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he return of “patrimonial capitalism” :review of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原載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這篇經濟學的期刊論文,Thomas Piketty 在《 21 世紀的資本論》的最重要結論是「(1)根據歷史上的經驗數據顯示,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特殊的例外時期,資本報酬率 r 恆常地大於總體經濟成長率 g;(2)根據定義,如果讓 r>g 成為持續的事實,最後全國的生產總值將會幾乎100%被資本報酬吸收掉(α任意地趨近於1),而全國總工資將任意地趨近於零。」換句話講:「如果我們不在制度上進行大規模的財富重分配,以便打破 r>g 的關係,而繼續維持過去歷史趨勢所顯示的 r>g,最終市場的動能將趨近於零,市場機制會自己終結市場。」
這個結論讓我們想起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Thomas Piketty 跟馬克思的主要差別在於:《 21 世紀的資本論》是超過兩、三百年經驗數據的實證研究,而馬克斯是純粹理論性的推測。[註一]
目前中文的討論都著重在「市場機制會擴大貧富差距」,其實這一句話嚇不倒所有的經濟學家,因為有些經濟學家會這樣回答你:「如果貧富差距擴大的過程,最貧者的處境有獲得改善,那又何妨?」其實,連倫理學家亞當•史密都願意接受這個結果。我呢?也可以在萬不得以時作為最後妥協的底線。[註二]
真正嚇倒所有經學家(不分派系)的,是「放任式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天生具有自毀的性格」(用精準的數學式表示:如果在所有時間點上 r>g都成立,則最後α將任意地趨近於1,而全國總工資將任意地趨近於零。)這個結論連芝加哥學派(new classical economics)都會被震悍到全部從椅子上摔下來。
這樣的結論,當然要招來右翼經濟學者與各種評論者的激烈抨擊,其中最重要的攻擊來自英國金融時報 (FT),我也在〈經濟學界與英美政壇的超級風暴〉一文的「四、英國金融時報 (FT)對於《21世紀的資本》的質疑」中報導該事件較完整的來龍去脈,以及第三公正人士對雙方數據的核驗,而指證這一場爭議錯的是英國金融時報 (FT),而非 Thomas Piketty。
不過,可憐的 Thomas Piketty 因為說過他不相信共產主義,所以左翼對他也是砲火猛烈。David Harvey 是非常著名的左翼學者,他在一篇文章裡肯定了《21世紀的資本》的實證研究結果,但忍不住指出「r>g」的機制必須從政治上去理解,而不能膚淺地從經濟學或實證研究表象去理解。我相信 Thomas Piketty 知道不能貪多,只要建立了「r>g 會消滅市場本身」就夠了,不需要去擴大戰線而讓右翼有模糊焦點的機會。不過,我也推薦讀者去讀 David Harvey 那篇文章的中譯本,畢竟他說出了「r>g」這個表象背後更深刻的機制。Eric Alterman 是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的媒體學教授,他也不滿意地指出《21世紀的資本》不去談政治,就等於什麼都沒談,不過那是一篇英文作品。
我最近都沒有意願再多談主流經濟學的問題,因為一本《21世紀的資本》就已經打死了所有的芝加哥學派和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不公平體制的捍衛。我樂得在持續觀察網路上所有捍衛市場機制的人有什麼話說。假如他們沒有能力反駁 Thomas Piketty,你要記得:所有「用主流經濟學術語捍衛既有市場機制所造成的不公平」的論述,都是垃圾。
我的意思不是說「經濟學課本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垃圾」,而是說:「經濟學課本裡的每一句話在它隱藏的假設前提下都是對的,但是應用這些理論來捍衛不公不義的言論都是垃圾」。
[註一] 嚴格講,如果令 δ表示資本報酬中被消費掉的部份,上述「r>g」的公式應該改為「r-δ>g」,然後所有陳述才是正確的。不過,通常δ<<r,而且財富集中現象越嚴重,δ越小,所以大家都乾脆把δ當作可忽略而略去不談。
[註二] 貧窮的定義有兩種:相對貧窮與絕對貧窮。社會底層的受害是在「貧富差距擴大,但最窮者的實際所得略有改善」時已經發生了:因為他們會被迫要跟富人爭奪資源使用權,而所有「以價制量」的機制都在排擠他們的資源使用權(雪隧的彈性收費標準,以及有條件調高健保自費負擔部份,都是在排擠貧者使用資源的權利)。 因此,在任何市場機制下,相對的貧窮都是在剝奪貧者的人權(除非你有別的額外機制設計,來保障底層的基本醫療權斗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