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人不風流枉少年」出處、意思

      「人不風流枉少年」一語出自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跟男女感情一點關係都沒有。
      原出處的前後文(見《隨園詩話補遺》第六十四則)是「余詠宋子京有句云:『人不風流空富貴,兩行紅燭狀元家。』家香亭襲之,贈張船山云:『天因著作生才子,人不風流枉少年。』似青出於藍。」文中所說的「香亭」就是袁枚的弟弟袁樹。
      袁枚詠宋子京的那一句「人不風流空富貴」確實涉及男女感情,但不是指性好魚色或青樓嫖妓;至於他弟弟袁樹的「人不風流枉少年」意思是風雅灑脫(不著俗氣),才華橫溢的「風流蘊藉」,根本無關乎男女之情。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的坎坷路

      台灣的政黨輪替已經三回,許多「愛台」的學者都高聲地在論文裡誇耀「台灣已是不可能回頭的民主國家」。
      然而回顧解嚴以來三十年的台灣民主化歷程,卻不勝唏噓——只緣已近心死,加上深知一個群體的命運遠遠超乎個人的努力或悲歡,只能接受,所以冷然沒有悲從中來。
      林毅夫從經濟的角度說,台灣曾經有過很多機會,都被自己錯過。現在的問題是,台灣不需要走絕路,卻有可能會被政客們帶上不歸路。
      政治上,曾經給過台灣希望的人都很快地被唾棄,有時候真的會讓我懷疑,台灣的政壇到底有多毒、有多黑,為什麼可以這麼快地讓人變質?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如果民主成為永恆的,濱於絕望的等待

      Cambridge Analytic 操縱川普選舉與脫歐公投的事件爆發後,政治學界一個早已被嚴肅探討的問題變得益加真切:選舉勝利所需要的因素,跟成功治理所需要的因素不同,這樣的民主選舉制度,真的能發揮它理論上的預期效益嗎?
      這個問題引出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民主政治的核心機制(價值),是用選舉產出治理者,使他的治理吻合被統治者的期待;然而如果每一屆的總統候選人都讓你徹底失望,甚至恨之入骨,這樣的民主跟假投票的集權有何差異?
      假如民主變成永遠在等待一組你勉強能接受的候選人,而他們卻不會在你入土之前出現,或者即便出現也不可能勝選,以至於你的期待近乎絕望的等待。那麼,民主還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價值?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三本好書,認識當代社會:(2/2)

      在這個系列的三本書裡,我想推薦的另外兩本是 Neil Postman 的《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以及 Robert B. Reich 寫的《拯救資本主義》。
     我過去曾在部落格裡為文推薦過 Robert B. Reich 的《拯救資本主義》,當時是從「認識今天的市場經濟與工作貧窮」這個角度推薦它,以及這本書跟其他兩本重要的經濟學書籍的比較(Thomas Piketty 的《21世紀資本論》和 Joseph Stiglitz 的《不公平的代價》)。
      本文裡我會談談「為什麼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試著讀一本批判總體經濟學的好書」,以及為什麼《拯救資本主義》這本書是吻合這個目標的好書。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Roma——沈悶、悲傷,但是會回甘的電影

      因為它得到過太多的好評和太多的大獎,我不禁好奇地在 Netflix 上面挑了 Roma 這一部被當作「2018年最佳紀錄片」的電影來看。
      看著平舖直敘的故事,除了覺得鏡頭的運用和畫面頗有特色之外,有很長的時間我不知道導演要說什麼。耐著性子看完以後,我很納悶:(1)這明明不是「紀錄片」,為什麼會被訛傳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和「金獅獎最佳紀錄片」;(2)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為什麼可以得到好幾個大獎?是不是因為有些重要的歷史背景我不知道,而影評都知道,因而造成感受上的巨大差異?(3)片中女樸 Cleo 為什麼不希望她的孩子出生?(4)這部電影為什麼叫「Roma」?
      我的壞習慣是:只要心裡有事,晚上就會半睡半醒地繼續思索。終於在接近凌晨時感受到這一部片子的獨特處,卻不禁懷疑:不了解墨西哥歷史的台灣人能看到這一部電影的好嗎?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三本好書,認識當代社會:(1)

      我一直吝於推薦自己讀過的書,有很多原因:(1)好書太多,很多可以彼此取代,沒有哪一本是非讀不可的;(2)值得讀的好書很多,但是若不切合當事人的成長歷程與既有累積,很可能讀起來毫無味道還了無心得,形容浪費時間且折磨自己——而時間是年輕人最寶貴、永遠不夠用的資產。
      不過,近年來不只鄉民、網紅和電視名嘴的評論水準持續地在空洞化,連報紙社論和年輕學者的視野、評論也越來越狹窄化、空洞化(海歸亦然,土博土碩尤甚)。不禁擔心那些還願意用心成長、思索的年輕一代,他們究竟要如何逃逸出台灣媒體環境令人窒息的空洞、庸俗、卑賤、下流?
      迫不得以,只好在這裡推薦三本書,給還願意用心成長、思索的年輕人,希望他們看見台灣社會聲勢浩大且淹沒一切的荒謬、無聊、空洞、卑俗、鄙賤,也讓他們看見國外是有人能引領他們走出這些困境,從新思索「人」的更高的可能性,以及社會更好的發展願景。
      這一篇先介紹第一本書:馬庫色著,《單向度的人》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公民活動與政黨活動,如何拿捏分際

      這兩年來退居屋角的書房,鎮日相伴的僅有陽光、清風、朗月、蛙鳴和花草,以及日夜彼此糾葛、干戈、對話的先哲。有很多心得,心情常保愉快,只是寫作過程迂迴而緩慢。
      然而香港反送中一役還是把我從屋角鎮醒,持續關注了幾天,密集地搜尋了過去的相關線索,也想了幾天。我有兩個問題不解:(1)中南海有沒有機會了解港人的心?(2)台灣人在這一次抗爭中的表現意味著什麼——尤其是週日在立法院前的集結,是在展現公民意識,還是在替民進黨助選?——公民活動與政黨活動有沒有分界線?該不該有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