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名嘴治國到鄉民治國

      2016/1/1 那天,我點選自己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赫然在文章右邊的邊緣看見「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當下它變成我決定停止專欄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網路媒體都有「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它有兩種可能的作用:向讀者促銷,以及鞭策有拿稿費的專欄作家。它有一種可能的潛在副作用:電視的政論節目有可能催生「名嘴治國」,網路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則有可能催生「鄉民治國」。
      對於網路資訊有信心的(年輕)人,往往以為自己可以靠 Google 而知天下事,遠比被國民黨洗腦的 LKK 更加懂政治與社會的現實。事實呢?不必然!

你今天讀了什麼?
      很多人早上光是看臉書和 line 上面的資訊就已經夠忙,如果偶而看一下自己愛看的網路媒體,大概時間就不夠用了。所以,你必須「百中選一」地決定到底要點選哪幾篇文章進去看。你最後有看完的文章一定要符合很多你個人的癖好跟判斷,因此很多人以為自己對資訊的「篩選」有自主權;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一個不自覺的事實:一篇文章如果既沒在你臉書社群內廣為傳播,且又不在你慣看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內,你可能就根本不會去看它。
      譬如說,有些人以為我曾在網路上很有名,其實台灣至少有90%的人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我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臉書社群,也不在各種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
      也就是說,除了少數例外的人,絕大多數人「今天看什麼」可能90%以上的機率取決於一篇文章在他的臉書社群中出現的頻率,以及他慣看網路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而前者又很可能跟網路媒體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高度相關。於是,很多人的資訊來源主要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
      這有什麼問題?需要擔心嗎?

報紙為何不報導我家的螞蟻搬家?
      因為它對絕大多數台灣人而言「不重要」。
      2016/1/13 的紐約時報網路版頭條新聞是歐巴馬最後一次的「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而英國泰晤士報網路版的頭條新聞是英國政府蘇格蘭事務大臣 David Mundell 出櫃的消息——前者對英國人而言不重要,後者對美國人而言不重要。
      我家的螞蟻搬家,對我很重要,對其他台灣人而言不重要,對這世界上的其他人而言也不重要。
      報紙與網路媒體如何決定「哪個新聞上頭版頭條」?根據他們的專業判斷——雖然他們的專業判斷會受其政治立場影響。
      報紙的「專業判斷」和鄉民「投票決定」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比起來,會比較有客觀上的品質差異嗎?依國情而定,但是台灣的網路鄉民素質真的讓人不敢恭維。
      何況,網路上的「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還可能受到特定人士的操作:五毛黨、政黨(主要是民進黨)網軍等。

熱門文章和暢銷書排行榜說什麼?
      熱門文章排行榜很少討論深刻的、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絕大多數是在品評當下的(短命)時事。見解或許出人意表,但是卻通常不會深入事實的根本處,單純只是「出人意表」,通常無助於理解台灣當前的困境;或許嘩眾取寵,鮮少有助於突破困局;往往想法亮麗而一廂情願,忽略許多根本的現實問題。
      看看捷運上那些滑手機的人動作有多快,就知道他們的思想深度有多淺——手機上的網路文章讀者原本就是在最累、最無聊、最不可能深思的情境下讀網路文章,你能期待他們去讀多深刻的文章?
      願意買書來讀的人會不會好一些?其實暢銷書排行榜比網路熱門文章排行榜更嚴重,前十名主要是養生、美容、發財、心靈療癒系列(有時很想稱它們「魯蛇頌」)。95% 以上適合弱智者閱讀。

誰在思考台灣的困境與未來?
      這真是尷尬的問題!在電視名嘴與網路鄉民的引導下,台灣人對攸關台灣社會的訊息真的掌握到幾成?我們對台灣社會的了解真的會超過大陸同胞對大陸實情的了解嗎?
      認真想一想,別輕易地說「台灣當然比大陸更開放」——資訊開放不代表資訊的品質也比較高,資訊開放也不代表資訊的涵蓋面較完整!

後記
      這兩天再上「獨立評論@天下」,都沒看到「本週熱門文章排行榜」,也許他們決定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