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韓國、FTA與未經深思的想像

       《天下雜誌》算是比較認真而不那麼「努力賺錢」的雜誌,甚至也許是最後一個保留「文化人辦雜誌」的理念的雜誌,不過她最近的一篇文章還是讓我忍不住想認真地批評。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自由貿易的美麗與殘酷〉,由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副總編陳一姍和記者辜樹仁執筆,談 FTA 對韓國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當國內政府、財經專家、報紙、電視、雜誌都一窩風地吹捧韓國 FTA 有多神的時候,《天下雜誌》願意去報導 FTA 的負面影響,以及促成「韓國崛起」的其他可能因素,這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這篇文章還是隱含許多「未經檢証」的陳述和因果關係的任意附會,需要嚴肅地加以釐清。我先摘述這篇文章的重點,再來談該文中隱藏的重大問題(迷思)。

       這篇文章的開始是「第一幕 承認吧!韓國真的是 FTA 贏家」,重點在吹捧 FTA 帶給韓國的潛在利益:「這些協議讓韓國三九%的進出口貿易免關稅,遠高於台灣的九%。」「因為韓國的產品幾乎已經可以零關稅,像在國內一樣販賣的國家,GDP總合就佔了世界的五七.三%。」「十年來,韓國貿易量惡狠狠地甩開台灣。韓國去年出口高達五五九六億美元,是十年前二.二倍,遠高於台灣。」這些敘述都隱含著「FTA 是韓國贏過台灣的關鍵因素」,但是這樣浪漫的想像真的是可以在實證上加以確認的嗎?還是說,它只不過是在用一堆具體的數字去附會一套經濟學界從未經實証研究確認的「假說」?
       這一節的末尾確實有報導出質疑者的觀點,它引述公民團體聯盟「TPP FTA 對應泛國民對策委員會」的政策組長朱帝俊:「把出口增加全說是 FTA 的功勞,是政府的廢話」,「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點出邏輯謬誤。以美韓 FTA 生效為例,出口成長最多的,一是半導體,二是汽車。半導體原本就零關稅,至於汽車,美國對韓國汽車根本還沒開始降稅。」
        這篇文章用這個反駁與質疑開啟了下一節「第二幕  等一等,韓國出口競爭力,不只靠免關稅」。這一節先是引述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報告說:「韓國FTA實證結果顯示,自由貿易協定對於韓國出口新興市場最有幫助,但對於歐盟或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市場,則尚無定論。」另一方面,它也引述韓國國際貿易專家金日東的不同意見:「三星、現代、LG等等韓國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才是韓國出口提振的主因。」
       「第四幕  FTA退燒,強勢朴槿惠上場」在講韓國已經完成 FTA 的課題,目前最積極推動的是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均衡發展,並且說出韓國人羨慕台灣大小企業在經濟上有相對接近的發展機會。「第五幕  貧富兩極,極端厭惡財閥的社會」講出「韓國三十大財閥總營業額高達GDP82%」,「非典就業高達33%,且薪資只有正職的 55%」這些駭人的事實。第六幕介紹首都首爾附近的貧民窟九龍村,並帶出朱帝俊代表一五○個公民團體的憤怒:「FTA 是新自由主義的極大化,為了一%,要犧牲九九%國民的利益」,「大多數人民的確對自由貿易存有幻想,但十年來,實際的生活卻更辛苦。」
       結尾,作者終於用批判性的眼光說出教科書與現實世界的落差:「經濟學教科書裡,假設在贏家通吃的世界,人人都可以自由轉換到贏家行業,農民、縫紉女工可以進半導體、汽車廠工作。所以,自由貿易下,不會有失業問題,資源可以最有效使用。但現實生活裡,紡織工廠的失業女工無法進入無塵室,失去的焦躁、碰壁的絕望、比較的嫉妒,都是椎心之痛與人性的試煉。」
       這篇文章幾乎面面俱到了,遠比各種雜誌都更有深度與批判性。但是,如果台灣要更進步,雜誌的品質就必須更提升。因為,雜誌就是意識形態的製造者與傳播者,雜誌的高度支撐著民主的深度與高度。
        所以,我還是要質問幾個可能會誤導讀者的大問題。

一、看得到就吃得到嗎?
       「因為韓國的產品幾乎已經可以零關稅,像在國內一樣販賣的國家,GDP總合就佔了世界的五七.三%。」這句話真的很容易讓讀者有誇大的非非之想,而誤以為「韓國的產品幾乎零關稅的市場 GDP 總合就佔了世界的五七.三%。」問題是:什麼叫做「幾乎零關稅」?在上述國家中可以對韓國給予「幾乎零關稅」的項目有多少,佔這些國家GDP的幾成?如果不去釐清這些定義,我們也可以仿照作者的構句而說:「台灣的產品幾乎已經可以零關稅,像在國內一樣販賣的國家,GDP總合就超過世界的五七.三%。」──因為,台灣已經對 WTO 所有會員國都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且WTO 會員國也都必須對會員國承諾一部分貨品為零關稅,因此WTO所有會員國對台灣而言都是「產品幾乎已經可以零關稅,像在國內一樣販賣的國家」。
       其次,就算韓國因為 FTA 而額外多爭取到了一些免關稅的進出口項目(韓國39% vs 台灣 9%),這些項目原來在 WTO的最惠國待遇的關稅裡很可能早就已經低到「幾乎是零」,因而最誇張的事實有可能是「39%免關稅」vs9%免關稅 + 30% 平均關稅為 0.1%」,以致於 FTA 對貿易成本的降低只有不到 0.1%的額外貢獻(i.e., 主要貢獻來自於 WTO 最惠國待遇)。
       
