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給不想當「頂大罐頭」的學生(1):序言

      學習歷程檔案與自主學習的白老鼠們終於要進「頂大」了,其中有很多人會在四年後成為「頂大罐頭」:外面是貼金箔的招牌,裡面卻千篇一律,鮮少有個人特色,實質上跟第二輪大學沒太大差別,甚至還有些人比第二輪大學的頂尖學生遜色。還有些人敗北,吞下眼淚與屈辱,準備明年再來,以便比高中同學晚一年成為「頂大罐頭」。
      這荒謬至極的一切,為的是什麼?孰令致之?高中的錯?頂大的錯?教育部?學生?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錯了?
      很多人念過六年的頂大,拿著碩士學位進頂尖企業和「護國神山」,卻發現工作了二十年,最常用到的竟是高中三個寒暑假狂熱地自學的程式語言,而頂大六年所學中竟有超過95%始終不曾用過,甚至早已忘光。這一切又為的是什麼?是誰的錯?

窒息青春、教育的浪費 & 盲目的家長和學生
      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四者:培養現實世界的生活能力(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避免自己和家人遭受屈辱或鄙視),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與情感能力(跟人文、藝術、大自然和家人相處的能力),善進公民義務(分辨是非善惡,以及政治、社會與經濟制度的好壞得失,以選票促進政黨的「優勝劣敗」),以及培養扶助弱勢族群與階層的情懷與認知。
      可惜的是,許多人耗盡高中三年的青春,只為了考上頂大,甚至連吃喝玩樂的時間都不捨得浪費;頂大四年,除了吃喝玩樂之外,時間都奉獻給了成績(為的是搶碩士班直升與推甄的名額);碩士兩(三年)能混就混,不能混時就認命地當老師的廉價勞工,為教授拼升等和申請科技部計畫用的論文,以及替教授執行產學計畫。結果,費盡「3+4+2(3)」年最寶貴的青春,除了獲得現實生活的能力之外,其他能力鮮少長進(甚至一輩子都鮮少長進)。
      更冤枉的是,要取得中上的現實生活能力,其實只需要「適性發展」地按自己的需要去念完高中與大學(或許加碩士),再花一年去經濟部外貿協會培訓中心念個國企班或出國去念個管理碩士,或者花兩年時間到國外念個資料科學碩士,就很有機會找到一個收入還算寬裕(但不奢華)的職業。
      最令人扼腕的是,曾有一份調查顯示:台灣最常有自殺念頭的學生群恰是PR值最高的那一群。
      我常感慨,台灣學生為了盲目地「提前卡位搶金飯碗」而讓青春蒼白、失血,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如果因而懷疑起這樣的活能有什麼意義,更是荒謬的慘劇。
     認真質問,問題的根源似乎在於學生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哪些選擇,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而只能聽信各種「印度神童」或網路「大神」們的信口雌黃。 若是再追根究柢,家長對教育的無知,對人生視野的淺窄,以及對孩子滴水不透的「管教」模式,是導致學生各種病徵的深層病根。
      為了治這個病,我在2014年的聖誕夜出版了《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希望跟高中學生、老師與家長闡述「大學已無窄門,職場遠比你想像的更寬闊」的事實,其中內容包括魚與熊掌(現實與理想)的兩全之計,大學唸錯系與換跑道的各種方法,以及職場所看重的能力遠比成績的表現更多元等事實,希望高中生讀完以後可以「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我不想去重複那本書裡的話,這篇「序文」的後續內文獻給那些想要重考(念「高四」)的學生,至於打算要念「大一」的人,我以後再為他們寫幾篇文章。

高四:斜槓的「高中生+大學生」——喜劇的開始
      如果你可以擺脫「應屆畢業」和「比同學晚一年畢業」的心結,念高四就不是陰暗歲月的開始,而可以是回味無窮的「空檔年」(gap year)。
     有些人認定「既然比別人多花一年準備學測,就要比別人考上更熱門的學校和科系」。這種選擇很可能會淪為補習班裡「不見天光」的一整年。
      然而你可以有另一種選擇一部分時間在家溫習功課(不要去補習班),一部分時間去附近的大學聽課甚至正式選修部分課程台大相關規定在此,其他大學規範基本上一致,都是遵照教育部的規範)。
      走出「頂大罐頭」的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可以有什麼選擇,第二步才是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然而由大學各系學生主辦的寒暑假「XX營」不太可能讓高中生搞清楚各個科系究竟在學什麼,為什麼要學這些,未來可以用它們去做什麼。根本問題在於: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念完四年之後還是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要他們引導高中生去認識一個大學的科系,實在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其實,每一個著名大學的每一個科系都有專屬網頁在介紹該系的課程。譬如台大法律系的法學組的課程台大外文系就截然不同於政大法律系(基礎課程特色課程)和政大外文系)。這些文件一般高中生可能看不懂。但是你若有心,可以挑有興趣的課去旁聽一整個學期(最好是先向上課教授說明來意與動機,並徵求其同意,通常會獲得同意),這遠比只是去參加個寒暑假的「XX營」了解得更深入。
      如果你想「搏命演出」,真的去選修,不只可以(必須)參加考試,甚至還會拿到學校發的正式成績單。
      其實網路上的資源非常豐富,耶魯、哈佛、台大、上海復旦大學都有免費的「開放課程」。如果願意認真搜尋,甚至有家長陪同觀看、一起討論,「高四」不需要整天都在「自我懲罰」地K書,而可以放膽高飛,了無牽掛地探索大學裡的各種課程,藉此回答「我可以有什麼選擇」,以及「我想要的是什麼」。

高四:青春假期(gap year)
      我在劍橋期間,遇到過好多歐陸來的小女生。她們通常是高中剛畢業,通過考試取得大學入學資格,但是不確定自己要念什麼系,因此先花一年到英國;其中幾位是想研究英美文學,以便未來從事比較文學(文化)研究,或者在相關的政府、貿易部門工作,因而先來見識英國這個國家,看她喜不喜歡這個民族、社會、與文化。
      她們告訴我,德國與丹麥的高中生在正式念大學之前,經常會根據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先去銀行、汽車廠、科技公司打工,了解這些工作地點的工作內容、上班的甘苦,以及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有時候他們會在一年內換好幾個工作,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和所需的專長內容,再決定要念大學裡的哪個科系。
      對比下,我覺得清大的很多學生都很可憐。他們念XX系,通常是因為剛好被分發到這個系,只能「不知為何而戰」地煎熬四年。偶而碰到一個「我對這個系有興趣」的學生,深談之下原來根本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他想學的這個系不教,這個系要學的他根本沒興趣。敢於轉系的學生太少,通常是因為「不想比同學晚一年畢業」。
      我常懷疑:是誰把台灣的孩子給教得這們笨?寧可浪費六年去學自己不愛的功課,再浪費數十年在厭惡的工作崗位上;卻不願意花一年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學的,或者花一年去換軌道。
      有時候實在看不下,聽不下,我會問他們:「認為自己很可能會在65歲以前死掉的人舉手。」沒人。「那麼你麼為什麼寧可浪費未來45年的歲月,而捨不得花一年去探索自己?」
      沒有人回答,或許是因為沒有人心裡明白這荒唐的戲碼為何會年年上演,人人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