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希望在未來,不在過去

       有人說台灣的工作機會在消失,有人說台灣新的工作機會一直在冒出來。都對──如果你一直在看過去的熱門產業,台灣的機會正在消失;如果你願意去探索台灣未來的機會,新的工作正在誕生。
       科學園區的兩兆雙星已經變成「大到不能倒」的五大慘業,網路上紛傳新興國家有三十億人口要來搶台灣人的工作。但是,你也別忘了:新興國家有數億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全新的市場機會。馬雲要台灣人去大陸創業,卻很少人告訴年輕人:中南半島的經濟要衝掌握在華僑手裡,而華僑中有一半是台灣過去的僑生(他們還很懷念台灣的美好),另一半雖是留英歸來,卻是那些僑生的好朋友,這些華僑都是台灣的「革命之母」;此外,來台的外勞有很高比例是敢跨海冒險而又聰明的「資本家種子」。善用這兩大人脈以及台灣在東南亞地區的形象,我們有機會建立起中南半島的(二級)品牌市場,以及通往伊斯蘭世界的商機和品牌。還有,我們的農耕隊過去在中東建立的美好形象,不也是建立台灣品牌形象的良好礎石,以及等待收割的國家資源?
       有人跟我辯駁:台灣過去建立自有品牌的努力都失敗了,才會走上代工與「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交貨」(本質上還是為歐美代工)這一條路。這些人還活在過去!
       過去我們的市場在歐美,歐美世界不在乎我們的品牌;目前全球經濟成長有80%靠新興國家(大陸佔去50%),我們建立品牌的機會在新興國家,而不是歐美。
       台灣的希望在以前沒走過的路:全世界都面臨「勞動力供應過剩,成熟技術供應過剩」的窘境,老的路人太多,太擠。
       但是,全世界都在尋找未來的產業,只有台灣還在夢想要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全世界都在年輕人的點子裡篩選未來的創意,只有台灣的企業大老們不曾厭倦地在表演「第二次接班」、「第N次接班」的「退而不休」、「退而復出」、「打死不退」的戲碼。
       媒體問張忠謀:「你是否願意出來當『年輕人創業的導師』?」台灣之所以會有今天的困境,就是拜「代工產業」之賜;「代工」正是「謀殺創意的元兇」,要「台灣代工產業教父」去敎年輕人創新與創業,是不是請鬼捉藥單?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靠著政府補貼而起家,靠工研院培養出第一批人才和技術,又適逢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因為到處污染而被美國環保團體追殺到無處可歸,所以才會適時接收到美國不要的「高科技」產業;然後,靠著園區的免稅和補貼降低成本,靠製造環境污染來降低成本(排放未經妥善處理的廢水),靠台電的電價補貼來降低成本,靠侵占原始股東的資產和詐欺小股東(股票分紅)來賺錢,etc。台灣的企業家賺的是「easy money」,憑的不是硬底子功夫、真本事。這樣培養出來的企業和企業家,拿什麼在國際上跟那些靠實力起家的企業家拼搏?
       問得更坦白點:台灣百大企業裡,有幾家是憑硬功夫在賺外國人的錢?有幾家是憑官商勾結在賺國人的錢(政府補貼、政府租稅減免、比韓國人少一半的薪資,etc)?
       政府的產業政策在活在過去:大陸的能源自給率 80%,馬來西亞的能源自給率126%,台灣的能源自給率只有 0.6%,而馬政府卻還想要繼續靠能源價格補貼去撐持四高一低的產業(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工時,低工資)。這不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的自找死路嗎?
       過去的路走不通了,新的路在哪裡呢。
       一早在信箱裡看到一篇文章「馬雲擬成立基金   助台灣年輕人赴陸創業」,Google 一下,台灣上空似乎正在狂吹「馬雲旋風」。馬雲真的會是台灣年輕人未來的唯一希望?
       馬雲用的蔡崇信是台灣的人才,如果你離開台灣,到處可以看見傑出的台灣人才;只要一回到台灣,即使頂尖大學的頂尖博士,也立即困死在一灘死水裡。台灣缺的不是人才。
       台灣缺的不是錢,不是人才,而是新的企業領導人,看世界的新角度,全新的視野。
       年輕人的希望在未來,只不過我們卻一直緊跟著把我們帶進死巷子的老人們──與其怨老人不放權,不如問自己為什麼不敢告別老人企業,去他們看不到的地方闖蕩,尋找自己的未來?
       台灣需要的是敢離開老人,冒險犯難,闖蕩江湖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