二、出口擴張就等於 GDP 成長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裡充滿爭議與不確定性。 譬如,陳仕偉和蘇家偉在〈出口、進口與經濟成長的因果關係〉一文中用實證研究去檢測「出口引導經濟成長」的假說,結果顯示:台灣的數據在短期趨勢上不支持這個假說,但長期趨勢上支持這個假說;韓國的數據剛好相反,在短期趨勢上支持這個假說,但長期趨勢上不支持這個假說;新加坡的數據在短期趨勢與長期趨勢上都不支持這個假說。由此可見,出口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隨著國情與時間(經濟體特質的轉變)而異,而不必然對 GDP 有「有感」的正面影響。

三、用 FTA 降低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就能刺激經濟成長嗎?
        這個問題在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裡又是充滿爭議與不確定性的。首先,Robert E. Baldwin 在他的論文 "Openness and Growth: What's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裡檢視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過去許多相關研究都把「經濟開放」(openness)詮釋成複雜的配套措施,包括利率自由化,降低政府赤字、增加國內企業競爭力、控制通膨等,因此不能用這些研究來支持或否定 FTA 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至於確實是針對「降低關稅與政府政策所造成的非關稅障礙」所做的實證研究,嚴格來講只有一個 Rodriguez and Rodrik,而其研究結果顯示 FTA GDP 的成長貢獻是不顯著,因而不足以支持「FTA 能刺激GDP成長」這個假說。
       此外,讀 Robert E. Baldwin 的論文或其他關於「經濟開放對GDP的影響」的論文時要小心另外一件事:即使是把影響因素聚焦在「降低關稅與政府政策所造成的非關稅障礙」的研究,他們的統計資料很可能是合併了「WTO 效應」與「FTA 效應」的,而且主要的影響來源很可能是「WTO 效應」,而非「FTA 效應」。原因是:WTO 效應主要是移除明顯不合理的高關稅與障礙,因此有機會促成「利大於弊」,但是 FTA 的效應往往是在移除爭議性較大的管制或保護,因此潛在利益下降而潛在弊端上升,以至於總結果有可能會是「弊大於利」。(參見我寫的〈自由貿易對誰好? 

       其次,Tran Van Hoa 的論文 "The Gain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Substantive Evidence for an Australia-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 用實證資料檢視韓國與澳洲簽署 FTAAKFTA)後的具體影響,他發現 AKFTA 雖然提昇了韓國的貿易總額,但是對韓國的 GDP 成長卻是負面的貢獻。他另一篇論文 "Australia-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 Substantive Causal Empir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的結論則是:韓澳 FTAAKFTA)對韓國的 GDP 有強烈的負面影響!

        另外一份研究是韓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KIEP)兩位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 "Trade Structure, FTA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to East Asia",他們的主要結論是:(1FTA對全球經濟成長有明顯(strong)的正面影響,(2)但是FTA 對亞洲經濟成長的影響很弱(weak),(3)出口過分集中對經濟有負面影響。
       解讀上面這一份報告要小心。韓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是官方出資的研究機構,可以想像到他們不敢講對政府政策不利的話。其次,這份研究的統計數據涵蓋年份是 1991-2001 66國資料,這期間全球跨國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主要是根據 WTO 的規範,FTA 對全球貿易的影響還很小,因此他們的第一個結論應該改為「WTO對全球經濟成長有明顯(strong)的正面影響」。(彭註:2001年開始 WTO的杜哈回合談判,但屢遭困難而無法推動進一步的關稅減讓和非關稅障礙移除,後來 FTA 才開始真正地盛行起來。以較具影響力的北美貿易協定而言,它在1994開始生效,分十五年逐步進行各種減讓,因此其效益主要是在 2001年之後才會比較明顯地被看到)。
       最後,但或許更重要的,是第三個結論:出口過分集中會對 GDP 成長有負面的作用。而台灣現在正在面對卻正是出口已經過度集中於大陸,卻還想要進一步強化台灣對大陸的經貿倚賴!

四、貿易自由化與財團化的因果關係有待進一步釐清
        作者所描述的現象成因其實非常複雜,但是行文中不加以仔細分辨,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問題都是 FTA WTO 所引起的。事實很可能事件的因果剛好跟作者的描述(或理解)相反:財富集中可能不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反而是貿易自由化的原因!
        韓國在二次戰後為了扶助本土企業而用特許的方式培養了特大財團,而造成韓國的財富集中現象。這些財團原來無心在全球競爭,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才開始覺悟而致力於技術升級與自立品牌(這轉變過程應該有複雜的政治因素和制度變革,但是我沒研究過,其實很值得媒體深入訪談與報導)。韓國在加入 WTO 之前本來就有很堅強的全國農協與工會組織,使得大財團必須將財富跟工農合理分配;也許(我還不確定)是後來在歷次 WTO 會談中財團藉貿易自由化來擴大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工農的利益。
        因此,事實有可能是:財團的財富大到足以買通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足以不顧 WTO FTA 對國內各中小企業與工農的傷害,才是韓國 FTA 可以大幅簽訂的背後原因。

        如果事實如上述揣測,那麼文章裡的標題應該改為「第一幕 承認吧!韓國大財團真的是 FTA 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