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回顧2014年十大新聞

       Yahoo奇摩票選的2014十大新聞依序是:高雄氣爆、黑心食品、太陽花學運、滅頂行動、北捷隨機殺人案、伊波拉病毒肆虐引起全球恐慌、12年國教會考比序惹家長怨、馬航離奇失蹤、復興航空馬公空難、香港佔中。跟占中新聞得票率相近的新聞還有馬拍板核四封存、九合一選舉、合宜住宅案弊端等三項。
        Yahoo奇摩2013年的十大新聞則依序為:洪仲丘案、黑心食品連環爆、馬王政爭、廣大興案漁民冤死、林杰樑逝、大埔事件引爆社運、八里雙屍離奇命案、圓仔出生萌翻全台、狂犬病毒捲土重來、挺廢核22萬人上街。
       我們可以從這些新聞事件看到台灣的變與不變,或者至少看出一些可能的線索嗎?

       上述新聞有些是偶發事件,跟台灣的未來沒有緊密關係;有些新聞事件會逐漸地造成台灣社會結構性的改變,而影響未來;還有一些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盤根錯節而牢不可破,可能會繼續以令人痛心的方式存在,並重複出現。
       比較兩年的十大新聞,我們會看到令人痛心的事重複出現:政府無能以致人命猶如草芥(高雄氣爆與去年的洪仲丘案);政府縱容奸商,黑心食品問題不斷(連續兩年蟬聯榜眼);在野黨無能或無心,社運成為台灣人爭取社會公義的主要出口(太陽花學運、洪仲丘案、大埔事件、滅頂行動)。
       把這些重複出現的問題串聯起來看,工安、黑心食品、軍隊黑幕只是問題的表徵,是病徵而非病根,它們背後共同的結構性問題是:即使台灣已經歷經兩次藍綠的政權移轉(政治學的理論說,這樣就穩定地脫離了極權統治而進入民主政治體制),執政無能的現象仍然沒有改變,在野監督無力(或無心監督)的問題也仍舊沒有改變。
        也就是說,台灣的民主政治至今仍就沒有發揮「良性競爭」的機制,而只有輪流分贓的現象。那麼,這個現象的背後機制又是什麼?

        頂新門神案雖然至今總統府與周玉蔻各執一辭,但是周玉蔻的質疑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合理懷疑」的基礎──只要各級選舉的經費龐大到非仰賴財團的獻金不足以勝選,就很難擺脫政治被財團綁架的後果;只要政治被財團綁架,工安、黑心食品與草菅人命的民主之癌就難以療癒。
      頂新門神案與馬英九這個不沾鍋的用人問題帶出另一個藍綠與共的根本問題:為什麼藍綠都甩不開「童子軍治國」?為什麼藍綠的貪污疑雲或各種弊端都經常會跟童子軍緊密牽連?
       這意味著我們根本未曾(也沒有能力)落實兩黨政治的核心精神:影子內閣(通過在野黨的影子內閣,讓在野黨跟執政黨都可以長期培養與各部會議題相關的專門人才,讓在野黨有隨時接班的實力,因而不至於在政黨輪替過程出現「新手上路」的險象,以及「含淚投票」的訴求)。
       看起來,藍綠兩黨當年以「兩大黨政治較穩定」為訴求而設計了小選區制,使得小黨很難勝出,結果我們沒有得到兩黨政治的好處,只得到兩黨政治的壞處(輪流分贓)。
       怎麼解決這個結構性的困境?靠第三黨或第三組人馬嗎?我們可以從「柯P勝選」一事來看看短期內第三黨或第三組人馬為台灣帶來多大的改變。

       P成立臨時辦公室時的人馬幾乎全是從綠營借將,柯P的顧問團帶著深綠色彩,柯P的用人也帶著深綠的色彩。幾乎可以說「柯P當選,綠營執政」。與其說柯P是在「跨越藍綠」,不如說柯P是綠營新星──他確實跟民進黨的老人不同,但是你很難期待他的執政不帶濃厚的綠營色彩。
       不只柯P如此,連已經浮上檯面的公民組合和他們謀議中的「第三黨」,也被民進黨看成「本是同根生」,而打算「盡量把它們的人選納為不分區立委」。
        這樣說起來很讓人洩氣,是嗎?也不盡然!台灣還是有值得讓人安慰的轉變和繼續轉變的契機。
        民主與社會發展是「積微成量,積量變而成質變」的緩慢過程,表現上熱鬧而高潮迭起的政壇「巨變」,往往是長期而緩慢地累積了一大堆看不出來的小能量。九合一選舉的結果震驚藍綠政壇,甚至讓國民黨有史以來第一次借朱立倫之口說出「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已在臺灣顯現,國民黨必須重建核心價值,提出各種符合公平正義的財稅制度及法令規章,使財富分配更合理;長期重視經濟成長的迷思更應轉化為追求有效率、更公平的分配;青年世代只要肯努力,就應有成功的機會;土地正義與環境永續都應是我們的主張。」
        不管是否出自真心,朱立倫會說出這一番話,絕不單只是因為認定「藍綠板塊在轉移」,而是警覺到(至少藍營)選民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改變,從而造成藍營選民投行為的改變與鐵票區的崩盤。

        藍營選民的改變是誰促成的?不是任何人促成的,也不是任何單一事件促成的。綠營八年的執政讓深藍的選民發現「民進黨也不敢貿然搞台獨,更不會把我們趕進海裡去,更別說是對我們發動文化大革命式的鬥爭」──他們或許仍舊不喜歡民進黨,但是已經沒有「非投票不可」的焦慮感。接著,馬英九的執政與頂新事件讓他們發現:原來100%外省人的馬英九關心的還是財團,而不是那些逃避共產黨且不願意移民的台灣新移民(外省人),於是他們進一步失去投票的動力。
        藍營鐵票的崩盤是台灣民主的一大進步。可惜的是,綠營的鐵票部隊依舊是一群被任意操弄的盲目群眾:新竹市的林志堅政見空洞,才幹平庸,背後的柯建銘形象低劣,卻勝過政見與才幹遠勝過他的蔡仁堅;我相信這不會只是因為女性選民難忘璩美鳳事件。
        在深化民主的道路上,台灣才剛起步,我們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不幸的是,這一條路並非只進不退,而是時進時退的路。更不幸的是,在這艱難而崎嶇的路徑上,我們正面對著險峻的上坡路──全球景氣復甦乏力,成長率最高的大陸卻是台灣最不該去貪團的市場;面對新興國家的競爭,以及全球勞動力和中下技術供應過程的局勢,台灣的聯考制度卻只培養出一大堆會讀書而欠缺創意的書呆子,因而難以跳脫代工產業的困境;而大學教授們在五年五百億與講座教授等優渥獎勵的勾引下,只會醉生夢死地研究跟台灣社會無關的課題。


        回顧20132014,展望20152016,我們沒有樂觀的理由,卻又沒有沉溺在悲哀裡的本錢。前途艱險,我們只能盡心盡力地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