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 善待自己、善待鄰人、善待土地
部落格導覽
首頁
關於我
版權聲明
部落格導覽
演講邀約
碩博士論文寫作 Q&A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序言與目次
這本書的章節次序是根據「作中學」與 DIY 的精神設計的,以便讀者每讀完一章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完成論文寫作的一個步驟。
其次是它特別強調「盤點研究成果,擬定論文主要訴求與焦點,發展嚴密的論述策略,與既有文獻緊密對話,形成前後呼應的論文架構與結次序」的過程與要領,而不只是教一些零碎枝節的技巧。
此外,它不只提示要領,還以五篇不同領域的期刊論文為例,分析這些要領的靈活運用。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引導讀者領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並且養成跨領域閱讀與溝通的習慣。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序言對此有進一步的說明。
繼續閱讀...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1/5上市,12/27 起預購
購書連結:
聯經
、
博客來
、
金石堂
許多大學教授與研究生都誤以為:論文寫作這項技藝只在學術圈有用(發表論文與升等),一旦離開學術圈就毫無用處。因此教授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口試委員也不認真要求。
實際上,如果細究,就會發現論文寫作的過程需要四項核心能力:批判性思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和以理服人。此外,在許多重要的人生種場合裡,我們都會需要用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去說服別人,因而經常需要這四種能力。
譬如,申請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所或特定職缺時,我們必須通過書面審查資料去表現自己的「內在美」,讓審查委員相信我們比別人更值得被錄取。就業後,我們必須在企業內的簡報或跨企業的提案會議裡精簡而清晰地表達,以便獲得決策者或合作方的信任、嘉許,甚至願意出資冒險。此外,在許多公共場合(譬如政策辯論)裡,我們也都需要用極為精簡的文詞與關鍵的證據和論述去說服別人。
繼續閱讀...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1.2、學位論文的常見架構與特性
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常見架構以及基本要件都大同小異,主要差異是期刊論文篇幅限制很嚴,且所要求的學術貢獻(原創性)較高,所以寫作上更困難(更需要擅長「去蕪存菁」與「精準表達」的技藝)。
緣此,除非另有說明,本專欄的系列討論是以期刊論文為主,也鼓勵讀者在撰寫學位論文時多參考期刊論文,然而本專欄的討論基本上也都適用於學位論文。
此外,學術界另有學術雜誌(professional magazine)的文章(magazine article),其寫作風格與內涵跟上述兩者差距甚遠,不宜作為論文寫作的模仿對象。因此本文也將會扼要敘述「論文」(dissertation、journal paper、conference paper)與學術雜誌專文的差異。
繼續閱讀...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愛情的想像與事實
「愛情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不但學術界的研究結果歧異甚大,文學家與暢銷書作家更是經常把事實與想像混為一談。結果是人類相愛、結婚、吵架、離婚已經數千年,卻至今還在持續追問:「愛情到底是什麼?」
古希臘有很多美麗的愛情神話,譬如阿波羅的兒子奧菲斯(Orpheus)到地獄去救他的新婚妻子,對美女海倫的愛引起特洛伊戰爭等。《詩經》裡也有許多情詩,《關雎》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思念;《子衿》說一日不見如隔三月,《出其東門》講美女如雲而只愛一人,《木瓜》講「永以為好」的期待,《擊鼓》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大車》甚至發誓要「生不同室,死則同穴」。就此看來,不論古今中外,兩情相悅的結果都是希望從此同衾共枕,永不分離。
問題是,這樣的愛情能持續多久?終生不渝的愛情真是可能的嗎?
