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協會發起因緣
彭明輝
最近跟幾位朋友一起在籌組一個聚焦食安問題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目前我比較積極思考的工作重點有三個:(1)國產、進口與走私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提供在家做飯者所需要的相關資訊,並藉此提醒消費者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2)收集日、韓、歐盟等國家的食安法規、制度、組織、經費、人員編制等資訊,與國內比較,以便確認國內食安的弱點,作為政府部門施政參考,以及各黨立委、媒體監督政府施政的參考;(3)其他攸關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的重大食安資訊之搜集、匯整、委託調查與揭發。
2013年我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了〈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一文,談到政府施政無能以及官商勾結所導致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有人渴望通過第三黨的創立來突破當前的困境,而我則選擇了另一條路:跟幾位退休的企業家一起邀朋友共組NGO組織。
一、NGOs是突破當前經濟與民主困境的關鍵要素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者一直在提醒我們:政府權力的集中必然會鼓勵官商勾結,而導致經濟資源錯置與無效率。《經濟學人報》對此下的處方是:將政府權力進一步分散化,使賄賂的成本升高而報酬下降,官商勾結的現象就會越少。
俄羅斯、中國與印度等國家從計畫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實因為無法從集權社會成功地邁向分權社會而貪污舞弊橫生。因此,我相信當代社會裡經濟與民主憲政問題的根本都在於「如何超越三權分立與政黨政治的原始制衡機制,而邁向更加分權而多元的社會」。
孟德斯鳩的《法意》和亞當‧史斯密的《國富論》都是兩百年前的著作,當時的企業都是小手工業,所以他們的思想裡從未曾防範可以同時買斷政黨、行政與立法權,以及媒體的企業。想要仰賴兩百年前創立的民主機制或市場機制來解決今天的社會病相,恐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
如果只有三權分立而沒有NGOs,99%的民眾是毫無組織的一盤散沙,因此必然無法抗衡1%富人對政黨與政治的操控,以及財團對媒體的控制,以致三權分立、投票權與第四權的監督都形同虛設。要讓99%的民眾可以即結起來與1%的富人相抗衡,NGOs(含組織運作健全的工會與公會)是不可或缺的機制。
「公民社會」是比孟德斯鳩的理論更進一步發展的民主與社會理論。台灣學界一直用很抽象的方式在談哈伯瑪斯的「公民社會」,我相信堅強的NGOs就是體現「公民社會」的關鍵載具。
我相信,NGOs就是從集權社會邁向分權社會的必要關鍵:一個社會的NGOs越茁壯,社會內部的權力分佈就會越多元而均衡,媒體的監督力量也會越健康而有力,而官商勾結將會因而減少,使得經濟與民主同時獲得提升。
二、食安協會
萊因制度下的工會組織是改善第一次所得分配的必要機制,也可以培養勞工經營管理的能力,並且體認企業在全球競爭下的現實。這樣子培養出來的勞工,才有能力參與當代社會的經濟與政治治理,而使得民主政治的品質獲得具體提昇,避免庸俗民主的困境。可惜,台灣的工會一直無法有效地發展。
產業公會原本可以匯整同業的共同問題,以便集合共同資源去爭取政府政策的配合,並建立共用的外銷平台與產學合作平台。可惜的是,產業公會經常淪為寡頭控制與選舉動員的機器,用以跟政黨換取少數財閥的利益。
工會與產業公會長年以來無法發展,這即是台灣民主政治無法改善的因,也同時是果。因果相循,必須有大智慧或大苦難才有辦法跳出此惡性循環。
台灣的NGOs一直都資源貧乏而無法聘任優質的專業人才,因此既沒有能力參與監督政府與政黨,也沒有能力突破媒體的娛樂化、淺薄化與空洞化。為了突破這個困境,我想邀請壯年退休的人一起來經營NGOs,結合學術界與企業界的能量,和其他社會資源,希望可以經營出一個可以留給下一代的成熟NGO組織。
食安問題扣緊著消費者的健康與土地的永續,是人與土地的根本。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能力管理食安問題,我很難想像她還有能力管好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因此,我將從食安問題出發,吸納社會科學界的宏觀與前瞻,理工學界的嚴謹,以及企業界的幹練與踏實,希望可以找出當今食安問題被遺漏的重要環節,加以防制堵漏,也希望藉此發展出一個較成熟的NGO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