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演講邀約:「走出低工資高房價的富人經濟」

       12/30(三)晚上7:00~9:30PM,我將在台北市南海路的教師會館內講「走出低工資高房價的富人經濟:萊茵模式的借鏡」。
       台灣和韓國的90%人今天都淪陷在「富人經濟」的痛苦裡,而看不到未來:GDP成長趨緩,環境品質持續惡化;頂層1%富人的所得呈指數型加速成長,而90%人的薪水卻持續倒退;經濟成長的甜頭盡歸少數的10%人口(尤其是迅速地向頂層1%集中),惡果(PM2.5、食安、房價與物價飆漲)卻由底層的90%人加倍承受。
       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與痛苦並非市場經濟之必然,萊茵模式的國家(德國與瑞典等)有辦法在高工資、高福利、高環保、低國債的情況下維持適度的經濟成長(全民經濟)
        為了找出問題的成因與對策,這個演講將整合《21世紀資本論》、德國的經濟學理論 ordo-liberalism和台韓兩國的總經數據,分析「富人經濟」的主要因果關係,然後再從德國與瑞典的經濟學思想和制度設計裡取法,檢視其在台灣現實條件裡的適用性,從而指出「穩定房價,提高工資、促進產業升級、降低環境傷害」的具體可能性與操作關鍵。

Part 1:問題背景與成因分析
       1997年以來台韓所施行的財經政策皆屬富人經濟,而其指導思想則是「雷根與柴契爾經濟學」:以租稅減免、加強自由貿易、減少政府管制、壓制工會與勞方權益等手段,讓財富向上集中,期盼富人與企業將財富用來投資和研發,從而擴大就業與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售價;只要讓頂層1%的人盡量地富有,財富自然會向下滴流給其他90%的人(因此又稱「供給面經濟學」、「向下滴流經濟學」)。
       事實呢?沒人知道有多少資金被拿去炒地皮與股票,有多少資金被拿去投資對岸而製造我們的競爭者,也不知道有多少政府補貼是在助長企業家的貪懶與不勞而獲,鼓勵他們不長進。結果,研發沒有增加,投資沒有增加,產業沒有升級,工作機會還持續流失。
       這樣的政策,必然導致財富向上集中,房價衝上雲霄,工作機會流失,薪水逐年下降,不是嗎?如果不從經濟思想與財經、產業政策上徹底改變,藍綠的政黨輪替將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如果你再想想王金平與柯建銘有多要好,以及藍綠總統、立委候選人背後的金主早已無分彼此地打成一片,就會更難以對藍綠的政權更替有任何的浪漫想像。

Part 2:脫困之道與萊茵模式
       要擺脫富人經濟的綁架並不難:只要努力引進外國優質企業的投資,增加工作機會,就可以激化企業間爭奪人才的競爭,而提高工資,淘汰惡質企業(高污染、高工時、高耗能、低工資、低稅負),而擺脫勞工與政府一起被資方綁架的困境。
        台灣絕對有往這方向發展的有利條件:台灣製造業的產值是韓國的117%(有人才優勢,是亞太地區中高階人才最大輸出國),但工資只要韓國的52%,而且平均稅負不到韓國的一半。憑這條件,絕對可以吸引許多優質的外國企業來投資。
       汽車電子毛利30%,當然遠比代工產業更能朝高工資,低耗能,低汙染,合理稅率的方向發展。加拿大汽車 Magna 總裁也曾在 2005 來台,宣布將在台灣設立二座車用電子研發中心。這件事卻沒再聽見下文,是Magna 總裁改變心意?還是台灣的官員、法律、制度或特定財團在背後排擠與刁難?
       要擺脫高房價的噩夢也不難,德國只靠5%的社會住宅,完善的租屋法令與制度規範,就可以有效地引導房屋市場進行良性的多元競爭,而讓屋價與房價超低且穩定,成為全球矚目的楷模。
       此外,如果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使它從高度仰賴資本密集與自動化(半導體產業的特色,高產值而低就業率,間接促成貧富差距的擴大與90%受薪階級的低薪化、非典化),變成高度仰賴技術工人並中小型企業化或「中堅產業化」德國的汽車業、精密機械業、工業設備與量測),自然會促成中產階級的復興與技術勞工高薪化。
       萊茵模式的特色是精通市場機制的利與弊,以法令、制度強化市場的良性競爭機制,並抑制市場機制不完美資訊不對稱、規模不對稱下的不完全競爭)時的負面效應,而使最終的市場行為模式有利於往「全民經濟」的方向發展。他們稱這樣的市場機制為「有秩序的自由主義」ordo-liberalism),以對比於英美放任式市場機制必然的失序(我把它稱為「失序的自由主義」,disordered-liberalism)。另一方面,因為這樣的市場機制可以導向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所以德國經濟部稱他們的經濟制度是 social market economy,並且宣成 social market economy 是兩德統一的基礎(同時吻合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
       此外,瑞典模式更告訴我們,即便容忍財富集中,只要有效控制所得分配,就可以達到實質生活的均富(把財產權、經營權與所得分配分開來談,容忍 wealth inequality,但是讓資方與勞工共享經營權,並且通過所得分配達成均富)。


進一步的建議
    我算是一個擅長演講的人,可以力求深入而淺出,把複雜的而艱澀的事用PPT講清楚。對比下,我過去的文章為了考量讀者閱讀的負荷,經常把議題單一化,局部化,而難以呈現完整的思想架構。這個演講一定會明顯地超越過去寫作所不及之處,為聽眾展現較宏觀且完整配套的格局。
    不過,因為這演講還是相當地濃縮,如果你有深入了解的意願,我建議你在聽講前讀以下幾篇我過去寫的文章。這將會使得大大地增加你在這一場演講的收穫。

1)最密切相關的文章
     別看不起台灣人「被財團綁架」的過程與代價
     〈台灣正在失去未來?〉突破「被財團綁架」的初步策略
     P有沒有賞味期? 用德國模式可立即解決台灣的高房價
     〈台灣是不是選錯了戰場〉台灣該走的產業方向
     〈一個汽車廠,兩種文化與薪資,Why〉德國何以能維持高工資
     火車出軌,要換司機,更要換腦袋

2)更多的背景文章
     政府與市場──零和或相輔相成〉ordo-liberalism 簡介
     萊茵模式(1)──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德國留住產業的秘密之一
     萊茵模式(2)──哈茨法案的爭議〉德國福利制度的演變
     次世代產業與台灣人的移民性格〉日本與德國產業特色
     可以開除不適任的老闆嗎?〉:瑞典制度
     正在改變21世紀的一本書〉:經濟學思想的變遷以及21世紀資本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