繼續閱讀...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1.1、 議論文≠學術著作:以〈縱囚論〉為例
歐陽修的〈
縱囚論
〉是歷代議論文的代表性經典,卻嚴重地違背學術著作的絕大部分基本要求。如果能對這個事實有扼要的了解,或許就能進而掌握「學術寫作」的基本要領。
〈縱囚論〉有新意(原創性),且論述與文采皆有過人處,卻嚴重違背
劍橋大學所列舉的四項「學術著作基本特性」
中的三項,為什麼?這又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縱囚論〉全文僅 308 字(含現代標點),易於分析,所以本文將分析它所欠缺的「學術著作基本要件」,藉此回答「什麼是學術著作」,以及「為何有必要遵守其規範」。
繼續閱讀...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碩博士論文寫作 Q&A 專題系列」簡介
從2022/12/1 開始,我將陸續撰寫一系列「碩博士論文寫作 Q&A」的(專欄)短文,目前擬定的內容「
在本連結導向的文章裡
」。因為內容將會持續增、刪、修改,未來請從文末指示的位置點選進入。
這一系列專題短文的第一個特色是:以最精簡的文字回答碩博士寫作論文時最常見的問題,以及最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
它的第二個特色是:它包含六篇精選的頂尖期刊論文,擇要譯成簡譯本,以供讀者參考;這些論文分屬物理、資工、醫學、經濟學、社會學、與傳播科學六個領域(前五者為量化研究,第六者為質性研究)。此外,它還簡譯、介紹了一篇社會學的經典論文和一篇文化人類學的經典論文,作為進階的參考。
繼續閱讀...
論文寫作(學術寫作)學什麼?
假如論文寫作(或學術寫作)是純屬學術圈內的特殊風格,與學術圈外的人無關,我就不會想寫《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未來還很可能會在這個部落格裡寫一系列「碩博士生專欄」的文章)。
在我看來,論文寫作的過程牽涉到四種能力:(1)去蕪存菁的能力(從數年的複雜思考、研究、資料彙整、跟既有文獻對話,挑出最有吸引力的主張或論點),(2)對複雜事務與思想的精準表達能力,(3)以理服人(尤其是在面對多疑且位高權重的決策者時),(4)自我批判(最重要的是覺察自己的盲點,而不是挑他人毛病)。
這四種能力,不管是在企業界、政府部門或學術圈,都有同等的重要性和運用的機會(關鍵在於:只要你的工作崗位夠高,涉及的事務夠複雜)。
因此,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是《論文寫作: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至於寫作的目標,則是填補既有相關書籍的重大空缺。
繼續閱讀...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未來的寫作計畫
這個部落格在未來半年左右的時間(或更長)內主要是發表一系列關於「碩博士論文寫作」的短文,以便完成「碩博士論文寫作 Q&A」的專欄建構。
不過,偶而還是會穿插一些關於「婚姻、愛情與親子」的文章,以及一些關於人文課題的文章。
至於專書寫作方面,目前規劃中的有兩本,第一本是關於親子關係的書,暫名《陪孩子尋找他的未來》(下詳)。
等這兩本書都寫完之後(約莫兩、三年),有可能就不再寫專書,而開始在部落格上較有系統地撰文導讀我喜歡的小說,以及介紹一些歐洲美術史的關鍵性作品,算是《慾望的美學》的「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學生為何寫不好論文?
從我動念想寫新書《論文完全求生手冊》那天開始,直到交出書稿為止,腦海裡一再浮現退休前的一個景象:
一個同事在教師休息室裡抱著一杯咖啡踱步,邊看著窗外的成功湖邊一再嘆氣。我忍不住問:「很想跳下去,是不是?」他回答:「是啊!這些學生的論文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改!」
每年一到改論文的季節,這樣的痛苦景象都會重複出現且持續到「口試季」結束。最後終於讓學生交出論文,通常不是因為論文已經可以見人,而是已經絕望地放棄叫學生修改了。
學生寫不好論文,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論文」究竟是什麼:它該長什麼樣子(比較像記述文或議論文?可不可以有抒情的段落?可不可以像偵探小說那樣子地迂迴曲折,高潮迭起)?哪些東西可以(應該)寫進論文,哪些不可以(應該)寫進論文?怎樣算是「及格」的論文,怎樣算是「好」的論文?etc...
