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

      我憋了很久才終於寫下〈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這一篇文章,目的不是要嚇人為樂,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問題的迫切,不能再繼續因循下去。繼續因循下去,犧牲的不再只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而是我們這一代自己的下半輩子。
       提問題的人也要試著提解方,我有在想,也想很久了。但是若只講清楚病徵而不講清楚病根,我下的處方也還是不會有人理。這篇文章要講最根本的病根。
    台灣過去二十年來高科技產業的技術水準鮮少有進步,這是所有問題的核心。如果過去二十年來台灣保持著技術和品牌上領先韓國的優勢,並且戮力於金融產業的國際化,全方位地進軍亞洲,今天我們就會需要各種受過高等教育的理工人才去開發先進產品,社會科學的人才去分析亞洲各國政經形勢、市場特性與開發策略,同時也需要藝術與人文的人才去設計產品外觀、功能和廣告。果其然,我們就可以「人盡其才」,不會埋怨教育過剩與廣設大學,而各階層的勞動力供應將會供不應求(薪資上漲)而非供過於求,我們將會歡迎外勞而非排擠外勞。

    最大的問題就是龍頭產業技術不升級,卻又盲目的開放市場。如果在龍頭產業拼命升級的前提下進行市場自由化與國際化,就可以整條產業鏈往上升級而持續改善經濟體質;偏偏龍頭產業技術不升級,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就被堵塞而上不去,而新興國家又從後面追上來,把我們的產業從後段一節一節地啃噬掉。結果,後段產業失去的工作機會遠多於前段產業增加的工作機會,一大堆碩博士畢業卻無用武之地,還被嫌為何不去當低階低薪的工人。台灣的教育品質確實大有改善的空間,但是面對著二十年不升級的產業,我們目前是教育過剩而不是教育不足。如果產業再不升級,未來在教育上的一切改革還是會變成浪費和「過度投資」。
    有人質疑:產業升級那麼容易嗎?我倒想反過來問:產業升級有那麼困難嗎?教師節前後很多學生跟我聯絡,每一個人我都問以同一個問題:「你們會不會覺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過去20年來鮮少進步?會不會覺得五年前我們的許多產業技術還領先韓國?」大家的回答都是:「對!」那麼,為何韓國技術昇級上去了,台灣卻沒有?關鍵在「高科技產業」的技術來源與經營模式。
    我們的學術在質與量上一直都領先韓國,許多產業的技術至少在五年前都還領先韓國,我們勞工的任勞任怨與善良、忠誠也超過韓國,而韓國可以產業升級我們卻不可以,原因很簡單:企業家欠缺力爭上游的企業精神。但是,台灣的企業家為何欠缺企業精神?當然不是基因有問題,而是制度設計有問題:龍頭產業被政府寵壞了,光是賺政府補貼與股民的錢就可以賺翻天,當然無心向上。
       如果你認真去研究兩兆雙星產業如何從明星產業變成兩兆雙坑的無底洞和五大慘業,就會知道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何無心力爭上游,以及台灣產業為何二十年內技術一直仰賴進口而無法自主與升級。
    兩兆雙星產業的原始資金主要是來自於政府和公股銀行的超低利貸款,而設備折舊率又被蓄意地低估(我記得設備折舊年限是國際標準的三倍),因此廠商穩賺不賠,也因此導致政商關係良好者競相設廠,造成後來的彼此惡性競爭。
    不只如此,員工股票分紅在國外都被公認為侵占原始股東資產且作假帳欺騙購買股票的新股東,但是這個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卻是高階經理人以及控制董事會的核心私資股東:他們大量發給自己面額十元的股票,侵占公股銀行股東的資產,然後在股票市場上以數倍至十數倍的價格賣出,還不用繳稅。對於這些高階經理人以及核心股東而言,每年的業績愈高他們賺愈多,至於未來公司如果倒了,吃虧的是公股銀行。因此,他們的經營手法嚴重地追逐短利而不在乎長空。
  五大慘業今天所以會輸韓國,是因為設備自製率太低(自製設備和進口設備成本差一倍),以及專利授權費太高。工研院在TFT-LCD自主技術的研發上比韓國起跑得早且進度快,曾經領先;後來TFT-LCD業者抱怨「政府在培養我們未來的對手」,因此工研院的研究計畫被喊停而夭折。台灣的機械設備業者過去二十年來一再研發相關製程設備,免費提供給兩兆雙星產業試用,卻被拒絕試用,最後不得不摸著鼻子斷了這個念頭。對於半導體與TFT-LCD業者而言,培植本土設備業者需要調度人力與生產線去配合,短空而長多。此外,政府還以租稅減免鼓勵設備進口,進一步鼓勵業者追求短多長空。當政府制度設計使得核心股東與高階經理人的利益在短多,而又不須在意長空時,他們當然不會追求長期的成長。
    不僅如此,政府帶頭炒作房地產,知道內幕消息的人房地產投資一年獲利數倍;政府也放任高科技公司核心股東與高階經理人各種股票炒作以牟暴利的手段。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高階經理人誰有心去挑戰技術自主與產業升級?
       朋友轉述:一個在台灣號稱研發能力最強的晶片設計公司(design house)統計了公司的資源分配,投資在目前生產線的資源將近90%,投資在下一代產品的資源約莫10%,只有不到1%的資源投資在確知要用的未來技術。這樣的資源分配,怎麼可能會有未來?我想了很久,這個老闆過去就是靠「短多長空」的策略才有今天,而他身邊的一級主管也是靠這經營模式立下戰功與今天在公司內的地位,要靠他們去發展「兼顧短長利益」的經營策略,豈非緣木求魚?
    Luxgen 的廣告說的:「從三義廠出發,經台北港,然後要走向世界之路,短短138公里,台灣的汽車工業花了50年的努力,終於能夠以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這一段路也許十年就走完了。台灣高科技產業20年不升級,因為政府和股市散戶的錢太好賺,外國人的錢太難賺。
    金融業呢?連大陸的經濟學者都在學術論文裡寫著:台灣金融業體質嬴弱,而且主要資金都是在高風險的房地產炒作。他們不知道:只要有政府官員和立法委員當內應,金融業所有投資都一本萬利,會有風險的是把所有儲蓄壓在房地產上的公教人員和中產階級。
    其實科學園區本身就是台灣產業問題的大病根之一,金融產業是另一個大病根,背後問題是政府被綁架,制度設計都在圖利特定財團(產業的毒瘤),以致於資源被不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榨乾(像癌症腫瘤一樣),新興產業因為不公平競爭而無法挑戰這些癌症腫瘤。假如沒有人認真去揭露這些官商勾結與不公平的產業競爭,台灣人的財富與經濟活力會繼續被這些腫瘤搾取,而健康的細胞都無法正常地生長。
      行政院與立法院空轉沒關係,產業不能空轉。但是,如果我們不去面對這些藍綠與共的官商勾結問題,台灣的產業與經濟不可能會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