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華爾街的矛盾心結

       其實這是去年11月初的舊聞:華爾街擔心美國貧富差距之大已經傷害到經濟成長,也承認貧富差距小的經濟體比較健康;不過,因為美國公司的獲利有一個可觀的部份來自壓低工資與減稅,因此在改善貧富差距的過程中經濟成長有可能會加速,但是公司的獲利率可能會下降。  

        這個消息出自一篇《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貧富懸殊讓華爾街感到擔憂〉(英文版原標題 Worry Over Inequality Occupies Wall Street),其中提到:「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債券基金 Pimco 的經理 Bill Gross 在最近的報告中稱,他認為貧富差距的擴大降低了美國的生產率。他寫道,當收入差距最小時,發達經濟體的表現最好。在《股聞天下》上月舉行的會議上,幾個基金經理也表達了擔憂,其中,Kynikos Associates創始人James Chanos擔心,如果人們認為不公平,他們參與經濟的意願就會降低。」

       這樣的消息再度告訴我們:沒有公平正義,很難有經濟成長,更別說是讓 90% 的人加薪。此外,它也証實了 Paul Krugman 的猜測:有錢人不在乎景氣,因為他們有機會用別的方式(壓迫政府減稅並壓低工資)獲得更多利潤。
       同一篇報導也指出:經濟的不公平也會導致政治動盪而影響經濟發展。它引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股票策略師Gerard Minack 指出:「美國的基尼係數(Gini index)追隨了政治領域的兩極化。目前美國基尼係數也處在紀錄高位。因此他擔憂貧富差距可能導致更多政治機能紊亂,從而傷害經濟。」此外,印度央行行長、經濟學家Raghuram Rajan推斷,本世紀初的信貸泡沫是由貧富差距產生的,因為「收入停滯導致中低收入家庭過度借貸」。

       同一個華爾街日報記者(Justin Lahart)有另一篇報導 "A Window Into the 1%告訴我們誰是美國最有錢的人:絕大部分是金融業的人。這些人的財富是「不勞而獲」居多,還是「所得正比於對社會的貢獻」居多?假如他們是靠著對產業發展未來的敏感 sense 把錢頒給有未來性的公司而牟利,當然有其正當貢獻。但是,假如他們是到低利國家借款後到愛爾蘭或冰島這種小經濟體炒作股市、匯市與房地產,利用資本額的差異與訊息的不對稱來獲利,如內線交易等,甚至像電影《麻雀變鳳凰》的劇情那樣用政治手腕操作不當不公平競爭,那就偏向「不勞而獲」。
       實際上你猜是哪一種?

       台灣呢?台灣的金融業獲利可觀,憑公平競爭的本事?還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