繼續閱讀...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如何選研究的主題
在一場台大的演講裡,一位資深教授提問:「如何選研究的題目」?當時我還沒認真思索過這問題,回答倉促而欠週延。
其實這
問題
很複雜,因情境脈絡而異。如果已經進入論文寫作階段,
〈
論文寫作的第一步
〉已有討論。如果是研究初始要找主題,常有的建議是:「找你有興趣的題目」。我對這個建議一直高度存疑,因為它讓很多人痛苦、後悔過。
我曾建議一個博一生:「根據你過去聽課與閱讀學術文獻的經驗,找一個你最有感覺,最有機會『見人所未見』的題目。」後來,我又跟一位已通過資格考而論文投稿老被國外拒絕的博士生說:「想清楚你要(在)跟誰對話」。
下文會扼要闡述這兩點,必要時會把理工與社會科學分開來談,順便借這機會介紹一位迷人、有趣的神童級大師。
繼續閱讀...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想清楚你對學術界的貢獻
不管是學位論文、學術會議論文,或者學術期刊論文,論文寫作的第一步是「想清楚你對學術界的貢獻」。
一個具體的作法是:先將你對學術界的貢獻按照想到的次序逐一條列下來,再將它們依重要性(貢獻大小)重新排次序(先大後小,先重後輕);接著把你的研究題目、研究方法與首要貢獻寫成一個段落(未來可以當學位論文中「摘要」的第一段;或者期刊論文的「摘要」);最後將這一個段落變成一個精簡的句子(這就是你的論文標題)。很明確、簡單,對吧?
錯!社會學界被引述次數第三高(67,179次)的期刊論文〈
弱連帶的優勢
〉就曾毀在這一步,因而被
無情地退稿
!而作者
Mark S. Granovetter
則是戰後所有社會學家中論文被引述總次數最高的學者,也曾有媒體報導說「他是社會學家中最有機會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
這篇文章想用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事實:再好的研究成果,如果定位錯誤,就有可能被寫成不值得一讀的論文。
繼續閱讀...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研究方法線上Q&A」徵求提問與報名
我將在 10/29(六)下午 15:00-17:00 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回答研究生所關心、困惑的常見問題,尤其是跟文獻回顧的方法、論文品質(貢獻度)的評價、批判與創新的技巧、抄襲與論文掛名的學術規範,以及《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這本書裡討論過的各種問題。
但是報名與提問者不限於研究生,也不限於《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讀者,任何關心相關議題的海內外讀者都在歡迎之列。有興趣者自即日起就可以開始在聯經出版社的
活動專屬網頁
上報名與提問。詳細說明如后。
繼續閱讀...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結婚的人會不會比較不寂寞
「結婚的人會不會比較不寂寞?」其實這是一個「傻問題」,因為它沒有必然的答案——要看你是怎樣的人,對方是怎樣的人。
更具體地說,要看你們對婚姻的期待與付出,對於自我實現的渴望與努力,以及獨處和忍受寂寞的能力,而且這三者又往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而更難有明確的答案。偏偏,問我這問題的女孩雖已年近三十,卻還沒有男朋友,似乎也不曾想過要有男朋友。
繼續閱讀...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佛系與躺平:Z世代的困境與跨世代的糾結
從「崩世代」到「新四不一沒有」,從「內卷」到「躺平」,兩岸流行語一波又一波地反應著年輕世代的苦悶:看不到人生前景。同樣地,日本有「佛男子」與「悟世代」(無欲世代)。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
一個在海外名校任教的年輕學者寫信給我:「老師,我覺得你們那個世代比我們幸福。你們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我們則是再怎麼努力都看不到未來。」我當下的反應是難以置信:海外名校任教是鮮少有人能及的成就,為什麼連這樣的人也看不到未來?
兩代比起來,我們的平均學歷明顯較低,出國留學的機會明顯較少,連相同年齡時的平均薪資與生活水準也較低。我們這個世代到底有什麼值得下一代羨慕的?
