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收到一些學生問我:該如何選指導教授與碩士班研究方向。我一直無法給出明確的回答,也因而一直沒去談這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以理工學院為例,想出國念博士的人需要考慮的因素很複雜,我暫且不在本文討論。假定你念完碩士班後就要去就業,碩士班期間值得學的東西至少有五大類:(1)業界有用的知識或技能,(2)閱讀期刊論文的能力與方法,(3)思考層次的提升,(4)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的能力,(5)群組溝通與腦力激盪的能力。
你能不能學到這些能力,主要是看:(1)指導教授是把學生當工具,來成全自己的學術地位,從產學合作賺錢?還是把「培養學生的能力」當作首要(甚至唯一)的目的?(2)指導教授的帶法、實驗室的風氣,與實驗室學長的功力。(3)指導教授給的題目。
存心利用學生的教授很可能會把學生分成「發表論文」和「執行業界計畫」兩組,由博士後研究員或博、碩班學長帶學弟做研究,也有研究室的定期報告。
但是這樣的教授往往不會去培養學生閱讀期刊論文的能力與方法,而是由博士班學長把關鍵的論文或背景知識直接傳授給學弟。因此,你往往學不到閱讀期刊論文的能力與竅門。
此外他們往往採用人海戰術,實驗室裡一大堆「大孩帶小孩」的小群組,學弟接學長的題目,很容易從學長那裡知道這個題目的許多知識,也有學長可以討論,因此自以為學到很多,也很容易把題目做完,甚至發表論文。但是,你不容易看到老師親自示範如何思考,如何規劃題目,也很少針對你的特質給的提醒或設計的題目,因此往往不容易有思考層次上的突破。而且,因為是學長帶你完成碩論,所以往往沒有學到獨立思考的能力。
偏偏,大部分人碩士畢業後的工作跟自己碩論的題目毫無關係,真正有用到的不是你在碩論期間學到的知識,而是軟硬體的技能,閱讀期刊論文的能力與竅門,以及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
但是這樣的教授論文產量大,很容易取得「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的頭銜,或者 ASME fellow、IEEE fellow 等海外頭銜,看起來很「厲害」(其實他們靠的是人多,學術的底子不見得真比別人強),;而學長和老師又很「溫暖」,可以學到的知識好像很多,有些人甚至因為碩論題目偏重應用而學到很多軟硬體技術,所以也很滿意。事實上他們真正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往往只剩下軟硬體的技能。問題是,軟硬體的技能可以用大學部的寒暑假自己練習,也可以去業界學,花兩年碩士班期間只學到軟硬體的技能,值得嗎?這要看你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以及你自己的稟賦。
對於那些天份高,對未來期許高的人,我會鼓勵他們找願意根據他們的能力與需要設計題目,花時間親自指點(不管是個別指導或者在泉組討論時指導)。
如果老師願意培養你本文第二段所提出的五大類能力,碩論題目做什麼往往是次要的,因為絕大數題目都可以用來培養上述五大能力,關鍵是老師帶學生的方法,和實驗室的文化。
另一方面,有些人以為台大學生一定比清交學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或者有更好的師資;也有人以為念清華一定比唸成大好。其實,只要是唸台成清交這一等級的學校,碩士班學到的東西主要是看老師和實驗室;甚至在中字輩的學校裡,如果老師用新教且研究室的文化好,你所學到的往往遠多於去名校找會混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