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念社會學博士?正在思考這問題的年輕人一定很想知道未來社會學博士的就業前景,而需要博士生協助進行各種研究的社會學教授必須面對一個誘惑:隱瞞就業前景悲觀的事實,比較容易收到博士生。不過,台灣的社會學界畢竟有很多很有良心的教授,他們從好幾年前就開始誠實地預測社會學博士畢業生的供需,一方面提供社會學畢業生較客觀而真實的評估基礎,一方面也去思索社會學界如何在這窘境下開創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以及維繫吸收博士生和培養本土社會學博士的使命。譬如,這一份文件就很有參考價值。
如果你想唸的是其他理工或人文領域的博士班,或許就沒有這麼幸運。一來你這個領域的教授群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關心公共議題的社群(通常會有「學會」,但很多學會都是在謀取少數人的社會地位與教授的利益,很少會去思考學生的出路以及真心地「為社會培養下一代學者」),所以你根本找不到可信的統計與預測,二來甚至會有很多教授昧著良心騙你說:跟了我一定會有前途。
〈沒事不要來念哲學博士班〉這篇文章裡說:「某些評論家甚至將博士班比喻為傳銷詐騙或龐式騙局(Ponzi
scheme),顯見講實話的人少、畫大餅的人多。」其實,很多學科確實如此:教授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把學生當作是工具。
相形之下,社會學界的學者的確大大地不同於其他學科領域。
不過,回過頭來說,台灣社會學界所做的事其實是每一個學科都該做的,不是嗎?不能誠實面對學生的系所,跟「野雞大學」有何差別?
其實不只台灣這樣,英美許多大學大量收國外的博士生,為的是增加學費收入以支付學校的開銷。高教供應過剩,但是英美文憑在新興國家很值錢,所以「高教產業」變成英國「服務業外銷」的重要產業。
問題是,當學術也被拿來市場化、促銷,甚至誇大不實地廣告時,難道不該有政府單位或其他第三者(消費者組織?)來保障學習者的權益嗎?
不過,回過頭來說,台灣社會學界所做的事其實是每一個學科都該做的,不是嗎?不能誠實面對學生的系所,跟「野雞大學」有何差別?
其實不只台灣這樣,英美許多大學大量收國外的博士生,為的是增加學費收入以支付學校的開銷。高教供應過剩,但是英美文憑在新興國家很值錢,所以「高教產業」變成英國「服務業外銷」的重要產業。
問題是,當學術也被拿來市場化、促銷,甚至誇大不實地廣告時,難道不該有政府單位或其他第三者(消費者組織?)來保障學習者的權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