繼續閱讀...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富裕社會裡的愛情、自我與婚姻
從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來看,社會富裕的結果使得最低階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很容易獲得滿足;因此年輕世代在婚姻與職場中都會轉而追求更高階的需求:穩定的情感歸屬、人格與能力的被肯定、人生的意義感與價值,以及自我實現。要滿足這些較高階的需求,所需要的能力也更高:要有能力更細膩地處理情感關係、有從事創造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對自我實現的迂迴過程有足夠的認識、耐性與堅持等等,甚至還要有能力辨識太高調而脫離現實的愛情與婚姻觀,認清職場中的現實條件以便逐夢時的腳步夠踏實。
可惜的是,這些高階的能力學校幾乎都沒有教,而且在社群媒體壟斷傳播管道的情況下嘩眾取寵的資訊淹沒了值得借鏡的洞見。由於庸俗的網紅與偽文青當道,使得很多人只有對高階需求的渴望,而欠缺追求的能力,甚至經常在追逐虛假的目標而不自知。
繼續閱讀...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不完美的社會,不完美的人性,有限的公平與正義
年輕時候充滿熱情與理想,至今依然。我曾說過:「絕不做不具理想性的事。」至今依然。
然而我對生命、正義與社會發展的願景卻在一截截地往下調整——盡管我不以為自己是在「妥協」。
關鍵的原因在於:我越來越體會到自己和他人的有限性。
繼續閱讀...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不當罐頭(3):見識世界要趁早
阿基米德說
:「給我一個支點和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舉起地球。」根據牛頓第三定律,這個支點必須在地球之外(否則會成為相互抵銷的內力);因而這個支點幾乎不存在。
也有人說:「唯有離開自己的社會,從異文化觀點看,才有機會看清自己的文化。」從異文化觀點看自己的文化,是比找地球外的支點容易很多,卻還不到易如反掌的程度。
說到「異文化觀點」,很多人都會想到「出國」,以及「年輕時有閒有體力,偏偏沒錢;老了有錢有閒,偏偏沒有體力。」其實,年輕人的出國機會或許不會比老年人少;而且認識異文化並不一定要出國。
唯一確定的是,想要認識異文化,越早越好。
繼續閱讀...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百感交集的一天
一天裡先是看完以色列總統 Shimon Peres 的紀錄片 "
Never Stop Dreaming
",覺得被他那永不歇止地前進的意志所鼓舞;接著看完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整顆心像是繫著碩大的鉛塊直往海底無盡的深淵裡沉下去。接著一顆心劇烈地忽上忽下,像在坐雲霄飛車,甚至暈得幾乎要嘔出來。
看著台灣社會的種種,有時候會不禁自問:假如連我這樣的人都在當下這個台灣社會裡舉步維艱,甚至不斷地想要退縮回到自己內心的龐大世界裡,寧可關起門來跟歷史上的偉大靈魂對話,再也不問世事,那麼其他人要如何地在這個爛泥沼裡找到自己的方向與路徑?
繼續閱讀...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不當頂大罐頭(2):找到適合你的好書
盤點過去六十多年來影響我較深的人、事、物,影響我最深的還是那些能開拓、提升我的觀念和心靈視野的「好書」。
好書很多,不見得每一本都跟你有緣(讀得下去、有所啟發)。跟你有緣的書,時機不對(對世事與人生的體認不足,或者觀念與心理的準備不足),還是會讀不下,或者沒有任何的吸收與啟發。
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找到當下適合自己的「好書」?這個問題很重要,卻沒有人在教,以至於很多人一輩子都活在一個小小的窠臼裡,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或許還有許多其他更合適的選擇。
繼續閱讀...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給不想當「頂大罐頭」的學生(1):序言
學習歷程檔案與
自主學習
的白老鼠們終於要進「頂大」了,其中有很多人會在四年後成為「頂大罐頭」:外面是貼金箔的招牌,裡面卻千篇一律,鮮少有個人特色,實質上跟第二輪大學沒太大差別,甚至還有些人比第二輪大學的頂尖學生遜色。還有些人敗北,吞下眼淚與屈辱,準備明年再來,以便比高中同學晚一年成為「頂大罐頭」。
這荒謬至極的一切,為的是什麼?孰令致之?高中的錯?頂大的錯?教育部?學生?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錯了?
