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選舉看門道

       選舉到底在選什麼?給候選人打操行成績嗎?2,000年很多人給陳水扁很高的操行成績,事後卻反悔了;2008年很多人給馬英九很高的操行成績,我相信看清楚他如何踐踏憲法與體制的人,應該也後悔了。有沒有人可以教我們一些「撇步」,讓我們掌握一些給候選人打操行成績的竅門?我在這裡點名學政治學的拋磚引玉,畢竟你們算是最接近這個問題的學科領域。
       看著江宜樺、龍應台和馬英九有過的閣員們,我真的想問:我們到底是在選一個人?還是選一個團隊?英國的影子內閣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野黨當選後誰會入閣,政策會是什麼。馬英九讓我們看到一個無能的總統加一群無能的閣員。假如他早一點把治政團隊端出來,說不定很多人根本不會把票投給他。公佈執政團隊應該被視為候選人的義務,如同公佈政見一樣。等執政團隊公佈,我也很希望有人可以教我們一些「撇步」,讓我們掌握一些給執政團隊評鑑專業能力的竅門。
       行天宮禁香事件,從環保問題牽扯出一大堆都更問題,我們才恍然大悟:一隻香的背後,竟然可以牽涉到這麼多問題。內行人的點撥,遠遠勝過鄉民的口水。有沒有內行人可以從不同的領域教我們一些「撇步」,讓我們掌握一些給候選人政見打成績的竅門?
        譬如說,從權責上看,台北市長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其實我根本不懂。很多選民期望地方首長帶來「繁榮」,那經常意味著把地價炒高。地價炒高後,哪些人受惠?哪些人受害?如果我們都不懂,投票到底在投什麼?
       如果市長炒地皮的結果是少數人受惠而全民受害,那我們到底該期待台北市長做什麼?這就牽涉到經濟學界各種不同學派的爭論焦點:政府跟市場的職能到底應該怎樣分工與合作,才能達至最大的效益──不是書呆子調書袋,而是真的能扣緊台灣政治與社會現實的那種「洞見」。有沒有人可以把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落實到台北市政府這麼具體的規模裡,很內行而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談談當前台北市長最該做與最不該做的事?
        柯P和連勝文除了出身不一樣之外,還有什麼關鍵的不同?如果我們不懂得這些評鑑的門道,選舉將會只有看熱鬧。我們已經看了幾十年的熱鬧,看到整個社會一敗塗地,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實在不需再浪費時間看下去了。
        大家都想學會看門道,只是過去媒體不曾教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網路資源,公民運動團體可不可以在「市長,給問嗎」之外,再闢一個「選舉看門道」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