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圖出處與原文討論 |
就業市場惡化,受害者以年輕人居多。左圖顯示:45-59歲的加拿大人之中有64%收入足以支持舒適的生活,65%可以有自有住宅;但是 18-29歲的加拿大人之中卻只有37%的收入足以支持舒適的生活,19% 可以有自有住宅。
生產力越來越提升,為什麼年輕世代的所得卻越來越低?
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年輕人都被迫在跟成本越來越低的機器人競爭薪水:絕大多數年輕人只有在願意接受低於「自動化成本」的薪水時,才有機會打敗機器人而獲得工作。但是,自動化的成本越來越低,因此年輕世代的工資將會被迫持續往下調整,來跟自動化的價格競爭。而且,「提升高等教育就學率」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是在增加高教失業人口與高教低就的人口。
一、當機器人變成全民公敵時
如果你在 YouTube 用關鍵字「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搜尋,可以找到一大堆相關的影片,談的都是機器人和自動化將會如何取代人類。其中「科技性失業紀錄片」這一部影片報導每一個行業裡自動化的最新趨勢,讓你可以教完整地看到英國的工作機會在如何地流失。
因為歐美國家的工資較高,自動化的成本相對地具有吸引力,因此成為災難的發起地,工作機會持續流失給機器人和無人倉儲。未來,這個趨勢有可能從高工資的歐美國家開始,逐漸蔓延到台灣與新興國家,而變成全球性失業或低薪資的經濟災難。
如果我們放任市場自主而不進行任何形式的政治介入,我們將會面臨一個發展前景:機器人的成本將成為90%人的薪資上限!
它很可能會循著以下步驟發展成90%人口的噩夢:(1)機器人的能力持續在提升,以至於能力超過機器人的人越來越少(譬如說,機器人可能最多只擁有 MIT 博士群 90%的智能,但卻已經足以打敗 90% 的人類);(2)能力超過機器人的少數人(最後也許只剩 10%),必須相互競爭有限個無法自動化的工作機會,勝利者跟資方一起進入「A組」(Top 1%~10%),享受超高的收入和濱於過勞死的工作(因為高端人力也會越來越顯得供過於求,理由後面敘述);(3)沒有擠入「A組」的人都屬於「B組」(Bottom 90%並逐漸增加人數),即使能力超過機器人,也還是只能跟那些能力低於機器人的人一起爭較低階的工作,並因而相互壓低彼此的工資,而導致競逐下游;(4)高所得國家的貧富差距將會持續擴大,使得國內消費動力下降,而導致內需產業萎縮,以致於即使「A組」的工作機會也無法增加,甚至減少;(5)A組的就業人口比例將越來越低而B組就業人口越來越多,使得A組人力也有供過於求的壓力,甚至使其底部的薪資開始往下降;(6)工資下降的結果一部分引導價格下降,還有一部分變成大財團和高階經理人的額外所得,Top 1% 的所得持續上升,可以跟他們共享成果的人越來越少,bottom 90% 的人所得一起被往擠壓貧窮線的邊緣擠壓。
歐美先進國的國內市場萎縮,但是全球新興市場卻在擴大,因為他們的人力成本在許多領域仍舊低於自動化;他們的消費力雖然低,人口卻很多,加起來足以填補歐美失去的市場,甚至還提供跨國企業擴張的空間。因此,歐美的跨國企業會上述過程獲利,而非受害。
結果,「自動化+外貿自由化+新興國家低價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經濟局勢雖然會擠壓 歐美90%人口的薪資,卻掌握市場決策權的 Top 1% 資本家和高階經理人)有利,因此市場將會綁架 WTO,朝向「自動化+外貿自由化+低薪化」持續發展下去。
傳統經濟學裡「提升教育水準」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因為A組的工作機會增加速度遠遠跟不上大學生畢業的速度,因而歐美國家高教失業問題嚴重,而且高成低就的問題也非常地嚴重。
其實,這個趨勢已經發生且持續惡化,我們在談的不是未來。
二、被官方失業率遮掩掉的真實失業率
原出處與原文說明 |
表面上英美的失業率穩定地從2008年的高峰在下降,事實上增加的工作絕大部份是部份工時或低薪工作。
低薪化與部份工時化正在侵蝕受薪階級的實質工資,因為這些部份工時的工作者和低薪就業者代表著人力市場上的勞工「供應過剩」,他們將會跟全職工作者競爭工作機會,尤其會跟目前在校的人競爭工作機會,而排擠掉職場新鮮人的工作機會,拉低大家的平均薪資。但是,那樣的薪資可能僅足以勉強維持溫飽,甚至低於貧窮線。
我們任由現有的經濟體制持續運作下去,「挫折性失業+失業+部份工時+低薪」人口將會持續上升,逼迫相關工作的薪資持續下降,甚至因為嚴重地供過於求而讓資方可以在工資上予取予求,而使得工資遠低於機器人。
三、是分配出問題,而非退休金出問題
如果你誤以為年輕世代找不到工作是退休人員領太多錢,而提議削減退休人員的福利,結果將會進一步減少大眾的總體消費能力,而進一步減少經濟的動能,讓失業與非典就業的問題更加惡化。
過去30年來,青年失業的根本問題在貧富差距急遽惡化使得90%的人需求無法擴張,所以解決的辦法本來應該是:(1)增加資本稅以便進行財富重分配,讓全球消費力增加,而間接創造就業機會(我們都還希望可以住豪宅,擁有蓮花跑車,只是缺錢消費而已);(2)立法減少工時,以增加工作機會(不能完全靠增加消費來創造就業,必須考慮到地球承載的極限);(3)以政府支出扶貧或者保障「無條件基本所得」(社會福利就是一種「無條件基本所得」,問題只在所得高低);(4)以各種政府手段引導人力往文化產業移動過去。
四、必須用政治解決,傳統經濟思維已經不濟事
經濟學一向過分強調生產效率,但全球經濟的瓶頸卻正在轉向生產效率太高而需要的人力太少;過去的經濟問題是財富不足以分配,現在發展的瓶頸卻已經轉到分配不均,一味地追求 GDP的成長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讓問題惡化;新自由主義以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於供給量不足(或價格太高),目前的瓶頸卻是分配不均而導致需求不足。
但是,要減少工時與增加稅收,需要的是政治手段,而非經濟手段。我們面對是政治問題,而不再是經濟問題了。