很多人念過六年的頂大,拿著碩士學位進頂尖企業和「護國神山」,卻發現工作了二十年,最常用到的竟是高中三個寒暑假狂熱地自學的程式語言,而頂大六年所學中竟有超過95%始終不曾用過,甚至早已忘光。這一切又為的是什麼?是誰的錯?
繼續閱讀...
一部好電影:Nemes László 的《日暮》
我正在懷疑 Pedro Almodóvar 之後還有沒有傑出的導演時,不經意地在 MOD 裡看到
Nemes László
導演的電影
《日暮》
(
Sunset
)(
會再重播
)。
表面上它是懸疑劇,故事背景是1913年的布達佩斯,女主角的爸媽創立了當時奧匈帝國最時髦、頂尖的帽店,卻在她兩歲時喪命於一場大火。她回到這個易手後再度聲名遠揚的帽店去追憶往昔,無意間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哥哥。於是她試著去追查哥哥的行蹤與為人,卻墮入一堆懸疑的線索裡。
而導演也藉著她的足跡和雙眼,引領觀眾去「親身經歷」一戰前夕奧匈帝國第二大城布達佩斯裡貴族、中產階級頂層(帽店)以及底層群眾的生活,和不同階級間的衝突。片名「Sunset」是指奧匈帝國的黃昏,以及一戰之前歐陸文明的黃昏。它同時藉此探問人類與文明的本質:為什麼一戰與二戰都發生在全球精神與科技文明最發達的地區?為什麼人類總是在創造文明,並且用它毀滅自己?
繼續閱讀...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哉問」
念大學時不知天高地厚,成天翹課去文學院圖書館,或者在租宿的地方讀書,想的都是千年以上的大問題,尤其是「活著,為了什麼」和「中西文化之比較」這兩個大問題。
過去五十多年來,用力最深的是第一個問題。高三以前,它是不著邊際的憧憬、嚮往與一廂情願的想像;高三的時候,它是以「為什麼再傑出的人都會在四十歲以後失去熱情」這樣的困惑與焦慮出現;後來,它變成「像我這樣地活著,有什麼意義,值得嗎」的道德焦慮與自責;後來,它變成「假如『聖人』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虛構,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慾望、本能與『自我』?」以及「人活著,真正值得追求,且真的追求得到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前述問題日以繼夜的糾纏、壓迫之下,「中西文化之比較」顯得遙遠而不迫切,除了有人提起之外很少再去思索——直到近年才略有改觀。
繼續閱讀...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近世中國的興衰:一本書+兩場演講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讓主角哈姆雷特對著他所愛戀的女子Ophelia 說出:「上帝已經給妳一張臉,而妳又為自己製造了另一張。」(第一張是「素顏」,第二張是化妝出來)。今天,通過髮型、髮飾、彩妝、打光、取景角度等等的變化,一個女明星的臉可以千變萬化。甚至只要取景的角度不同,就可能會讓人很不出兩張照片裡的女人是不是同一人。
女人的臉變化再大,也比不過中國龐大地表上兩、三百年的變化。那麼,我們需要多少種「角度」,才能勉強鉤勒出「近世中國興衰」的概貌呢?
YouTube 上面有一場演講「
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
」,很值得仔細聆聽,認真想想。它邀集了三個背景差異極大且各具代表性的華人學者,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各自「管窺」這個問題,也讓我警覺到這個問題還遠比我聆聽演講前所能想像的更複雜千百倍!
