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太低,所以留不住人,聘不到人。實際上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到底有多低?老實講,差距大到遠超乎媒體所了解的!
大學教授以前有薪水上限:教育部給的上限約120萬,加上國科會傑出獎一年約 40 萬,講座教授好像又再給40萬左右,當主管一年再加 30~40萬,最後再規定「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所以,有辦法的教授一年可以超過 300 萬。最高最低差到將近三倍。
我退休前,「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的規定被取消了,有辦法的人收入無上限!
於是,有些工學院教授在校內是全職的政教授,同時在私人企業擔任「研發副總」,博碩士生一大堆,一小部分作國科會計畫,發表論文,大部分學生在做公司需要的研發。在學校的帳面上,這些人的年收入約 120~130萬,實際上他們從企業拿到的分紅、技術股、薪水&獎金一共多少,沒人真的知道。
還有些教授,頭銜是頂大名校的正教授,實際上在外面開公司,表面上董事長跟總經理登記的是太太的名字,實際上是他們在經營。
所以,台灣教授的實際收入有多少?沒人知道!尤其是那些有業界實力,或者敢把學生當 cheap labour 的人,他們的收入真的會比到香港、新加坡、或美國去更低嗎?不見得!
不過,有些大學校長和教授老在講「台灣教授薪水偏低」,那是什麼意思?
對於那些「學術成就卓越」,但是研究課題跟台灣產業無關的人而言,他們的所得上限(本薪加國科會加給和講座教授加給,不含主管加給,也完全不跟業界往來)約莫200萬。但是台灣政府刻意以各種方式壓低物價,因此換算成實質所得後,這份所得不會比國外低太多。如果不是因為新北、台北與桃園房價太貴,並不見得需要加薪。
所以,我們該不該給頂大的教授加薪?
如果你希望鼓勵理工學院的教授跟業界互動,不要跟業界徹底脫節,恐怕是不該給理工學院的教授加薪。
如果你希望社會科學院的教授對台灣社會的進步與房價的調節有具體貢獻,而不是全部關在象牙塔內發呆,只管自救而不管社會的沈淪,那麼你恐怕不該主張給他們加薪──以便以此逼迫他們善盡知識分子的研究責任與言責,想辦法設計制度並投入公共評論、社會改革運動,將房價有效地控制下來(方法是研究有效的解決之道,並且拆穿政黨與建商的各種勾結等)。
至於助理教授,他們很難拿到講座教授的補助和傑出研究獎補助,而升等辦法又抑制他們跟國內業界合作的機會,所以收入確實明顯不如國外。但是,他們更大的困擾在於制度對他們研究方向的箝制,如果改變升等辦法與審查內容,對他們助益更大,不但有機會讓他們藉著跟業界合作而有副收入,還有機會讓他們幫上業界的忙。
再說,台灣上班族薪水皆嚴重偏低,製造業平均只有韓國的一半。最可憐的是低薪的青貧族,而不是助理教授或年輕的軍公教。
因此,頂大的校長與其只顧大牌教授的薪水或助理教授的薪水,還不如從大的結構面談談如何改革頂大被扭曲的教學與研究方向、制度,以及病入膏肓的台灣社會。
如果頂大校長只管大牌教授的薪水或助理教授的薪水,而不管病入膏肓的台灣社會以及低薪的青貧族,這樣私心自用的校長與頂大對台灣社會與納稅人毫無貢獻,憑甚麼老是要對納稅人哭窮?難不成要政府繼續從中產階級榨出更多稅,來養一群跟台灣社會毫不相干的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