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期的文章也介紹了韓國的農業改革經驗中值得借鏡的新村運動和韓國農協,以及韓國驚人的農業與農村發展。但是這些始於1970年代的努力所累積之成果,近年卻飽受WTO的威脅。本文將繼續介紹加入WTO對韓國農業與農村的衝擊,韓國政府的對策,以及工業界為了再度搶救韓國農業與農村而發起的「一村一社」運動。最後是對台灣企業、媒體,以及社會輿論領袖的呼籲。
壹、加入世貿對韓國農業與農村的衝擊
2005年12月在香港WTO會場外韓國農民演出極為感人的大型抗議活動,這是由韓國農協與韓國婦女農民協會主導的。這兩個組織在致香港市民的信中提到:「在世貿成立的這十年間,韓國農業受到令人悲痛的對待。自從1994年世貿烏拉圭回合談判,大量進口農產品的流入,令到我們國內農產品的生產嚴重下滑。而農民的收入與農產品產量一同直線下降,農民傳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因此,韓國青年不斷離開農村,現在已再沒有人留下去保存韓國的務農傳統。」
韓國的農業跟台灣很相似,農民戶均耕地為1.36公頃 ,稻米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31%,且所佔用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55%。其次是蔬菜,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9%,產值占農業產值的22%。再來是水果,種植面積幾乎達到可耕地面積的9%,產值占農業產值的11%以上。由於土地經營面積小,農業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再加上隨著工業化,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都大幅上升,以致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2.85倍。因此需要靠農協的組織、政府的補助與進口限制,以及社會的支持來維繫。
韓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不遺餘力,光農業補貼就佔全國生產毛額的4.7%,居全球之冠;從政府對農民收入的支持比例看,韓國為63%,美國為20%、歐盟為34%、日本為58%。由此可見韓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是韓國農業不可或缺的支撐力,而這卻正是WTO所強力反對的。
貳、韓國政府的對策
韓國政府認識到:想要在WTO的架構下追求農業的永續,必要設法擴大農民的經營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因此,他們以政策鼓勵農地轉讓到專業農戶手中,把小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民結構改變為平均經營達到6公頃 的專業農戶。此外每年培養1000名創業農民,並將災害保險的投保範圍擴大到水稻和蔬菜。
其次,韓國政府企圖使農民的非農業收入比重由目前的54%提高到67%。具體政策包括:(1)積極促進農村工業化,鼓勵農村展食品加工業,對使用當地原料就地生產的農村企業提供優惠,並開發農村工業區;(2)促進發展旅遊業:指定小城鎮周圍區域為農牧漁業產業區,供其自由使用。
在改善產銷體系方面,韓國政府至少有四個具體措施:(1)由政府出資補貼,透過農協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農產品綜合處理場所,對農產品進行篩選、分級、包裝後,直接銷售給批發商、超市和出口國外等。(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政府對批發市場建設資金的投入比重達到70%,同時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引入隨時買賣交易制度。(3)建設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和農協交易市場,保證銷售渠道的暢通。(4)改良型保價收購:年初農協與農戶約定農產品收購數量和價格,引導農民按計劃經營;在農業生產經營周期內按約定的數量和價格向農戶支付40%的預付金;在收穫期,當市場價格低於農協約定的價格時,農戶可按既有約定把產品賣給農協;當市場價格高於約定價時,農民可把產品賣給他人。
這些政策的總目標很具體:使農民的人均收入在2013年達到或超過城市居民。為實現這些目標,韓國政府計畫從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裏,共投入119萬億韓元(約合1190億美元)的農業振興資金,以支援面臨市場開放的韓國農業。
參、韓國企業的支持 ――「一村一社」運動
韓國繼「新村運動」後,又於2004年開始推行「一村一社」運動,即城裏的公司企業(即韓文的「會社」)自願與鄉村建立合作交流關係,進行「一幫一」的支援。這是韓國企業界團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農協中央會以及《文化日報》社共同發起的。在三星、現代、韓國電力、韓國通訊、浦項鋼鐵等大型企業帶頭下,僅僅10個月就有超過3000家的企業和團體參與,甚至是長期與「三農」無關的外交部、警政署、國防部也都參與進來。到今年年底,將有15,000個村莊與城市各單位結成對子,佔韓國38,000個行政村的40%左右。
「一社一村」運動形式多樣,其一是為農產品開闢銷路,包括:(1)直接下鄉採購,譬如韓國最頂級的新羅飯店定期從受援農村購買農產品,平均每週達250多萬韓元(1美元約合1050韓元);(2)開設賣場直銷,譬如漢城市允許農民在居民公寓社區設立定期小市場,有的企業機關團體則設立內部銷售點,既為農民擴大了銷路,又方便了居民和職工;(3)契約種植定購,一些企業和團體與受援農村簽訂有機肥種植稻米和無污染綠色蔬菜種植合同,按合同收購,保證了農產品有穩定銷路。
