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三大定律和虎克定律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理」(principles,而非 truth),應用它來解決橋樑力學問題時,你不需要問這一座橋樑是坐落於哪一個國家,有哪些法律,有哪些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機制,有哪些親族關係與族群衝突,你只要把抽象分析所需要的生硬數據給我(boundary conditions、loading conditions、material properties),我就可以算出來它能不能承受預期的負載。
經濟學渴望成為類似物理學的「科學」,許多關於經濟學的討論或論辯,都是「去脈絡」的,完全不管這個市場所在地的法律、文化、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等,好似經濟學是跟物理學一模一樣地「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這是妄想與愚癡!
經濟學探討的是人類集體行為中的一種特殊行為:交易(實體物資的交易、服務的交易、智慧財產的交易、資金的交易),以及交易背後的生產、消費與供需。它假定人都逐利,而且不自覺地假定逐利是人類所有交易行為的壓倒性推動動力。但是,事實上人類不盡然24小時都在逐利,也不盡然24小時都以逐利作為行為的主要動力,人類更加不是除了逐利之外可以對社會規範與潛規則毫無顧忌的社群動物。
經濟學對人類交易行為的探討經常是不自覺地假定交易是在沒有人際壓力、風俗習慣導引、人情世故、權力網絡、親族體系等影響下進行的。我把這種經濟學叫做「真空世界的經濟學」,或者「思辨的經濟學」(speculative economics)。這種經濟學像是中世紀繁瑣哲學的後裔,而不怎麼像「實證科學」。
主流經濟學思想最嚴重的根本錯誤在於:假定人類的逐利行為可以跟其他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完全切割開來,所以經濟學家可以完全不懂臺灣產業的實況,只根據一本「工業經濟學」就為台灣產業政策亂開藥方;經濟學家可以不管家庭結構與人際網絡的關係,不負責任地提倡「自由貿易」,還堅持這可以讓弱勢產業倒下去,讓工人轉到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領更高的薪水,卻完全不管經濟因素之外阻擋工人移居、再就業的真實因素,以及失業期間工人的婚姻衝突、家庭壓力、乃至於精神官能症與自殺的可能性。
主流經濟學的論述有時候像無知的小孩在玩可怕的核電廠,有時候像冷血的動物不見血地屠殺一整批的無辜。不過,他們的藉口總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
經濟學家最大的盲點是:他們不知道「人不是橋樑!」
要打開經濟學家的多元視野,讓他們看到比教科書更真實的世界,很難。不過,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鳳凰衛視的一個節目「世紀大講堂 龍安志:經濟不是資料 是對問題的切實解決」,也許它可以引導你看見人類經濟活動的多元性,以及「沒有四海皆準的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