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陪伴大孩子們找方向,解焦慮的一本新書

        2012年的一份報告讓我極端震驚:調查前一周內曾有自殺念頭的大孩子超過15%,其中基測PR97以上的孩子自殺念頭比率最高──PR97已經可以考上建中、北一女和附中了,這群現行教育制度的「優勝者」應該是對人生充滿著希望與期待,為什麼卻反而壓力大到變成是厭世比例最高的一群?假如連這一群學生都變得厭世,其他孩子要如何度過他們的青春?
       高中與大學已經供應過剩,孩子的升學壓力反而越大。我們過去的教改是不是根本沒抓到問題的癥結?還是仍欠最後一哩而功敗垂成?到底學生的壓力根源在哪裡?怎樣才能讓他們「只需用功努力,而不需焦慮、厭世」?
我不相信「快樂學習、快樂長大」那一回子事──學習必須用心,才能克服學習過程必然會有的無聊或難關;成長就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一定是痛苦的、艱難的。但是,如果已經用心學習了,為什麼還不能安心長大,不能歡喜做自己?難道我們的職場與社會真的那麼狹隘嗎?
我很認真地去了解各種科系的出路與待遇,了解職場的現實,最後終於確定:問題出在我們大腦裡價值觀錯亂,以及不了解「職場的道路比大學更寬闊」這個事實。
 於是,我發願要寫一本書,讓高中生知道自己的未來有多麼寬闊,讓他們找到生涯規劃與免除焦慮的要領,讓他們可以「用心學習,安心長大,歡喜做自己」,而不需要自殺。
       這一本書終於可以開始在博客來預購,將會在12/24 的聖誕夜開始鋪書。

       書名是聯經出版社的主編想出來的,她讀完這本書,被書裡所提供的證據說服,而相信:職場沒有窄門,每一個人都可以適性發展,「用心學習,安心長大,歡喜做自己」。所以,她把人生想成是一個 (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長處去用心學習,而不需要再為成績不如人而焦慮,或者因為擔心考試失常而壓力大到想自殺。
       我所提供的證據主要有三個。

1)適性發展的現實基礎
       過去的職場只有擅長數理化的人才有機會「出人頭地」,贏得讓人尊敬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因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由於社會的富裕與服務業的多元化發展,使得服務業不再只是靠勞力和簡單的技術賺錢,而是靠文化與創意賺錢(像誠品、王品、吳寶春、樂沐創意料理的陳嵐舒);尤其是因為製造業的專利被跨國企業壟斷,因此服務業可以發揮創意的空間已經不下於製造業,甚至還有過之。在這樣的社會裡,終於實現了「行行出狀元」的社會理想;「適性發展」不但有了踏實的現實基礎,甚至是在競爭激烈下「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的制勝要訣。因此,擅長數理化的人可以往製造業去求發展,擅長EQ與同理心的人可以往服務業去發展。只要有一項特長,成績不如人一點都沒關係,只要不放棄自己,就會找到自己的舞台。

2)職場只管你的實力,不管你唸的是哪一個學校
       很多人迷信網路的錯誤傳言:職場用人只講學歷。其實,精確地說應該是:職場遴聘剛畢業的年輕人時往往只講學歷,畢業五年後他們只管你有什麼專業能力,而不管你是在哪裡學到的。職場看剛畢業的年輕人時只看學歷,不是因為學歷有用,而是因為大學生普遍地沒有個人特色,因此職場用人單位只能從學歷上去猜測應徵者的潛力。但是,對於畢業滿五年的人,他們只管你的實力。因此,即使你的學測不理想,只要大學時用心好好唸,畢業後不計較待遇低,繼續認真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遲早還是會有發揮的機會。

       事實勝於雄辯,底下是我整理的104人力銀行統計資料,顯示:即使是最講究專業背景和出身的各校電機系校友,輔大還是有15%校友月薪超過八萬,勝過57%交大校友(月薪低於八萬的)。此外,輔大校友當主管的比率是40%,超過交大校友(28%)。


3)任何人都可以去唸台大,拿到成績證明,而不需要考上台大
         台灣的教育制度千瘡百孔,到處值得詬病,但是卻有一個舉世罕見的優點:即使你考不上台灣大學,照樣可以去台大註冊,選課,跟台大學生一起考試,並且拿到修課成績單,證明你的實力不輸(或勝過)台大學生!

