萬人,史達林集中營(古拉格)迫害過的人可能有2,000萬人左右,死亡人數約150~170萬人。但是蘇揚教授估計,文革期間慘死的人有150~300萬人,被迫害的人至少3,600萬人;而紐約時報引述的最新研究說死亡人數50~800萬,被迫害者數千萬人。
      文革是二十世紀下半頁人類最殘暴、血腥的記憶,不只是因為受害者為數最多,更因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約20萬)與猶太集中營是迫害異族,文革迫害的卻是自己的鄰居,甚至師長。人性之黑暗、猙獰莫此為甚。
      這樣的年代卻仍有人懷念,還拿法國1968學生運動與美國「垮世代」與嬉痞的作為來合理化其暴力面。這不只是在顛倒黑白在粉飾曾有過的戾氣,也反應出論者的膚淺,為文革的復活製造危險的沃土。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入戲》:迫於淫威,還是真的入戲?

      董雪瑩的《入戲》是紀錄一部懷舊電影的拍攝過程。這部懷舊電影是導演葉京對文革時期的青春回憶,主要演員是一群80後和90後的青年。該片高潮是:拍片過程中有演員想請假回家見外祖父最後一面,卻被其他演員絕情地兇狠批鬥,有如文革復活。
      很多觀眾以為紀錄片《入戲》讓自己見證了人性與魔性的一線之隔,以及文革的鬼魂有多麼容易復活;眼尖的觀眾卻認為批鬥大會根本就是被導演葉京一手操弄出來的。
      事實呢?事實往往並非如你所見的那樣!這是我們在看紀錄片時要極端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