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旅行是中產階級偶有的享受,路面很粗糙,有輪子跟沒輪子的費力程度差別不是很大,那時候旅行箱也不需要輪子。
今天,只有打算要去郊外露營的人會在背後背著大背包,其他箱子都裝上 輪子了。
要把輪子裝上箱子底部,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事實上它卻至少需要三種社會條件的配合:(1)經濟與自動化發達,日常勞務負擔越來越輕,以致於扛皮箱越來越像是苦勞,而非美德;(2)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念改變,省力且優雅的旅行(to travel in style)才是美德,吃苦耐勞是非人性的折磨而不再是美德;(3)汽車到得了的地方人行路面絕大部分都變得平整了(也許是被女性時髦的細尖高跟鞋踩平的)。
也許是為了女性的高跟鞋,原本不平整的人行道變平整了 |
於是,下火車的旅客都用有輪子的推車推行旅,但是沒人敢把輪子裝到箱子上。
如果有人在那時候就推出有輪子的箱子,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這就是太早上市,違背了 time to market 的原則──賺錢不只是靠技術創新、新穎點子,第一個看見「我們何必那麼蠢」,或者 we can be different──如果只有一個人敢與眾不同,並不足以構成一個市場。
那麼,什麼時候市場才會成熟?往往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即便歷史學家也可能會爭論難決。
"Time to market" 是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它所牽涉的社會因素和線索卻很往往很複雜,複雜到超乎所有人的理解與想像,以致於 "Time to
market" 理面往往有太多運氣的成分,而不是傳說中的「遠見」。
而第一個突破現況的,有可能是最願意嘗試失敗(且失敗次數最多)的人──因為太多次失敗,所以比別人有更多機會碰上
"Time to market" 的時機。
也就是說,willing to be a loser and dare to be a loser 的人才是帶動社會突破的開創者;而只想當 winner,沒有勇氣當 loser 的人,很可能一輩子都只不過是一個平庸的 follower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