繼續閱讀...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第一本有聲書:⽣命是長期⽽持續的累積
這是我的第一本有聲書,預定六月一日開始在
博客來
、讀墨、台灣樂天和鏡好聽上架。
很難說這會不會是我最後的一本有聲書,有收藏癖的人也許要把握機會。
總覺得: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有聲書,尤其是那些必須拿在手上邊讀邊想的(譬如《崇高之美》、《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和《慾望的美學》)。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不一樣,它從第一版開始就是用「談心」和「爐邊夜話」的心情寫的,原本就是適合有聲書。底下是我為它寫的「有聲書序」。
繼續閱讀...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大國」的迷思
「大國的榮耀」抽象得有如幻覺,卻又實在得有如春藥,能激起很多人持久不退的慾望。譬如,普丁入侵烏克蘭,為的是恢復帝俄時代與蘇聯時代「俄羅斯的榮耀」。
「大國的榮耀」究竟是什麼?是「神聖而不可分割」的龐大國土?全球數一數二的核武數目?還是「強權即公理」的霸道、蠻橫與恣意橫行?
大國崛起有兩種結局:秦滅六國,證明了「暴政必亡」;唐朝的長安「近悅遠來」,憑仗的卻是「上國文化」。
有些「大國崛起」的模式是該「引以為戒」,有些是值得「引以為傲」。普丁顯然是沒想清楚。然而中國形形色色的各種「戰狼」們想清楚了沒有?
繼續閱讀...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風雨飄搖的歲月,擾攘難安的人心
從週五(4/29)到現在,我一再擱下寫書的事,上網查詢 Mariupol 鋼廠的人道救援進度。盡管今天找得到的消息都說原本的救援計畫已經被擱置了,總是無法死心。
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烏克蘭的濱海城市裡還有多少戰士、平民和兒童。有說「數百」,有說「上千」,也有說是
軍人2,000+平民1,000
。也沒有人知道俄國軍隊在這個濱海城市裡屠殺了多少戰俘和平民。
看著俄國在文學、音樂、繪畫、建築、芭蕾舞、電影、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傑出表現,很難不為他們讚嘆,甚至愛上這個民族。然而看著俄軍從 2/24 以來的各種殘忍行徑,我不禁一再懷疑起自己既往對俄國的情感是不是嚴重地以偏概全?
俄國到底是由一群怎樣的人構成的?
繼續閱讀...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從「烏克蘭拒絕德國總統訪問」說起
每件事情的發生總有些原因,新聞界的責任不只是報導已發生的事件,還應該報導它可能的原因,恪守「平衡報導」的專業倫理,提供讀者解讀該事件所需要的相關線索——而不是基於自己的政治立場或私人利益,蓄意誤導讀者。其中,新聞標題尤其具有引導性作用與指標性意義。
譬如,《德國之聲》的第一則報導標題是:「
德國總統的基輔訪問『不被需要』
」,第二則是「
德國總統基輔行的爭議引起德國內部的爭議
」。
《風傳媒》的標題
是:「德國總統想訪問基輔,哲連斯基竟然不歡迎!德媒:他推動『北溪二號』計畫,對俄羅斯太友好」。這比較接近事實,卻仍舊跟完整事實有一段可觀的距離。
而《中時》的專欄「品觀點」卻用了這樣的標題:「烏克蘭把同情變成道德綁架 德國總理不高興了」,似乎是要鼓動讀者對烏克蘭的不滿。這種煽動情緒的標題,很像對岸
五毛黨
和深藍談話節目的立場與風格。
什麼是較完整的事實呢?
繼續閱讀...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普丁的「有用的白癡們」(4/2 增一小節)
《時代雜誌》最近一期的封面標題是「歷史再現:普丁如何粉碎歐洲夢」。而歐盟外長
Josep Borrell
和 NATO 的第12任秘書長
Anders F. Rasmussen
則說: 2/24 是「歐洲的 wake-up call。」
問題是,歐洲現在是真的徹底嚇醒了?還是仍舊半睡半醒,隨時會再睡著?
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有些人至今未醒——而且是芝加哥大學的傑出教授,而不是普通人。
繼續閱讀...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集中營&Mariupol:德國政要與教宗做了什麼?
納粹把猶太人關在集中營裡,讓他們因苦役而亡或者用毒氣直接滅絕;這跟俄國把20⁺萬烏克蘭人用砲火封鎖在 Mariupol(馬力波)城裡,讓他們
因飢餓、疾病傳播以及缺乏醫療資源而死亡
,其殘忍程度相去有多遠?
