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學生為何寫不好論文?

      從我動念想寫新書《論文完全求生手冊》那天開始,直到交出書稿為止,腦海裡一再浮現退休前的一個景象:
      一個同事在教師休息室裡抱著一杯咖啡踱步,邊看著窗外的成功湖邊一再嘆氣。我忍不住問:「很想跳下去,是不是?」他回答:「是啊!這些學生的論文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改!」
      每年一到改論文的季節,這樣的痛苦景象都會重複出現且持續到「口試季」結束。最後終於讓學生交出論文,通常不是因為論文已經可以見人,而是已經絕望地放棄叫學生修改了。
      學生寫不好論文,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論文」究竟是什麼:它該長什麼樣子(比較像記述文或議論文?可不可以有抒情的段落?可不可以像偵探小說那樣子地迂迴曲折,高潮迭起)?哪些東西可以(應該)寫進論文,哪些不可以(應該)寫進論文?怎樣算是「及格」的論文,怎樣算是「好」的論文?etc...
      絕大部分學生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全憑想像——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們有一種寫作的風格叫做「學術寫作」,它既不同於傳統的議論文(譬如歐陽修的〈縱囚論〉),更不同於兩岸學生在國文課、報章雜誌、課外書籍或網路論戰的各種文體格式。叫一群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學術寫作」的學生去寫論文,很像是叫一個從沒下過廚的研究生去參加「法式料理比賽」一樣地不可思議!
      不過,在我任教的那數十年裡,清華大學的學生就這樣地生產論文,並且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模仿著學長姐的碩士論文繼續寫下去,非常像是「問道於盲」地年年重複一樣的錯誤,甚至連參考文獻的出處錯誤都年年複製。
      
後來,為了寫作《論文完全求生手冊》,我找了很多相關的著作來參考,其中包括 Howard S. Becker 的書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1986)。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Becker 長年任教於美國的頂尖名校西北大學,竟然也抱怨學生不會寫論文,最後還為此出版了上述的書來教人如何寫論文。
      假如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 Howard S. Becker 都要抱怨,顯然「學生為何寫不好論文」不只是兩岸學生的通病,而是有更深刻而值得探究的問題根源。

沒看過豬走路——論文寫作、大一英文學術寫作課
      沒看過豬走路的人,頂多只認得超市和傳統市場的豬肉,而不會認得豬。所以,沒學過「論文寫作」的人,按理講就應該不知道論文該怎麼寫。
      雪菲爾大學「學術技能中心」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在念大學期間硬老師要求而寫的東西,不管是考試、專題報告、學位論文或其他的指定作業,都需要採取不同於其他寫作風格的組織、結構、論述和語言的應用模式。」這種特殊的寫作模式就叫「學術寫作」。而「學術寫作是一個複雜過程的一部分, 它包含發現、分析、評估資訊、訂定寫作計畫、論述的結構、潤稿、校對。」
      而劍橋大學的「現代與中世紀語言學術群」(Faculty of Modern and Medieval Languages)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學術寫作」有四種典型的特徵:(1)作者有能力經準的使用術語,並且用術語精準、凝練地表達複雜的思想,(2)作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觀察、評價一個主題,(3)陳述事實或轉述他人觀點時帶著批判性思考,對任何疑點會有所保留,不輕易同意自己或他人的主張,(4)發展或表述個人的主張時會充分考察其他人關於這個主題的見解、理念和證據。(前面提供的網頁裡還舉了相關的範例和說明,值得參考)
      這四個特質的核心,就是在閱讀他人著作時帶著批判性思考(critical reading),寫作時對自己的論述也帶著批判性思考(critical writing)。更簡潔而乾脆的說法是:「學術」一詞的核心就在於「批判性思考」——大學時期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一方面學習批判性思考(一般性的,與專業性的);研究所期間繼續發展更高階、專業的批判性思考,一邊發展創新與突破的能力(批判的積極目的是為了創新)。
      也就是說,「學術寫作」是一種學術圈慣用的寫作風格和能力,它不是修過「大一英文」的人就能自然學會的(兩者涉及不同的能力內涵),而且沒在大學裡學習過的人通常既不知道這種風格的存在,也不會去使用它。即便上過大學、研究所的人,也往往不知道為何要用這種古怪的風格去寫作。譬如,「知乎」網站上就有人說:「學術寫作」就是「让人读不懂」、「难读难懂」。
      既然如此,每一個大學是不是都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英國 Warwick 大學的一位博士後研究員針對這個議題發表了一份從全國回收的調查研究報告 "A Report on the Teaching of Academic Writing in UK Higher Education",它指出:90%(111位)的受訪者(絕大部分是大學教師,極小部分是助教和職員)認為有必要在大學裡教授「學術寫作」,而認為有成效的教導方式是:寫作中心的一對一教導(93%)、系上老師自己學會「教導寫作」(92%)、各系開授選修課(91%)、全校(不分科系)共同選修課(88%)、針對個別科系開授必修課(65%,35%反對)、全校(不分科系)共同必修課(44%,56%反對)。
      這份調查有三種可能的解讀:(1)「學術寫作」很重要,但只對「精英」(念研究所,或者大學畢業後有機會必須簡練而有效地表達複雜思想的人)重要,並非每一個大學生都必須要學(英國的大學也已經嚴重地普及化與「稀釋化」了)。(2)「學術寫作」只有願學的人才學得會,所以列為必修沒意義。(3)「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依所系與個人差異而不同,所以「一對一的輔導」最有效,老師改作業時嚴加把關並學會引導學生或者各系開選修在其次。
      曼徹斯特大學的語言中心是附屬於「School of Arts, Languages and Cultures」,她認認真真地規劃了10+8堂寫作課,前十堂教學術寫作的基本觀念和技巧,後八堂教學位論文寫作。劍橋大學的「國際學生學術能力與發展中心」(ADTIS)則利用開學前的暑假開授兩週的「An introduction to academic writing」,後續再另外開授兩週的暑期課程「Advanced Academic Writing」。
      英美大學基本上都有寫作中心,而且也都會提供跟「學術寫作」有關的指引(哈佛歷史系最認真,為大學部的高年級同學提供了一份 194頁的 "Handbook for Senior Thesis Writers in History"),甚至開授相關課程。
      然而這些課都不算學分,意味著英美頂尖大學的大學部學生應該要在高中時候就對「學術寫作」有過一定的基礎訓練(這是事實,下詳),其中較優秀的人只要繼續跟著正式的課程走,就可以發展出學校認可的「學術寫作」水準。
      這樣的想像(假設)吻合事實嗎?
      如果你只是想要「及格」,或許是夠了;如果你想要發展出碩士班以上的「學術寫作」能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柏克萊大學社會系的研究生才會去訪問老師的建議,再彙整研究生的心得,而編寫成長達 109頁的 "Writing for Sociology"。而Howard S. Becker 甚至為此寫了一整本書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 ——而且這本書還獲得社會科學界許多博士生和資淺研究人員(博士後)的讚許與歡迎
      至於台灣「頂尖大學」的頂尖學生們(大學部與研究所),他們對學術寫作認識夠嗎?

