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Part 1)談到時薪不漲的第一個關鍵因素:分配的公平性。這一篇談時薪不漲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教育水準持續上升,但是產業技術卻沒有升級,導致產品附加價值不但沒有提升,反而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下倒退。至於最近很熱門的 FTA 議題,必須把它跟產業技術升級整合起來一體規劃,才會發揮較佳效益,而不致於因為盲目簽署而落得「弊大於利」。
「出口帶動經濟成長」與「產業技術升級帶動經濟成長」是倆個我們常聽到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激勵出口有很多種手段,簽署FTA只是其中一種手段;而且FTA的協議過程爾虞我詐且充滿強凌弱、眾暴寡的不公平談判,因此,必須慎選有利的貿易伙伴與貿易條件,遵守風險分散的原則,而不可以盲目地胡亂簽署,以致貽誤後代子孫。
此外,若不擇手段地盲目刺激出口,甚至犧牲消費者權益、勞工時薪與基本工作條件保障、環保與風險分散原則來刺激出口,結果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可能極為有限,但犧牲卻太大而弊大於利。因此,出口有其必要,但必須審慎地規劃與抉擇。
另一方面,「產業技術升級帶動經濟成長」則絕對是利遠大於弊的作法,更值得積極追求。假如貿易政策可以跟產業技術升級的策略兩相結合,那將會發揮更大的效益。
因此,面對台灣時薪倒退的現象,我們最該認真釐清的是:為何台灣過去二十年的資本累積和教育提升無法推動技術升級?障礙在哪裡?該如何排除?以及,要如何利用貿易政策來促進產業技術的升級,擴大彼此的效益?
二A、出口對經濟成長與就業率的貢獻
經濟學理論認為出口擴張「有機會」通過很多種方式帶動經濟成長,但是「有機會」不等於「必然」,必須用實證資料進一步檢測。
陳仕偉和蘇家偉在〈出口、進口與經濟成長的因果關係〉一文中用實證研究去檢測「出口引導經濟成長」的假說,結果顯示:台灣的數據在短期趨勢上不支持這個假說,但長期趨勢上支持這個假說;韓國的數據剛好相反,在短期趨勢上支持這個假說,但長期趨勢上不支持這個假說;新加坡的數據在短期趨勢與長期趨勢上都不支持這個假說。由此可見,出口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隨著國情與時間(經濟體特質的轉變)而異。
另一方面,張萃貞在〈台灣地區商品出口對經濟發展之影響〉一文的實證研究顯示:歷年來我國的商品出口對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大約在 24%~36% 之間,近十年大約在25%上下。因此,雖然貿易對 GDP 的直接貢獻來自於「商品及服務輸出與輸入的順差」(註:該值不等於進出口貿易出超值),但是出口還對GDP有其他間接的激勵效果。
此外,張萃貞的實證研究還顯示:近十年來出口商品對我國就業率的貢獻約達28%左右。
上述研究顯示出口對台灣經濟有其重要性,不可偏廢;但我們仍然應該要兼顧風險分散原則,慎選貿易夥伴,以及副作用最小的手段來激勵出口。
譬如說,兩岸經貿關係既然已經過熱,而且大陸很可能會在 2014~2015 之間出現大規模的房市泡沫 and/or 經融風暴,我們就應該要把擴展貿易的重點放在:「積極擴大對大陸以外地區的貿易,以降低對大陸的倚賴與風險」,而不是繼續在這節骨眼上提升兩岸經貿關係,而升高台灣對大陸的經濟倚賴與風險。譬如,東南亞華僑掌控經濟要衝,其中一半過去是留學台灣的僑生,另一半雖然留英,但跟前一半人脈相連。因此,只要善用這股人脈,我們在東南亞的貿易優勢絕對遠遠凌駕韓國,問題反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好好地在利用這個貿易機會,以及我們的產業競爭力本身到底夠不夠強,而不是有沒有簽 RCEP、FTA。
此外,與其用犧牲消費者權益、勞工時薪與基本工作條件保障、環保與風險分散原則來刺激出口,不如用我在〈台灣會被邊緣化嗎?〉所建議的「改進通關效率、基礎建設、營運環境」來降低貿易障礙與貿易成本。
二B、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整合
要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有時候並不需要多了不起的技術升級或跳躍,而只需要適切地回答這個問題:「以台灣現有的產業技術與學術研發能量,如何整合,生產什麼產品,賣到哪個國家,附加價值最高?」如果能清楚地回答這問題,貿易的政策才不會變成盲目的無頭蒼蠅,不惜代價地到處亂飛,卻可能犧牲一切而得不到任何實質利益。
譬如,一樣是做水龍頭,賣到大陸是一種附加價值;以現成技術把它做精緻點,賣到中東六星級飯店,是另外一種附加價值;請大學或工業技術學院幫忙突破技術瓶頸,賣給波音或歐洲空中巴士,又是另外一種附加價值。
如果我們可以把既有的產業技術和學術能力作出最佳的整合,再找到最有利的產品與出口國,從而把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一倍,那麼即使出口總額降為原來一半,很可能出口對 GDP 的貢獻還是大致上不變,但是工時卻有機會降到接近原來的一半;反之,假如我們任隨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降為原來的一半,那麼即使出口總額擴大為原來一倍,很可能出口對 GDP 的貢獻還是大致上不變,但是工時卻有機會增加一倍。
你想要哪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當然是後者!所以,問題的重點還是在於:台灣過去 IEEE fellows 的人數比韓國多,期刊論文質與量都超越韓國,大學的教育水準也絕對不會輸韓國,為何韓國成為學術界公認「技術追趕」的成功典範,而台灣的技術卻鮮少提升?最直接的答案是:欠缺企業家精神,以及教育與產業的需求脫節。事實比這更複雜一點。
二C、貿易資訊的暢通比 FTA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