德國人在納粹統治期間對猶太人的遭遇(下落)不聞不問,戰後才備受良心拷問:「我當時對猶太人的遭遇與納粹的罪行真的一無所知嗎?」「面對猶太人的遭遇與納粹的罪行,我當時到底做了什麼?什麼是我當時能做而沒去做的?」
天天面對著電視新聞上 Mariupol 慘絕人寰的悲苦境遇,德國政要們做了什麼?梵諦岡的教宗又做了什麼?他們真的沒有能力挽救(緩解)這些人的苦難?還是準備在未來面對良心的拷問?
繼續閱讀...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愛,自我與孤獨(3):羅素情史
婚姻讓人失望,許多人對於婚姻感到猶豫,徵兆之一是晚婚的趨勢明顯地上升。以美國為例,一九六◯年時,男性與女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分別是二十三歲與二十,到了二◯一八年卻變成是三十歲和二十八歲。其次是只要愛情,而不再信任婚姻的制度和誓言。二◯一八年的調查顯示:只有三七%的美國男人認為結婚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大事,認同此觀點的女性更是只有二四%。
盡管如此,不畏艱難而選擇結婚的人仍佔絕大多數。根據美國二◯一二年的統計,二十五歲以上的男性中有七十七%已婚或已結過婚,女性則為八十三%。到了二◯一八年,二十五歲至五十歲的成年人口中,已婚或曾經結過婚的人只有六十五%,然而其餘三十五%的人中有六成準備在未來結婚,真正不打算結婚的人只佔十四%左右。這十四%的人之中大部分還是希望有長期而穩定的情感伴侶,結果偏好單身的人只有五%左右。
繼續閱讀...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演講公告(3/9,成大):師生權責、學術霸凌與論文掛名
曾有好幾位研究生告訴我他(她)被指導教授如何剝削,並問我對策。老師剝削學生(超時工作而得不到充足休息、沒有正常休假日、與本身研究無關的無薪或低薪勞務、etc),以及學霸(學閥)欺壓(剝削)資淺教授的事件,都叫「學術霸凌」(academic bully)。
美國的研究顯示:學術界的霸凌事件太猖獗,發生機率甚至明顯高於其他工作場所。
Nature
甚至連續刊載過好幾篇專文
探討相關議題、規範與對策。
台灣學術界惡習之深與普遍更甚於美國,論文掛名的惡習甚至猖獗到反過來控訴國際學術期刊的規範「太嚴」,而堅持要採用國科會自訂的標準。
有鑑於此,我接受成大學術誠信講座的邀請,將於 3/9(三)下午14:10~16:10 去演講,講題「研究所師生權責與論文掛名之相關規範」。可以線上與現場聽講(
在此報名
)。
繼續閱讀...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我關心烏克蘭,有很多原因(2/28增最後一節)
從週五一大早開始到現在,我放下手中所有急待處理的事務,全天候在關心與觀察烏克蘭局勢的發展,並且很想去台北參加「挺烏克蘭」的活動。
在這一場戰爭裡,我們可以清楚看見21世紀的民主陣營願意花多大的代價去捍衛他們口中的核心價值(民主、人權、國家主權),以及可資利用的當代經濟、金融手段到底能有多大成效。
我還從烏克蘭人的作為體會到:「就算戰敗,也可以敗得有尊嚴、讓世人肅然起敬;或者不戰而降,讓世人輕蔑。」
過去三天烏克蘭不只是贏得舉世越來越多的敬意,也贏得越來越多的實質支持;而普丁的嘴臉則越來越令人厭惡、噁心、唾棄。普丁想要實現他蠻橫、霸道的黃粱美夢,似乎越來越困難,且代價越來越大。
局勢正在劇烈的逆轉:如果烏克蘭決心焦土抗戰,不只是戰事不會在大家預期的「四天以內」結束,烏克蘭甚至有機會成為第二個「帝國墳場」。
更重要的是,
我們或許正在進入一個「公理勝強權」的歷史轉折點
!