其次是發展農村體驗觀光。各企業、團體組織員工到農村進行農活和農村生活體驗,既有採摘蔬菜、水果、插秧、收割等農活,也有手工磨豆腐,做打糕、泡菜、豆瓣醬等家庭活計。農民們的農活有了幫手,企業員工和家屬來農村居住、吃農家飯和購買農產品又能給他們增加收入。對城裏人來說,週末休閒、體驗觀察也有了好去處。據韓國農林部統計,像這樣可以進行體驗觀光、並已同企業、團體結成了支援夥伴的農漁村已達110個。
其三是多方進行直接支援。有的企業在插秧、收割等農忙期,組織員工下到田間,緩解了農村勞動力不足。有的企業直接參與農村種子改良等農業技術開發,支援農民搞科技務農。有的企業則向受援農村提供電腦、電視機,幫助農民建設「資訊化村」。還有的企業、團體則派出醫療人員下鄉進行「義務診療」,或向農村提供圖書,在農村組織文藝演出,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此外,還有些企業發動志願者到農村開展各種服務,籌集資金引進技術,幫助農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等。
目前三星所屬30家公司已與195個村莊建立了姊妹關系,僅去年支助農村資金就達46億韓元。這些錢不是膚淺地擺闊或購買企業的慈善形象,而是要用來積極解決問題。譬如,三星的一個子公司在與他的姊妹村締結正式關係之前,工廠對村民的需求進行了詳細了解,並在此基礎上雙方確定了「一村一社」運動的主要內容:農忙時節,工廠派出志願者和村民一起搶種搶收;工廠職工食堂優先收購藍精靈村的大米、冬菇等各種農產品;企業定期組織員工和家屬到村裏開展旅遊休閒,體驗農村生活;工廠青年員工幫助藍精靈村用好已有的網站,在網上推銷產品和旅遊專案;根據當地蘑菇生產旺季時經常出現產品積壓的問題,開展蘑菇食品研發工作;每個月至少派出250名青年志願者,到藍精靈村進行9次志願服務活動。
在「一社一村」運動中,不僅三星的員工熱情高漲,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都帶頭參與,每位首席執行官每年至少參加3至4次助農活動。三星康寧精密玻璃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從種植到收割都親自參加勞動;他還聘請專家給農民講課,幫助他們開發玉米食品和開拓銷售渠道。他為村民買了一輛大巴車,解決了村民們的交通問題又在這個村子裏舉辦公司的活動,把錢花在當地。在這位首席執行官的帶領下,一年內,這個公司的員工到這個村莊助農達到1.7萬人次。
韓國社會所以願意如此積極地支持農業與農村的永續,是因為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儘管農業在韓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不高,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不大,但是農村經濟如果受到削弱,城鄉差距如果過大,將成為韓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嚴重障礙,也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為此,應該發動城市各界力量,關注農村,關心農村,構建城鄉的互助互補機制,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
肆、結語
看到韓國農民2005年在香港的感人演出,筆者對韓國農業與農民組織原本一無所知,但第一個直覺就是:韓國農民一定有完全自主的堅強農民組織。事後追查,才發現背後主導者的韓國農協。
以目前台灣農村的現況而言,想要讓少數農民致富並不難,根本不需要政府或社會的介入。
但是,要讓整個農村能永續,首先就必須要有堅強的自主性農民組織。尤其在WTO架構下,自主性農民組織能做許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日本與韓國農協在對抗WTO的過程發揮了政府無法扮演的角色:(1)積極監督談判過程並在場外抗議,作為政府在場內談判、抵抗市場開放的籌碼;(2)以民間團體組織的角色建立各種非關稅障礙(譬如壟斷國內產銷管道等),讓WTO無法可管(WTO只能管政府,卻管不了民間團體;所以德國屠宰工會自己建立屠宰認證,WTO管不了);(3)積極找進口農產品的各種麻煩,發佈不利於進口農產品的各種消息,並且進行國內的消費者教育(譬如「身土不二」)。
其次是企業與城市居民的支持。假如台灣的企業都能各自認購一個村落的農產品(或數個公司共同認購),簽定長期契約,則一方面可以獲得較安全的農產品(只要農產品賣得出去,農民樂於少用農藥),另一方面可以獲得較低的供貨價格。台灣產地價與零售價差一倍,如果直銷所省的成本中50%用來維護這個結盟關係,50%回饋農民,這將使農民的獲益率大大地提高。因為許多農產品的產地價都接近或低於成本價,因此這50%的回饋將使農業的獲益率從接近0%提高到售價的50%,對農業的激勵作用可想而知。
台灣的科學園區不僅是加入WTO的最大獲益者,也是政府長期以各種政策支持、補助的對象。但是,過去只經常聽說園區的尾牙宴如何亂花錢,卻鮮少聽說園區以具體的行動關心過這個長期給他們好處的社會。
標榜愛台灣的奇美,能否不讓三星獨美於前,用具體的行動來帶頭回饋台灣的農業與農村?自由時報與民視是否願意媲美韓國的文化日報,作為台灣版「一社一村」的第二個推手?而一向以「愛台灣」自居的李遠哲和黃武雄願不願意遠離齷齪的政治圈,以「農業大使」自居,腳踏實地地推動台灣的「身土不二」?
假如這些人願意把他們長期標榜的「愛台灣」付諸行動,台灣的農業與農村當然可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