       這個制度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沒有一個大學可以拒絕想要唸書求學的人。它的名稱叫做「隨班附讀」,每一個大學的推廣部都有相關的選課規定。下圖就是台大的。
        如果你願意綜合利用「跨校隨班附讀」、「校內輔系、雙學位」,以及「碩士班換跑道」等管道,不但有非常多敗部復活的機會,而且也可以在選錯系之後用轉系、輔系、雙主修、研究所換跑道等方式逐漸移動到適合你興趣與能力的科系。
       因此,只要你不急躁,不短視,願意把人生看成「持續而不間斷的累積過程」,你就一定會累積出自己的一己之長與實力,並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舞台。

二、本書的目標讀者群 
        這是一本「築夢踏實」的書,我不給讀者灌迷湯,敘說感人熱淚而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或空想與妄想)。它談職場的現實,職場的發展趨勢,在這基礎上告訴讀者:職場遠比學校更開闊──學校只在乎妳的英數理化,職場卻會看中你任何的特長(不管是跟英數理化有關或無關);學測考好幾科,你必須樣樣不輸人太多,職場上卻可以憑單一特長就發光發熱。
        職場沒有窄門,升學競爭的壓力其實更多地是來自於對職場的多元性欠缺了解,以及大腦裡的價值觀尚未解嚴。所以這本書除了提供最新的職場資訊與分析,也提供了對既有生涯觀念的反省與提醒。
        其實,這本書適合高中生、大學生,以及對未來感到茫然的碩士生和職場新鮮人。我更希望高中的導師、輔導老師和生命教育老師可以花心思去閱讀這本書,甚至帶著班上學生共讀。

三、家長與老師對職場的了解越多,學生越有機會免除多餘的壓力與焦慮
        曾有一個高中邀我去演講,校長、教務長、家長會長和副會長都向我強調:這個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不附和主流,堅持適性發展」。我立即問他們:「你們認識幾種行業?假如你們對職場的現實不了解,卻莽撞地鼓勵孩子『適性發展』,會不會反而害他們未來失業?」校長、教務長和家長會副會長都心虛地不敢接下去,只有家長會長說:「我是會計師,接觸過許多行業,確知今天的職場非常開闊,絕對大到足以讓絕大多數孩子一展長才。」
        孩子不敢做自己,不敢適性發展,害怕失敗,主要原因是家長和高中老師還停留在我們年輕時候的社會觀念:社會很現實,只有擅長英數理化的人才會在社會上出頭。
        社會與職場早就遠比許多老師、家長的了解更開闊,但是老師和家長對社會與職場的了解還停留在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時代,根本沒有警覺到這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與時代」。這個資訊落差,是當今教改最重要的死角,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壓力來源。

四、本書的架構內容
序:用心學習,安心長大,快樂做自己
第一部:生涯發展的陷阱與智慧
1、棋錯一著,白走十年冤枉路?
2、人生是複選題,不是單選題
3、假如我當年選了另一個跑道
4、十二年國教爭什麼?
5、安頓失常與無常的恐懼
6、輕重、先後與取捨 
7、飛蛾撲火的面子問題
8、後悔是最無聊的事

第二部:職場丕變,顛覆傳統生涯觀念
9、你需要全新的職場概念
10、I型、T型與π型人的迷思
11、你怎麼知道該選什麼?
12、搭起書本與世界的橋梁
13、職場沒有窄門
14、我要念冷門科系
15、成績單上看不見的才華
16、為什麼要上大學?
17、用心學習,安心長大

第三部:怎樣活,才能多一點自我
18、外在的成就與真實的自我
19、悅納自己與逃避自我
20、人生更美好的可能

結語:教育失能與自力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