繼續閱讀...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愛,自我與孤獨(2):才女的另一段故事
在56歲時跟丈夫分居,這只是露西(Lucy Kellaway)「晚年」(熟年)故事的一半;在媒體界鬧得更沸沸揚揚的另一半,發生在次年。
就在她滿五十七歲的那年年底,她突然在專欄裡宣告:一年後她將辭去《金融時報》這個長達三十二年的專職,先接受一年的中學教師訓練,然後換軌去一個教師員額長期不足的中學當專任的菜鳥老師,面對一群學習成就嚴重偏低的孩子,教他們令人生畏的三角函數!
不只如此,她還高調地跟一位長期從事教育改革的女老師創立一個社會企業,旨在招募、培訓並支援高齡專業人士,讓他們長期轉任中小學教師,期望能藉此提升基礎教育的品質,改善教育資源不均的現象。
結果,應徵者有上千人,包括醫師、音樂家、企業高管、神父和一位大公司的總裁,其中許多人已經有可觀的社會成就和令人欣羨的美差;最後,其中有四十多位跟她年齡相近的人決定跟她一起換軌,開始接受一至兩年的基層教師培訓。
繼續閱讀...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愛,自我與孤獨(1):一個才女的故事
我們都嚮往愛情,渴望以具體的成就肯定自我,而不喜歡孤獨。然而許多人信心滿滿地跟相戀多年的伴侶結婚,卻不知不覺地失去愛情,甚至在各種現實壓力下失去自我,只剩下擺脫不掉的孤獨。
在這個講究男女平權的時代裡,我們希望女性與男性都可以在婚姻中保有完整的自我。然而要在一個婚姻裡容納兩個完整的自我,卻是傳統社會所無法想像(甚至斥為荒唐)的艱難挑戰。
自我實現不是單純而輕易的事:你必須認識自己的能力極限與內心深處的渴望,在現實世界裡找到適合發揮的角色,並且隨著瞬息萬變的世局調整自己的期待與作為,這是極端耗費心力又經常會遭遇到挫折的任務。
如果夫妻倆人都想要兼顧婚姻、家庭與自我實現,失敗的風險是極高的——尤其當我們沒有萬全的準備時。不只升斗小民如此,眾人眼中的精英亦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種僵局。
繼續閱讀...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Geertz 厚描」的曲解與訛傳
我很喜歡文化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的兩篇論文,一篇是 "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
另一篇是關於峇里島的鬥雞
。它們恰巧是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一書(1973)的第一章和最後一章,這個次序的安排應該不是偶然。
我喜歡它們,是因為它們細緻而深刻地刻畫了「
解讀文化現象有多困難
」,以及「文化研究」跟理工學問(以及數理邏輯)相去有多遠,同時又努力警告人類學家「
別再模仿任何一種實證科學(以及數理邏輯與分析哲學),文化研究本質上是在解讀極其陌生、晦澀(因而艱難)的文本,它迥異於生物學家的『客觀考察與研究』,離尋找物理定律與真理的數理邏輯更是遙遠
」。
然而連美國頂尖大學著名教授的解讀,都膚淺與曲解到讓我難以置信。至於
把「thick description」當作是 Geertz 用來進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手段)
,更是匪夷所思!
繼續閱讀...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愛,自我與孤獨(0):序言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持續地想為四十歲左右的文青們寫一本書,談人生的三件大事:婚姻(或不婚)、自我(在職場與家庭的夾縫中僅存的一點點自我)與孤獨(一個最貼近自我底層而難耐寂寞的心靈空間)。
基於很多原因,它一再被我改寫;也是基於很多原因,我終於決定停筆。未來我會將已經完成的一部分稿件在這部落格刊出,依舊是延續「初一、十五」各一篇的節奏。
這一篇算是序言,談談我的寫作動機,它肇始於一年多前的一場茶敘。
繼續閱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