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學術討論與辯論

       清大通識中心邀我跟某位清大核工系的教授同台「談」核四時,我回絕了。理由有兩個:(1)我不願意在核四議題上跟這位教授「對話」,(2)我不願意在清大談核四。不過,我願意用「學術討論」的方式跟任何人在任何地點談核四議題,所以 4/24 那天我在核工館跟兩位擁核的學者談很久,台電副總帶人來找我談的時候我也毫不猶疑地答應並且談到他非離開不可的時候。
       我的原則是否自我矛盾?沒有。關鍵問題在於:我願意參予「學術討論」,但是我不願意參予「辯論」。我不知道台灣的學術界有多少人認真分辨過「學術討論」與「辯論」根本差異,因此我很擔心一場原該是「學術討論」的對話從一開始就淪為毫無意義的「辯論」,甚至於「狡辯」或沒風度的攻訐。

       「學術討論」的根本精神在於:沒有預設的立場,參與對話的兩造(或多造)都只在乎完整的事實,想要一起找出完整的事實,而不在乎個人的輸贏,所以是站在一起,立場一致的協力過程;「辯論」是有預設的立場,在乎的是輸贏而不是完整的事實,所以達不到溝通的效果,等而下之者甚至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攻訐、污辱、亂扣帽子。「學術討論」對參與對話的所有人和聽眾都有益(長知識兼長智慧),「辯論」無助於溝通,不一定能增進知識或長智慧,等而下之者根本是浪費時間的無聊遊戲。

       我在思考核四議題時,是以事實為基礎,而沒有不變預設立場。我目前反核四,那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所蒐集的事實讓我毫不猶疑地選擇不要核四。但是這不影響我繼續去了解相關事實的意願,所以我還繼續去了解對核電有利與不利的兩面消息。而且,即使我從醫療團體的文件知道 WHO 跟 IAEA 簽署過「WHA 12-40」協議而使她的立場被質疑譬如這個網頁裡的論述),我還是在閱讀大量相關文獻之後選擇相信 WHO 對福島事件傷亡人數的評估。
       清大原科院的師生有很多種人,擁核與反核的人都有,但是有一批極端份子(師生都有),用很激烈的手段在抨擊反核的人,而根本不願意看到事實的全部(the whole truth),只願意看到跟自己立場一致的論述(不見得都是事實)。面對這樣的校園,有意義的學術討論是很難被期待的。
       此外,被推舉出來跟我對話的人表面上掛的頭銜是「清大核工所教授」,實際上他又是台電董事。這樣一個身分特殊的人,有辦法在核四議題上用中立的立場去進行學術討論嗎?我無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