橘越淮為枳,畫虎不成反類犬
      在我找得到的各校官網資訊裡,似乎只有台灣大學的寫作中心把「學術寫作」一件嚴肅的事,甚至還有一門長達一個學期的「學術寫作」課
      清華大學(台灣)的寫作中心官網裡,我只找到一些零星的工作坊(每次兩小時),而且有些建議我自己看了忍不住搖頭。
      政治大學的寫作中心竟然把自己定位為中文寫作的延伸,似乎沒有警覺到「既然英美頂尖大學裡的學術寫作課不同於大一英文,台灣頂尖大學的學術寫作課也理應不同於大一國文」。甚至還有一堂關於論文寫作的演講,揭櫫的理念荒唐到讓我哭笑不得——演講者對於「學術研究」的理解遠遠不如大陸一個營利單位「PaperWord」在〈期刊好论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中所揭露的認識。
      至於北京大學,似乎也有只「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沙龙」,而沒有較完整(長達一個學期)的課程。
      看了這些資訊之後,我實在沒有胃口再去詳查其他台灣頂尖大學的官網和大陸「985」大學的官網!
      我相信,盡管台灣不乏全球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鮮少有台灣的大學教授認真去考察英美頂尖大學的學生是如何培養他們學術寫作能力的。
      就我所知,英國很多頂尖的高中就已經在教批判性思考與學術寫作,劍橋大學的考試中心甚至位高中生設計了一套 A-level(相當於大學入學能力測驗)的課程內容(見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AS and A Level Thinking Skills (9694)")。而且英國貴族學校的高中部教師往往清一色是劍橋與牛津畢業生,在批改學生作業與報告時就認真要求他們落實課堂教的批判性思考。此外,還有很多書在教學生從「critical reading」到「critical thinking」的技巧(例一)。
      而台灣呢?大學部的報告從來都是自由發揮,甚至天馬行空,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學生「學術寫作有一定的格式和品質要求」。這樣子培養出來的學生,當然本就不知道大一國文跟學術寫作之間的關係與差距!甚至連擁有國立大學副教授資格的人都還在演講裡嚴重地曲解「學術寫作」與「論文寫作」。
      無怪乎,劍橋的「academic writing」課程主要是針對「國際學生」,還有很多以「academic writing skill」為主要訴求的書都有意無意地以「國際學生」為目標讀者例一例二)。根據我的認識,這絕非歧視,而是英國(很可能含美國)體系的教育從高中起就已經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學術寫作」認知與能力;而非英語系國家(尤其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高中老師和教授們普遍地沒有警覺到「學術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能力,也沒有認真地在高中與大學階段教授、要求學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期望學生寫出「勉強看得過去的碩士論文」根本就是奢求。於是,學生交出碩士論文後去瘋狂地慶祝,不認真的教授從論文中擷取發表論文所需要的素材後跟博士生一起去發表論文,認真的教授每年都在「論文季」裡唉聲嘆氣。

最後幾句話
      從劍橋回來,我深深體會:我們的聰明程度不輸人,用功程度遠超過人,學習成效卻遠遠不如人,原因是「老師沒教,所以我們不知道要學」。
      後來,我跟系上提議要自己去開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的課,卻被否決。
      這些年來,我不時地為兩岸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感到難過: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人的天分被埋沒了,只因為他們的眼界沒有被打開,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學,因而不知道要學什麼;等到有機會出國,發現遠不如人,才悔恨浪費青春。
      最後,我終於決定要寫《論文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這本書。談談論文寫作為什麼值得學,以及如何學。
      「學術寫作」與「論文寫作」有什麼好學的(學什麼,有什麼用)?這篇文章已經又太長,這個話題就留給下一篇部落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