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經濟學界將永遠爭論不休?

       法律專業的人總是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法律的基本素養,才能保護自己。」我同意,但一直沒認真去奉行這個勸言。我倒是有一個類似的建議:每個人都要有經濟學的基本素養,才能免於「既被財團壓榨,又被政府欺騙和恫嚇,最後卻自以為這是必要之惡。」
       因此,我常建議大學生要盡量去選修或旁聽個經與總經。不過,有時候我還是難免會疑惑:修完六個學分的經濟學之後,是會更懂得分辨財經評論的合理性,還是會被完美的理論迷惑而看不到理論與現實間的落差,因而更加而難以自拔地深陷到經濟學既有的意識型態裡?於是,我又不禁這麼想:了解到「經學界存在著多元且甚至對立的觀點」,以及這些對立為何會存在,甚至永遠存在,這或許是更有必要的公民素養。


       如果你去認真地讀台大四人幫寫的《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可能會跟我每次讀它時的感覺一樣:忍不住被它條理之清晰,行文之流暢,以及理論體系的簡要、周延所折服;而作者對學術與社會公共福祉的關切與熱情,立場的公允中立,更讓我感動。
       另一方面,我偶然機會讀到許嘉棟在 2009 年的一篇演講稿,其中預測:「次級房貸的問題,依早上劉校長以及其他專家的共同看法,在歐美各國的努力之下,其對國際景氣的衝擊應該慢慢在年底就會過去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短期的問題。」「我預期台灣過去經濟表現不是很好的地方,都可以彌補回來,經濟成長率、股市應該會補上來,連台幣都可能會補升值。」兩項預測都嚴重違背事實──儘管許嘉棟是四人中專長國際貿易與金融理論,同時決策經驗最豐富的。我忍不住問:「怎麼會差這麼多?」
       「經濟學是科學嗎?」大概自有經濟學以來這個問題從來沒停止過。曾擔任過牛津大學經濟系主任的 David F. Hendry 1980 年時寫了論文 "Econometrics-Alchemy or Science?,努力地想說服倫敦政經學院的聽眾:計量經濟學不是中世紀的煉金術。到了去年年底,2013 年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還在回答 "Is economics a science?",而克拉克獎得主 Raj Chetty 則很用力地寫了一篇章來談同一個問題 "Yes, Economics Is a Science"
       從來沒有一個學科必須這麼艱苦(甚至痛苦)地一再去回答來自該學科內部與外部如此嚴厲而持續的批評。
        假如經濟學家跟政治學者、社會學者一樣地低調,只發表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要堅稱自己是「如同物理學般精確的科學」,它不需要如此地被質疑;如果經濟學家的主張不曾如此尖銳地跟我們直覺上對政治與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相牴觸,並且一再恫嚇我們「如果不聽我的,後果只會更悽慘」,它也不需要如此地被質疑。E
       如果經濟學家堅持「經濟學是像物理學那樣精準的科學」,它必定無法經得起頂尖物理學者的檢驗和質疑。身兼物理學家與金融學家的 Joseph L. McCauley 寫了一篇論文 "What Economists can learn from physics and finance",以理論物理的高度精準性批判新古典主義關於「均衡」(equilibrium)的定義是錯誤的,並且舉出許多金融界的實證數據證明:新古典主義的「理性預期」和「穩定的均衡」(stable equilibrium)等假設都經不起實證資料的檢証。他並且曾經宣稱:「Econophysics will displace economics in both the universities and boardrooms, simply because what is taught in economics classes doesn't work──雖然並不是每一個研究 Econophysics 的物理學家在態度上都跟他一樣地激烈,但是他們卻的確認為過去的經濟學研究嚴重欠缺嚴謹的實證方法和基礎,因此希望用實驗物理的嚴謹方法和態度重新研究經濟學理適用的「實證規律與模型」。
       物理學和經濟學實在不該被拿來相互比較或比擬,因為物理學所陳述的事件可以被放到實驗室裡反覆驗證和觀察,經濟學所陳述的事件卻不可能被拿來反覆實驗與觀察。這個天生的缺陷是很難被克服的。不過,克拉克獎得主 Raj Chetty 還是在 "Yes, Economics Is a Science" 裡強調:公共衛生的許多研究也都是無法放進實驗室裡反覆驗證的,但不會因此而妨礙它成為「科學界」的一員。因此,他強調:經濟學重視實證研究,雖然目前它在許多重大議題上仍舊欠缺足夠鮮明的證據來形成共識,但是新的方法和數據將會讓這稚嫩的學科越來越具有堅強的實證基礎,越來越像是嚴謹科學界的一員。
        Robert Shiller 則在 "Is economics a science?" 這篇文章裡強調: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對象遠比物理學界所要研究的對象複雜,是一群行為模式可以突然劇烈變化的人群,而不是行為模式總是固定的對象。
       的確,人類的行為模式遠比物理系統複雜,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很混亂的「混沌」現象(chaotic system),那也只是因為我們用線性系統的觀點去看,才會顯得「混亂而不可解」;一旦換個角度從非線性系統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這些複雜的行為可以用簡單的法則(非線性微分方程式)去描述。不過,如果我們考慮到人類行為模式之複雜遠高於細菌、人體,恐怕 Raj Chetty 對經濟學的未來發展還是過分樂觀。

       經濟學想要描述人類在各種交易活動中的決策模式,這是可能的嗎?如果從葛特爾證明(Gödel's proof )的角度看,人類連簡單的算數系統都無法完全掌握其規則,要想掌握人類「逐利行為」的完整決策模式恐怕是更加地不可能。果其然,所有的經濟學模式將註定是(1)沒有完整掌握經濟活動的所有規律,或者(2)內部規律隱藏著矛盾。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們將永遠難以跳脫「瞎子摸象」與「各說各話」的傳統。
       這意思到不是說經濟學家的專業能力不值得我們看得起,而是單純地說:人類的行為太複雜,以人類的智慧不可能窮盡其規則。因此,面對經濟學者的各種理論與預測,我們可以有面對專家證詞的慎重,但不該有對威權的畏懼與崇拜。

        身為公民,我們更必須要在重大的公共議題上認真傾聽各種財經專家的證詞,之後訴諸我們個人的良心判斷與理性評估,做出屬於我們能力範圍內最具有信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